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中国养老金首现赤字意味著什么?
 
袁斌
 
【人民报消息】 据《华尔街日报》的消息,中国最新的预算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社保基金收入增长5.2%,达到人民币11.89万亿元(合1.65万亿美元)。但支出增长更快,增幅为7%,达到人民币11.99万亿元(合1.66万亿美元),这意味中国养老金自2018年以来首次出现现金流赤字。 表面看上去,是养老金出现了缺口,但却暴露了背后存在的几大深层次问题。 制度性缺口暴露:年轻人「补」不了老年人 中国养老金采用的是现收现付制为主的体系,也就是说,现在的在职人口缴费,支撑退休人口的养老金支出。随著人口老龄化加速、出生率持续走低、灵活就业群体大量「脱保」,缴费基数增长放缓甚至萎缩,而领取者却越来越多,收支结构注定失衡。 2024年的赤字虽然仅有1000亿元人民币左右,但它是一个拐点,意味著「年轻人养活老年人」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灵活就业人口的「缴费逆选择」 据《华尔街日报》报导,调查显示,中国包括外卖员、网络主播等超过40%的灵活就业人员选择不参与国内养老保险。这部分人之所以选择不缴纳养老保险,一是因为缴费负担重,需要同时缴纳个人和单位缴费部分,缴费比例为收入的20%;二是因为回报周期长且不确定,要等到60岁之后才能领取养老金,年轻人对未来普遍缺乏信心,认为不划算;三是因为规则设计不公,他们眼中「守规矩」的人反而成了「吃亏」的人。这种逻辑从微观上说是理性选择,但从宏观上看正是信心流失的体现,一旦变成广泛的社会心理,会形成「缴费塌方」。 财政补贴的不可持续性 2024年的养老金缺口是中央政府用财政补贴填补的,但这种补救措施也承受著压力。短期或许能「维稳」,但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方式。因为财政也面临压力,土地财政疲软,增值税下滑,官方预计2025年财政赤字将达到人民币5.7万亿元(合7,900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如果养老金缺口继续扩大,只靠财政接盘,最终会吞噬整个政府财力。换句话说,养老金不再是「经济问题」,而是「系统性风险」,与地方债务、房地产一样,成为不可忽视的「灰犀牛」。 《华尔街日报》的报导说,未来要判断中国经济信心,别只看钢铁产量或出口数字,更要盯紧养老金现金流。那才是政府能不能兑现承诺的关键指标。 这个判断很有道理。养老金不是一个孤立帐户,它是政府兑现社会契约的关键一环。一旦中国老百姓不再相信「缴就有、交就值」,整个制度将变成「自愿退出」的博弈。若信心流失加剧,储蓄转向海外,资本流出,连金融市场都要跟著「失血」。 可见,养老金出现赤字不啻是一次系统报警,意味著中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到了需要深度改革、重新设计激励机制的时候了。如果养老金制度不能获得年轻人的信任,未来发生的将不只是财政赤字,而是社会契约的断裂。这是比房地产危机还更底层、更深远的问题。△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4/27/90297.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