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最近中國大陸是「漲」聲一片,弄得是人心惶惶。 自2008年10月起飆升的食糖價格,目前已漲到每噸7,000多元,漲幅高達150%,且批發價與去年同期相比,上漲了70%。大米、麵粉、豬肉、大蒜、雞蛋以及一些蔬菜等農產品,更是交替上漲。而食用豆油也因國際大豆價格上漲,多地近日開始漲價逾1 成,如北京大豆油和調和油的價格平均上調幅度就達20%左右。 吃的漲價,老百姓日常消費的水、電、氣也不甘落後。在去年部份地區提價的基礎上,不久前,國家發改委公佈了《關於居民生活用電實行階梯電價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據調查,有近87.7%的市民表示擔憂,認爲可能增加百姓負擔,只有9.4%的市民表示這樣可以讓大家有節約意識。 日前,國家發改委還決定自10月26日零時起,將汽油、柴油價格每噸分別提高230元與220元。隨之而來的是,國航、海航、東航等多家航空公司宣佈,從27日零時起上調國內航線燃油附加費,漲幅近一倍。這是自去年11月12日燃油附加費復徵後的最大一次調整。 漲,漲,漲,漲得人憂心忡忡! 如此全方位的、瘋狂的漲價,自然使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節節攀升。官方統計顯示,今年三季度的CPI是3.6%,創下23個月來的新高,其中食品價格通脹幅度高達8%,成爲CPI的主要推手。雖然中國老百姓沒有多少人懂得什麼是CPI,也不明白它與自身的生活有什麼關係,但是生活中高漲的物價和止步不前的工資卻讓人們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感受到了通脹的危險已不是什麼危言聳聽。 不妨曬曬一對白領夫妻的家庭賬本。生活在吉林省長春市的曹志紅夫婦年收入在12萬元左右,他們從2009年起開始記賬。他們發現,儘管今年減少了不合理的消費,減少了美容、購置衣物等開支,但由於各種商品價格一直在漲,而工資卻沒有增加,因此錢還是沒剩下多少,這讓他們也感受到了壓力。 根據曹志紅的小賬本,今年前9個月的支出已佔到了總收入的 41.85%。除了人情費以外,最讓他們感到瞠目結舌的是日常生活飲食消費。由於各種主要農副產品價格上漲,他們這9個月的飲食消費支出已經超過去年一年,達到4,002.5元,這完全超出了他們的預計。根據這個數字推測,物價實際增長可能要遠遠高於官方數據。 連這對年收入不錯的白領夫妻都已經感受到了物價帶來的壓力,那麼諸多年收入達不到12萬的家庭呢?特別是那些生活在小城鎮和農村的家庭呢?想必在叫苦不迭吧。 不過,中國人即便在這個時候也不忘幽默一把。一個新詞「囤囤族」迅速流行。何謂「囤囤族」?不說大家也猜得到,就是「囤積商品一族」。新的囤貨一族,當然少不了精打細算的主婦和省吃儉用的老年人。有囤積米麵油的,有囤積小孩衣物的,有囤積菸酒的……對了,菜價的高漲使得菜販丟棄的老菜葉也成爲搶手貨,甚至在重慶還出現了組團「淘早菜」。 可憐的中國老百姓,生活成本不斷上漲,而工資收入卻是相對意義上的「負增長」,民衆生存的壓力可想而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居民勞動報酬佔GDP的比重,在1983年是56.5%,而後就持續下降,到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同時與勞動報酬佔GDP比重的持續下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資本報酬佔GDP的比重上升了20個百分點。 而全國總工會幾個月前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23.4%的職工5年未增加工資,75.2%的職工認爲當前社會收入分配不公平,61%的職工認爲普通勞動者收入偏低是最大的不公平。 一個GDP高速增長的國家,老百姓的消費能力卻在一步步萎縮,這不正說明由大量投資和房地產業膨脹發展帶動起的GDP數字增長,由少數富裕羣體消費「擴大」的內需繁榮,不過是畸形的經濟發展之路嗎?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後期出現的嚴重通脹曾導致了震驚世界的學生運動,而現在中國的情勢只能比那個時候更加糟糕。中國老百姓一向以能忍而聞名,但是當老百姓沒有辦法繼續生存下去的時候,老百姓該怎麼辦呢?在大陸的一片「漲」聲中,我們似乎看到了執政者們已然坐在了愈來愈炙熱的火山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