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革初期毛澤東、林彪和劉少奇在天安門城樓上。(翻拍自萬維讀者網) |

國民政府時期檢閱軍隊。(翻拍萬維讀者網) |
文革初期林彪爲什麼想投奔蔣介石 臺灣中華宗教哲學研究社榮譽理事長、臺灣淡江大學李子弋教授說蔣介石畢生最大的遺憾是未能利用林彪──蔣總統對此曾向陶希聖多次提及。1993年10月在美國發行的中文報紙《世界日報》出現一篇有趣的文章,做蔣介石的私人醫生達40年之久的熊丸在文章中說:」我唯一一次見到蔣總統流淚是在他聽到林彪的死訊時。」李子弋說:「陶希聖告訴我(蔣)哭了,因爲他深感遺憾。那就是在1971年。這給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國民黨的老將無疑會對他們身經百戰的最高領袖爲一個人而哭泣感到不滿,更不要說是爲一個共產黨的元帥了。但是蔣可能是意識到他返回大陸的最後一點希望隨着林彪之死而消失了。 然而,林彪在「文革」初期爲什麼沒有投奔蔣中正?因爲當時局勢發生了變化,林彪也改變了主意。劉少奇、鄧小平倒臺後,林彪沒有被毛澤東即刻除掉,反而一躍而爲副統帥,成爲官場的第二號人物,也是毛澤東對林緊跟他的獎賞。對於這點,林彪在1969年3月21日的日記中寫道:「總理送來黨章草案定稿,把我列爲毛澤東的親密戰友和接班人,寫入總綱。我心不安,向總理提出:『是否不妥?誰提出的?主席意見呢?』總理告知:『是主席親自提議的,有指示。既然定了黨的副主席,當然是接主席的班,名正言順。』我還是建議徵求其他同志的意見。」 既然林彪成爲法定的接班人,那麼林就沒有必要投蔣,必竟投蔣的風險太大,坐飛機不知能不能飛出去,會不會被打下來,即使駕機飛往臺灣成功,得到什麼樣的待遇還是個未知數。林彪幫助毛澤東打下近二分之一的江山,將國民黨趕到小島臺灣,與國民黨官兵結下了深仇大怨,如果不能剷除毛澤東立下功勞,只是一家人投往臺灣,那蔣不一定接收他,即使蔣有接受林之意,他的下屬們也不一定能容納林和善待林。 此時林彪當上副統帥之後又有些受寵若驚,他改變初衷,迷迷糊糊地踏上了毛澤東安排的道路。林爲了保全自己討好毛澤東,他開始對毛澤東進行噁心的吹棒,爲毛澤東的「發燒」煽風點火、爲「文革」興風作浪。然而好景不好,沒有幾年,毛、林出現了分歧和矛盾,最終演變爲你死我活的鬥爭。在林彪「叛逃」前的一、兩年時間裏,林也是很清醒的,從「571工程紀要」來看,不僅是林彪,就是林26歲的兒子林立果也清楚的認識到毛澤東是個古往今來最大的暴君,要爲民除暴。從林立果的清醒認識看,他絕對受到父親林彪的影響,說明林對毛澤東的認識很清楚,即毛澤東多疑而又殘忍。但林最後還是敵不過毛澤東,最後據說是「逃往蘇聯」、「折戟沉沙」。 而蔣介石沙場論將,一直認爲林彪是黃埔生中的佼佼者,最厲害之處是「謀定而後動」,深得兵家之道,早年曾想收歸己有,卻神差鬼使放了這個人才。 提起黃埔,蔣介石就眉飛色舞,那是他一生事業之發祥地。國民黨統治大陸時期,黃埔軍校共畢業23期學員,但他最器重的,還是前五期。在這五期學生中,他對第一期和第四期又最具感情,原因很簡單,第一期是他的開山大弟子,那時他一心撲在軍校的建設上,與學員朝夕相處,耳提面命,真是親如父子。用他自己的話說:「第一期學生可說由我親自指導出來的多,其中雖不能完全照預定計劃做到,但只在精神上說,差不多有十分之八,做到原來的希望了。」他報起黃埔一期生來,一個個都如數家珍,神色得意極了。至於二期生和三期生,因爲他們一入學就趕上了兩次東征,蔣介石戎馬倥傯,也沒有時間過多關心,所以那感情自然淡了點。到了第四期,因爲東征的勝利,廣東形勢又趨於穩定,他又能經常光顧黃埔島了,恰逢第四期選拔了不少優秀青年,讓人看了也開心。如後來大名鼎鼎的張靈甫、胡璉、高魁元、謝晉元,這些國民黨軍界的佼佼者,都是四期出來的,但蔣介石心中卻認爲,林彪才是最優秀的。 比如,在中山艦事變前夕,那一階段內部爭權奪勢鬥爭很激烈,讓他心裏煩躁,於是上黃埔島散散心,順便視察島上情況。恰巧,正逢四期步科的學生上戰術課,他也沒有驚動別人,悄悄地坐在了後面。課題以前不久發生的惠州攻堅戰爲例,說一說這次戰鬥的取勝要素。這一仗乃蔣介石親自指揮,他當然最熟悉不過了,於是聽得饒有興趣。 只見學生輪番上臺,口說筆劃,滔滔不絕,有人認爲此戰勝利乃在於步炮協作得力,有人認爲則是指揮果斷,士氣高漲,不一而足。蔣介石心裏哼了一聲,不置可否,惠州之戰,乃經典之作,以上所言,雖有幾分道理,但不是關鍵,想當年大戰之前,曾讓他費盡心機,絞盡了腦汁……。輪到林彪上臺了,只見他一臉怯生生的模樣,也不多言語,就開始在黑板上畫起惠州地形圖,他畫得很仔細,很投入,城郭民居,地勢地貌,山川河流,一一標點清楚。就憑這一手,蔣介石已不用往下看了,該生是個有心人,他把這一課給鑽研透了,熟悉得如同自己的掌紋。用兵之道,在於謀定而後動。林彪已經憑着其天生的稟賦接觸到了戰爭藝術的精髓。他悄悄地走出教室,吩咐隨行的人,下課後,讓林彪去校長室見他。 這一次談話,多年後蔣介石仍記住每一個細節,這林彪看似一個不諳世事的學生娃,卻是城府森嚴,惜語如金。在以往與人的談話中,蔣介石一向是多問少答,始終掌握着主動。但與林彪則難進行,對方從不多答一個字,每一句話都是經過深謀熟慮,卻是極得體,極中聽。蔣介石心中有一股怪怪的感覺,年輕人本應該血氣方剛,朝氣蓬勃,很少有像林彪這樣少年老成,這樣穩重,這樣有心機的。憑着直覺,他意識到坐在他面前的乃是難得一見之將才,但卻很難駕馭,讓人捉摸不透。 師生倆一問一答,這時校長辦公室祕書陳立夫推門而入,報告說,汪黨代表精衛也上黃埔島了,請蔣校長前往議事。「可惡。」蔣介石嘴裏罵了一句,自從廖仲愷死後,汪精衛接任了軍校黨代表職,又把手插到黃埔島來了,擠進蔣介石的勢力範圍,這讓他很惱火,也很無奈。汪精衛畢竟是廣東政府的一把手,他還得忍住氣與之虛與委蛇。 於是,他調轉身氣呼呼而去,卻忘了與林彪打聲招呼。 被孤零零甩在一旁的林彪感受到了一種巨大的污辱,作爲一名普通學員,他當然不知道國民黨高層的內幕,只以爲蔣介石那一聲「可惡」是衝着他來的。林彪一向心高氣傲,把這件事記下了,幾十年後都不能忘懷,有一次與自己的老部下黃永勝聊天,提及黃埔那段生活,林彪對蔣介石有如下評價:「蔣介石是個軍閥,他在黃埔時高高在上,對許多學員、教官都不尊重,很多人對他有反感。」 再說那天蔣介石撇下林彪走後,大概也感到了自己的失態,這是有損於他的形象的,因此也曾想過要彌補一二。但他太忙了,緊接着就是發動中山艦事件,向共產黨人大打出手,後來又忙於準備北伐戰爭,出發前,他才抽出時間又去了一趟黃埔島。 因剛發生過中山艦事件,黃埔島氣氛很凝重,蔣介石一整天都忙於訓話,又找了一些師生進行個別交流,林彪也是其中之一。幾個月不見,蔣介石發現,林彪更加沉默寡言,眼睛裏甚至閃過一絲戒備,他不知道林彪的底細,此人早在進入黃埔前就加入了共產黨,兩位兄長,林育南、林育英都是中共重要幹部,中山艦事件後,第一軍和黃埔軍校都在清理門戶,林彪的中共黨員身份是祕密的,所以未曾受到影響。但這還是讓林彪受驚不小,因此完全收拾起鋒芒,臥薪嚐膽,隱晦韜光,喜怒不形於色,渾身長滿了心眼,隨時準備應付各種各樣的問題。蔣介石向林彪許諾,畢業後讓他來總司令部工作。 這個許諾太誘人了,當時蔣介石已取代汪精衛成爲廣東政府第一號人物,乃北伐軍主帥,當時黃埔畢業生都以能進入第一軍爲榮,那是天子門生,地位特殊。更不用說在蔣介石身邊工作,更是天子近臣了,非黃埔生中最優秀、最受蔣氏青睞者不敢奢想。 如果不是共產黨員的身份,林彪也許會感激涕零,但他是組織裏的人,有着組織裏的安排,組織裏的紀律。他知道上級對他畢業後的去處已經有了意向,將他分配至葉挺的獨立團,那是中共所掌握的第一支正規武裝。所以,他只淡淡地回答了一句: 「感謝校長的信任和栽培。」 見林彪並不領情,蔣介石感到了失望,怏怏道:「好吧,我出征在即,今後再和你聯繫。」 誰知這一別,師生兩人竟成陌路,從此分爲兩個營壘,成了敵人,成了對手。 △ (轉自萬維讀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