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4年7月12日发表
人气:12,255 分享:
|
|
拜登警告习近平:助长俄乌战争将付出代价(图) |
|
 2024年7月9日至11日,北约第75周年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召开。(视频截图) |
【人民报消息】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星期四(7月11日)在北约峰会落幕之际表示,中国(中共)必须明白,助长俄罗斯对乌克兰的战争不会带来经济利益,而削弱太平洋和欧洲国家将付出代价。在此之前,北约(NATO)发表华盛顿宣言首次指责中国(中共)是俄罗斯对乌克兰战争的「决定性助推者」。分析家说,拜登的演讲以及北约的宣言显示,中国(中共)在乌克兰战争中的所谓中立立场——想从俄罗斯和美欧同时获利,恐怕难以为继。
拜登在沃尔特华盛顿会议中心(Walter E. Washington Convention Center)的新闻发布会上说:「中国(中共)必须明白,如果他们向俄罗斯提供资讯和能力,并与北韩和其他国家合作帮助俄罗斯,那么他们不会从他们想要的投资中获得经济利益。
他进一步警告中共党魁习近平:「我们必须确保习近平明白,在与俄罗斯和乌克兰打交道时,削弱太平洋盆地国家和欧洲是要付出代价的。」
美国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问题对话计划资深研究员韦德宁(Dennis Wilder)告诉美国之音,拜登的这番演讲显示,中国(中共)不再被视为「中立」。
他说:「中国(中共)被视为战争努力的一部分。拜登总统警告中国(中共),不仅会有来自美国的后果,也会有来自我们的欧洲盟友的后果。」
自2022年2月,俄罗斯入侵乌克兰以来,中国(中共)一直强调自己是中立的,并表示自己一直在促进和劝谈,但中国(中共)至今没有谴责俄罗斯,并在政治和外交上一直向俄罗斯提供支持。经济上,更是不断深化与俄罗斯的贸易,为俄罗斯入侵乌克兰提供了「生命线」,使其可以抵御西方经济制裁的影响。
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东亚计划共同主任、中国计划主任孙韵在接受美国之音采访时说,拜登的演讲实际上延续了美国今年年初以来对华政策的一贯立场。中国(中共)对俄罗斯国防工业的支持是今年以来美中关系的一个重大的摩擦点,也是美中官员会晤时交谈的重点。
孙韵说,现在的情况是,美国已经「明确地、全面地」将自己的担忧和观察传达到给了美国在欧洲的北约盟国。拜登的演讲显示,中国(中共)的所谓「中立」是没办法继续下去的。
「很多欧洲国家认为中国(中共)在乌克兰战争上面的立场是不够诚实的,其实也就是回到刚才拜登所说的这一点,就是中国(中共)一方面在经济上从美欧获利,同时想要维持同俄罗斯战略上面或者说政治上面的一种中国(中共)所说的结伴不结盟的关系,但是同时又想在经济上从美欧这边获得市场获得技术。但是在现实的过程中间这样想贯彻下去,它的难度会很大。
 024年7月11日,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工作会议上表示:「在本次会议上,我们会阐述我们共同面临的安全挑战,包括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的战争、中(共)国对俄罗斯战争经济的支持,以及独裁势力的日益联合。」(视频截图) |
此前,北约领导人星期三发布宣言称中国(中共)是俄乌战争的「决定性助推者」,继续对欧洲和对跨大西洋安全造成系统性挑战。宣言指出,中俄之间「无上限」的伙伴关系以及中国(中共)对俄罗斯国防工业基础的大规模投资,为俄罗斯的战争提供了助力。宣言同时敦促北京「停止对俄罗斯战争努力的一切物质和政治支持」。
美国乔治城大学美中全球问题对话计划资深研究员韦德宁认为,北约的声明将让中国面临更大的压力。
他说:「我认为现在中国(中共)面临的压力会更大。我认为支持中国(中共)国防工业向俄罗斯运送武器或武器相关材料的中国银行将面临更大的压力。我认为参与向俄罗斯销售半导体、推进剂和机器工具的中国公司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
不过,美国智库史汀生中心的孙韵指出,鉴于北约和欧盟的不同,北约的态度可能不代表欧盟的态度。 「我们要非常清醒的认识到北约不是欧盟。北约是一个军事安全的组织,它是一个集体安全的组织。所以当它去衡量中国(中共)的定位,或者说中国(中共)的作用的时候,它跟欧盟的定义一定是会有一些差别的。
在X平台上,连任三届的德国绿党籍欧洲议会议员包瑞翰(Reinhard Bütikofer)呼吁欧洲领导人能将此立场落实到日常对华政策中。他说「对于北约来说,将中国(中共)视为俄罗斯侵略乌克兰战争的「决定性推动者」是一件(好事)。如果欧洲领导人能将这一说法落实到日常对华政策中则更好。」
而中共当局抨击北约华盛顿宣言「充斥好战言论」,对中国(中共)「充满挑衅、谎言、煽动和抹黑」。乔治城大学的韦德宁说,「北京和北约的关系已经恶化,特别是如果普丁在乌克兰战争中取得成功的话。」
拜登在记者会上也被问到一些民主党人希望他退选一事时,他表示会继续竞选,并称自己是「最合格的总统候选人」。他提到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唐纳德·川普(Donald Trump)时说:「我打败过他一次,我将再次打败他。」 △
(美国之音)
|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7/12/83892.html |
|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
|
|
|
 |
 |
 |
1. 魏凤和李尚福谁的问题更大 秦刚软著陆(图)
( 198,985次)
2. 丁薛祥任新职 中南海释放三大政治信号(图)
( 194,632次)
3. 破天荒!中共两任防部长被同时双开 专家:内乱的开始(图)
( 173,411次)
4. 当党魁被中共抛弃时 习的下场跟他们一样惨?(图)
( 167,511次)
5. 他们的下场 习的前车之鉴(图)
( 162,888次)
6. 干了这事必倒大楣 哈尔滨四任政法委书记全落马(图)
( 161,904次)
7. 江西原副省长洪礼和落马 曾登机延误与乘客对骂
(151,987次)
8. 传贪腐超27亿 落马唐山医院院长背后有大人物 (图)
( 150,605次)
9. 习近平内部讲话曝光 三中全会倒退70年!(图)
( 149,126次)
10. 中共一天清算两防长 重演明末亡朝败象(图)
( 148,839次)
11. 习近平前往青海宏觉寺有用意 习仲勋曾在此为十世班禅送行
(147,691次)
12. 军头罕见赴延安祭旗 三中全会陷维稳魔咒(图)
( 143,522次)
13. 习近平恫吓军头 准备打内战(图)
( 142,822次)
14. 袁红冰:中南海重重危机 三中全会后加速败亡
(141,588次)
15. 李强遭暗批 房地产三信号大不妙!(图)
( 139,003次)
16. 中共火车头不行了 上海一举动引网友热议(多图/视频)
( 138,300次)
17. 路线思想未统一致延迟? 三中全会终于宣布7月15日召开
(130,696次)
18. 喊「中国经济不能下猛药」 李强言论为何遭下架?(图)
( 126,286次)
19. 史上最邪恶的大屠杀仍然在中国继续发生(图)
( 122,462次)
20. 江泽民把军队变烂泥 习深陷其中难自拔(图)
( 119,451次)
21. 中共史上的特大外交丑闻
(118,214次)
22. 调查:在英港人赞成取缔香港驻英经贸处(图)
( 101,306次)
23. 天意!灵隐寺发大水这件事有关?(图)
( 97,699次)
24. 美国特拉华州众议院通过决议谴责中共活摘器官(多图)
( 88,617次)
25. 定陵发掘酿惨剧 天网恢恢饶过谁(图)
( 87,408次)
26. 洛杉矶「六四」抗议活动参与者家属在中国遭警方恐吓(图)
( 82,063次)
27. 银行坏账惊涛骇浪 金融业担心的消息来了(视频)
( 81,804次)
28. 发表言论触怒中共 吉林大学外籍教授被驱逐
(81,474次)
29. 异议作家邓聿文及家人遭中共网暴(图)
( 80,132次)
30. 中国异见人士权平抵美欲申请庇护 现正拘留中
(78,418次)
31. 热情被折腾完了 外资另择良配撤离中国(图)
( 74,097次)
32. 「每一次纪念709,都是对中共政权的一次警告」(图)
( 71,817次)
33. 人权律师王全璋:「709大抓捕」是人生大灾难(图)
( 71,767次)
34. 中共三中全会前夕 各地严控异议人士和访民(图)
( 71,513次)
35. 日本使馆降半旗致哀胡友平 告诉中国人两件事(图)
( 70,960次)
36. 数百中国游客在越南挥血旗 旅行社被罚5150万盾(图)
( 70,567次)
37. 金正恩像章公开亮相 曾经的毛像章去哪儿了(图)
( 70,254次)
38. 孩子在校验血不通知家长 细思极恐(图)
( 69,616次)
39. 中国灾情 外国领导人为何不再慰问华人和捐款(图)
( 69,592次)
40. 胡锡进惨叫:我也被割韭菜
(65,322次)
41. 普京也被割韭菜 中共这老毛病一直没改(图)
( 64,215次)
42. 从「国粹红」到反共 白发婆婆二次移民的漂泊人生(图)
( 63,970次)
43. 多个不利消息传出 中国经济有翻身的机会吗?(多图/视频)
( 62,869次)
44. 为保水库泄洪 多省市发生洪灾多人遇难(多图/视频)
( 61,293次)
45. 网友热议:为何中共不公布杀胡友平凶手照片?(图)
( 60,980次)
46. 投入中共怀抱 泰国得到什么?(图)
( 60,636次)
47. 三中全会插改革假旗 人民公社还魂大饥荒难逃(图)
( 60,083次)
48. 火箭坠落爆炸之谜 中国民企有强大军方背景(图)
( 59,366次)
49. 3万人失联 87个水库同时泄洪 湖南平江县灾情惨重(多图/视频)
( 59,045次)
50. 针对俄朝结盟韩国反应强烈 或将援乌不设限(图)
( 57,863次)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