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午汲小和尚(圖)
 
午汲小和尚並不是個和尚,而是明朝時期,河北武安市午汲鎮午汲村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兒子。關於他的故事在武安祖祖輩輩流傳了幾百年。

【人民報消息】提起武安市的午汲小和尚,武安人幾乎婦孺皆知,午汲小和尚並不是個和尚,而是明朝時期,河北武安市午汲鎮午汲村的一個大戶人家的兒子。關於他的故事在武安祖祖輩輩流傳了幾百年。 明朝時期,武安市午汲鎮午汲村一戶李姓人家在山西開客棧,有一位化緣建廟的老和尚來店裏住宿,慢慢的兩人熟識起來。老和尚對這位李老闆漸漸產生了信任,由於出去化緣身上帶銀兩不方便,所以老和尚每次化緣回來就把募得銀兩交與李老闆寄存在櫃上。時間長了,銀兩數目漸漸多起來,李老闆看着白花花的銀子就見財起意,想把這個錢給昧了。 李老闆趁老和尚外出化緣,把自己的錢財和老和尚化緣的銀兩一收拾跑回武安老家。老和尚化緣回來一看客棧已賣,老闆換人,一打聽,李老闆早跑了,氣急之下竟一命歸西。 李財主拿着昧來的銀子回武安後做生意、置田地,漸漸地有了良田千頃、房屋百間、金銀無數,是武安數一數二的財主。據老人講,當時從武安馬莊到武安陽邑很多好地塊都爲李財主所有。 一日李財主正在午睡,朦朧間看見多年前在他店裏住宿的老和尚身背錢叉子來到面前。對着他說道:「該把我的錢還給我了。」 這時丫鬟正好跑來報信,一進門就喊:「老爺,二太太生了個男孩。」 睡夢中的李財主突然被驚醒,問道:「生了個啥?」 丫鬟道:「太太剛剛生了個男孩。」李財主心裏一驚,知道這是老和尚轉生到自己家來要債來了。 家裏大婆也來到屋裏說:「趕緊給孩子取個名吧。」 李財主正在想着剛才的夢隨口道:「就叫個小和尚吧。」後來小和尚的小名竟被人給叫響了,外面人便很少稱呼其官名。 這個李家公子本是化緣的老和尚投胎轉世來找李財主討前世債的,長到四歲時不哭也不笑,一天丫鬟不小心打壞了一個碗,李公子一聽,咯咯笑了起來,李財主就又讓摔了一個,李公子一聽摔碗又笑起來。 由於老年得子,李財主對這個孩子非常溺愛,於是就叫家裏傭人給午汲小和尚每天摔碗聽。直到現在武安風俗中把摔碗看成敗家的表現,所以當地老百姓非常厭惡家裏小孩摔碗。 午汲小和尚見大家播種穀子,秋天就能收穫滿滿的穀穗,就問家裏長工:「是不是種啥就能收啥?」 長工答:「可不,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小和尚說:「那咱就把這塊地種元寶吧。」 種上元寶後一個月了也不見發芽,小和尚就把地刨開,一看元寶不見了,就刨出來個煤塊。長工說:「地太乾,全燒芽了。」實際晚上長工把元寶給偷走了。 午汲小和尚花錢揮金如土,有一年邯鄲黃粱夢廟會,午汲小和尚和家裏的僕人趕着馬車去看。看廟會的人太多,馬車無法行走。小和尚坐在馬車上,命僕人在車上往地上撒銀子,一邊走一邊撒,趕會的人見有人大把撒錢,都攆着馬車後面拾銀子元寶,誰也不趕會了。做生意的、看會的,都跟着小和尚的馬車走,一直到走出黃粱夢廟會很遠。 李財主雖然知道兒子是來討債的,但畢竟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沒法,只好任由小和尚揮霍家財。 武安市陽邑旱池爲武安市境內最大的旱池,爲午汲小和尚所有。李財主臨死前對小和尚說:「我死後你賣哪也別賣陽邑旱池,只要你不賣陽邑旱池,賣水的錢每天能給你進一個元寶,也就夠你生活了。」 午汲小和尚從小到大就知道花錢,不會掙錢。在李財主死後就開始靠賣家產度日,第一個就先把陽邑旱池賣了,接着把李財主留的家業陸續賣了個精光。△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2/2/16/73916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