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初期毛泽东、林彪和刘少奇在天安门城楼上。(翻拍自万维读者网) |

国民政府时期检阅军队。(翻拍万维读者网) |
文革初期林彪为什么想投奔蒋介石 台湾中华宗教哲学研究社荣誉理事长、台湾淡江大学李子弋教授说蒋介石毕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利用林彪──蒋总统对此曾向陶希圣多次提及。1993年10月在美国发行的中文报纸《世界日报》出现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蒋介石的私人医生达40年之久的熊丸在文章中说:”我唯一一次见到蒋总统流泪是在他听到林彪的死讯时。”李子弋说:“陶希圣告诉我(蒋)哭了,因为他深感遗憾。那就是在1971年。这给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民党的老将无疑会对他们身经百战的最高领袖为一个人而哭泣感到不满,更不要说是为一个共产党的元帅了。但是蒋可能是意识到他返回大陆的最后一点希望随着林彪之死而消失了。 然而,林彪在“文革”初期为什么没有投奔蒋中正?因为当时局势发生了变化,林彪也改变了主意。刘少奇、邓小平倒台后,林彪没有被毛泽东即刻除掉,反而一跃而为副统帅,成为官场的第二号人物,也是毛泽东对林紧跟他的奖赏。对于这点,林彪在1969年3月21日的日记中写道:“总理送来党章草案定稿,把我列为毛泽东的亲密战友和接班人,写入总纲。我心不安,向总理提出:‘是否不妥?谁提出的?主席意见呢?’总理告知:‘是主席亲自提议的,有指示。既然定了党的副主席,当然是接主席的班,名正言顺。’我还是建议征求其他同志的意见。” 既然林彪成为法定的接班人,那么林就没有必要投蒋,必竟投蒋的风险太大,坐飞机不知能不能飞出去,会不会被打下来,即使驾机飞往台湾成功,得到什么样的待遇还是个未知数。林彪帮助毛泽东打下近二分之一的江山,将国民党赶到小岛台湾,与国民党官兵结下了深仇大怨,如果不能铲除毛泽东立下功劳,只是一家人投往台湾,那蒋不一定接收他,即使蒋有接受林之意,他的下属们也不一定能容纳林和善待林。 此时林彪当上副统帅之后又有些受宠若惊,他改变初衷,迷迷糊糊地踏上了毛泽东安排的道路。林为了保全自己讨好毛泽东,他开始对毛泽东进行恶心的吹棒,为毛泽东的“发烧”煽风点火、为“文革”兴风作浪。然而好景不好,没有几年,毛、林出现了分歧和矛盾,最终演变为你死我活的斗争。在林彪“叛逃”前的一、两年时间里,林也是很清醒的,从“571工程纪要”来看,不仅是林彪,就是林26岁的儿子林立果也清楚的认识到毛泽东是个古往今来最大的暴君,要为民除暴。从林立果的清醒认识看,他绝对受到父亲林彪的影响,说明林对毛泽东的认识很清楚,即毛泽东多疑而又残忍。但林最后还是敌不过毛泽东,最后据说是“逃往苏联”、“折戟沉沙”。 而蒋介石沙场论将,一直认为林彪是黄埔生中的佼佼者,最厉害之处是“谋定而后动”,深得兵家之道,早年曾想收归己有,却神差鬼使放了这个人才。 提起黄埔,蒋介石就眉飞色舞,那是他一生事业之发祥地。国民党统治大陆时期,黄埔军校共毕业23期学员,但他最器重的,还是前五期。在这五期学生中,他对第一期和第四期又最具感情,原因很简单,第一期是他的开山大弟子,那时他一心扑在军校的建设上,与学员朝夕相处,耳提面命,真是亲如父子。用他自己的话说:“第一期学生可说由我亲自指导出来的多,其中虽不能完全照预定计划做到,但只在精神上说,差不多有十分之八,做到原来的希望了。”他报起黄埔一期生来,一个个都如数家珍,神色得意极了。至于二期生和三期生,因为他们一入学就赶上了两次东征,蒋介石戎马倥偬,也没有时间过多关心,所以那感情自然淡了点。到了第四期,因为东征的胜利,广东形势又趋于稳定,他又能经常光顾黄埔岛了,恰逢第四期选拔了不少优秀青年,让人看了也开心。如后来大名鼎鼎的张灵甫、胡琏、高魁元、谢晋元,这些国民党军界的佼佼者,都是四期出来的,但蒋介石心中却认为,林彪才是最优秀的。 比如,在中山舰事变前夕,那一阶段内部争权夺势斗争很激烈,让他心里烦躁,于是上黄埔岛散散心,顺便视察岛上情况。恰巧,正逢四期步科的学生上战术课,他也没有惊动别人,悄悄地坐在了后面。课题以前不久发生的惠州攻坚战为例,说一说这次战斗的取胜要素。这一仗乃蒋介石亲自指挥,他当然最熟悉不过了,于是听得饶有兴趣。 只见学生轮番上台,口说笔划,滔滔不绝,有人认为此战胜利乃在于步炮协作得力,有人认为则是指挥果断,士气高涨,不一而足。蒋介石心里哼了一声,不置可否,惠州之战,乃经典之作,以上所言,虽有几分道理,但不是关键,想当年大战之前,曾让他费尽心机,绞尽了脑汁……。轮到林彪上台了,只见他一脸怯生生的模样,也不多言语,就开始在黑板上画起惠州地形图,他画得很仔细,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势地貌,山川河流,一一标点清楚。就凭这一手,蒋介石已不用往下看了,该生是个有心人,他把这一课给钻研透了,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纹。用兵之道,在于谋定而后动。林彪已经凭着其天生的禀赋接触到了战争艺术的精髓。他悄悄地走出教室,吩咐随行的人,下课后,让林彪去校长室见他。 这一次谈话,多年后蒋介石仍记住每一个细节,这林彪看似一个不谙世事的学生娃,却是城府森严,惜语如金。在以往与人的谈话中,蒋介石一向是多问少答,始终掌握着主动。但与林彪则难进行,对方从不多答一个字,每一句话都是经过深谋熟虑,却是极得体,极中听。蒋介石心中有一股怪怪的感觉,年轻人本应该血气方刚,朝气蓬勃,很少有像林彪这样少年老成,这样稳重,这样有心机的。凭着直觉,他意识到坐在他面前的乃是难得一见之将才,但却很难驾驭,让人捉摸不透。 师生俩一问一答,这时校长办公室秘书陈立夫推门而入,报告说,汪党代表精卫也上黄埔岛了,请蒋校长前往议事。“可恶。”蒋介石嘴里骂了一句,自从廖仲恺死后,汪精卫接任了军校党代表职,又把手插到黄埔岛来了,挤进蒋介石的势力范围,这让他很恼火,也很无奈。汪精卫毕竟是广东政府的一把手,他还得忍住气与之虚与委蛇。 于是,他调转身气呼呼而去,却忘了与林彪打声招呼。 被孤零零甩在一旁的林彪感受到了一种巨大的污辱,作为一名普通学员,他当然不知道国民党高层的内幕,只以为蒋介石那一声“可恶”是冲着他来的。林彪一向心高气傲,把这件事记下了,几十年后都不能忘怀,有一次与自己的老部下黄永胜聊天,提及黄埔那段生活,林彪对蒋介石有如下评价:“蒋介石是个军阀,他在黄埔时高高在上,对许多学员、教官都不尊重,很多人对他有反感。” 再说那天蒋介石撇下林彪走后,大概也感到了自己的失态,这是有损于他的形象的,因此也曾想过要弥补一二。但他太忙了,紧接着就是发动中山舰事件,向共产党人大打出手,后来又忙于准备北伐战争,出发前,他才抽出时间又去了一趟黄埔岛。 因刚发生过中山舰事件,黄埔岛气氛很凝重,蒋介石一整天都忙于训话,又找了一些师生进行个别交流,林彪也是其中之一。几个月不见,蒋介石发现,林彪更加沉默寡言,眼睛里甚至闪过一丝戒备,他不知道林彪的底细,此人早在进入黄埔前就加入了共产党,两位兄长,林育南、林育英都是中共重要干部,中山舰事件后,第一军和黄埔军校都在清理门户,林彪的中共党员身份是秘密的,所以未曾受到影响。但这还是让林彪受惊不小,因此完全收拾起锋芒,卧薪尝胆,隐晦韬光,喜怒不形于色,浑身长满了心眼,随时准备应付各种各样的问题。蒋介石向林彪许诺,毕业后让他来总司令部工作。 这个许诺太诱人了,当时蒋介石已取代汪精卫成为广东政府第一号人物,乃北伐军主帅,当时黄埔毕业生都以能进入第一军为荣,那是天子门生,地位特殊。更不用说在蒋介石身边工作,更是天子近臣了,非黄埔生中最优秀、最受蒋氏青睐者不敢奢想。 如果不是共产党员的身份,林彪也许会感激涕零,但他是组织里的人,有着组织里的安排,组织里的纪律。他知道上级对他毕业后的去处已经有了意向,将他分配至叶挺的独立团,那是中共所掌握的第一支正规武装。所以,他只淡淡地回答了一句: “感谢校长的信任和栽培。” 见林彪并不领情,蒋介石感到了失望,怏怏道:“好吧,我出征在即,今后再和你联系。” 谁知这一别,师生两人竟成陌路,从此分为两个营垒,成了敌人,成了对手。 △ (转自万维读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