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5年7月25日
发表
人气:1,105
分享:
|
|
中欧峰会破局背后是习近平为保权力的选择 |
|
蒂紫
|
【人民报消息】7月24日,纪念欧盟与中方建交50周年的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中方提醒欧盟作出「正确战略抉择」,欧盟则呼吁对双边贸易关系进行必要的重新平衡。最终除了达成气候变化的联合声明外,并未对中欧关系的稳定、双方加强合作起到明显作用,这背后透露的是习近平统治与民营企业、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
一、中共对欧态度傲慢,外交话术空洞无物
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会见欧盟领导人科斯塔和冯德莱恩时说,中欧关系又站在一个「关键历史节点」,双方领导人要作出「正确战略抉择」。他还声称:「当前欧洲面临的挑战不是来自中国」。
冯德莱恩发言时直说,「欧中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拐点」(inflection point)。「重新平衡(rebalancing)欧中关系至关重要」。
欧盟一再释放修复关系的信号,中共未理会,继续自说自话,无视欧盟对中共与俄罗斯关系的担忧。
二、习近平态度强硬背后是对民营企业的罔顾生死
根据网络公开数据显示:
欧盟 2024 年自中国进口总额为约5178亿欧元,占欧盟总进口的 21.3%,中方是欧盟重要的贸易伙伴。
根据中共海关总署和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向欧盟出口商品包括智能终端、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光伏设备等。其中民营企业出口额占比:64.5%,国有企业占比:15.2%。民营企业是国企的4.24倍。因此,中欧关系稳固对民营企业更有利。
然而欧盟强调重塑中欧关系时,习近平未从民营企业方面考虑,反而对欧盟态度强硬,背后显示出对民企赤裸裸的罔顾。
三、民营企业是吸纳中方就业的主力军
根据中央通讯社分析,2019年-2023年,中方失业率由11.2%上升到21.3%,虽然近来中方把失业率调整为0,也难掩失业的问题。
2023年,中共发文《充分发挥民企就业蓄水池作用》提到:习近平评价民营企业历来是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贡献了80%以上的城镇劳动力就业,是就业的「蓄水池」。但到了需要保护民营企业贸易,保障中方就业的时刻,习近平做出了完全相反的决策。
中国制造业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但背后主要是民营企业的努力。即使民营企业能为中方解决就业问题,也不会进入中共核心领导考虑范围。习近平口中「符合人民期待」只是形而上的口号,人民在他心中没有一点地位。
四、中欧矛盾仅仅是习近平专断独行的结果
中欧之间的矛盾主要体现在「习近平对俄罗斯在战争中的支持」上。但随著习近平独裁统治的持续,这种支持不会停止,只会持续。
习继续捆绑俄罗斯,不是因为俄罗斯表现好,而是因为俄罗斯哪怕是「跛脚」队友,依然对习的独裁有巨大的战略价值。首先俄是习近平反美、反民主的缓冲墙;是中方能源提款机、灰色经济体;最关键的是习怕它倒下后,轮到自己被围剿。
五、习要稳权是所有矛盾的唯一根源
美国会打击中共吗?中共在1949年建国后,毛就实行独裁统治,1950年毛下令出兵朝鲜与美国战场上兵戎相见。按理说两国会互相敌对,但之后美方也并未对中共政权产生威胁。甚至1972年,在中共大搞文革期间,美方主动访中,为后来的改革开放铺路。
王毅在访欧无意透露的:「中国不希望看到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中失败,因为这可能会使美国把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中国。」 这句话完全反映了习近平的个人立场——他担心当初自己的一意孤行,会动摇其独裁统治的根基。
中共庞大的官僚体系依赖中国经济体维系生存,与欧美为敌并不符合他们的根本利益。如今与俄罗斯深度捆绑,与欧美对抗的只有习近平一人。他不愿承认当初支持俄罗斯的错误,更不能承担搞垮中国经济的责任,所以只能强行把个人决策错误捆绑在政党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上,继续死抱俄罗斯大腿,试图抵挡一个并不存在的西方威胁。
以往,习近平手里还有人事权力牌可打,希望用官位换取下属的忠心。现在他的权力已经遭到质疑,用利益换取的忠诚也并不可靠。可以预见,习近平将会被千夫所指,成众矢之的,从而落入万丈深渊。
(人民报首发)
△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7/25/91541.html |
|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