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分栏目 › 文化 › 文章: | |
刚正不阿 为民造福的蔡襄(图)
【人民报消息】蔡襄,字君谟,北宋兴化军仙游(今福建省莆田市)人,从小立志高远,学习勤奋,十九岁即以开封府乡试第一的成绩考取进士,官至翰林学士、三司使,以正直端方、敢于坚持正义而名垂青史。 景佑三年,时任吏部员外郎的范仲淹因上书条陈时弊触怒朝中权贵,被贬至饶州任知州。谏官和御史都闭口不敢说话,唯有秘书丞余靖和太子中允尹洙为范仲淹辩护而同时被贬;馆阁校勘欧阳修致信谏官高若讷《与高司谏书》,指出其虚伪、谄媚,身为谏官不但不救护忠良,反而迎合权贵进行诋毁,欧阳修因此也被贬为夷陵县令,三人均被流放边远僻地。 当时,任职馆阁校勘的蔡襄年仅二十五岁,他见正直者被贬,挺身而出,仗义执言,作《四贤一不肖诗》组诗,诗分五首共计一千三百多字,分别赞扬范、欧阳、余、尹为「四贤」,高若讷为「一不肖」,褒贤贬奸。此诗一出,京城内外,士人争相传抄,就连契丹使者也买回去张贴在幽州馆。 诗中写道:「君子道和久以成,小人利合久以倾」,将「四贤」与「一不肖」的行为进行对比,赞「四贤」有气节、讲道义;称高若讷「四公称贤尔不肖,谗言易入天难欺」。此诗的份量不仅是诗文的文采,其艺术魅力在于诗中处处透露一股激浊扬清的正气,表达一种心声和正义敢言的风骨。蔡襄因此诗遭到泗州通判陈恢的弹劾,幸得左司徒韩琦弹劾陈恢越职,蔡襄才得以幸免。 庆历三年,朝廷任用忠直之士王素、余靖、欧阳修为谏官。蔡襄感到言路已开,向宋仁宗上书《言增置谏官书》,肯定增置谏官的意义:「以广言路,此陛下为社稷生灵大计也。」宋仁宗因此补点蔡襄为谏官。蔡襄主持谏院衙署,遇事从不回避,奏疏真诚恳切。 当时,灾情频发,京东旱灾、江淮蝗灾、秦州地震,民不聊生;西夏与辽国军队屡次犯边,宋军无能抗击,内忧外患深重。蔡襄先后上二十余疏,直言不讳地指出:「灾害之来,皆由人事。数年以来,天戒屡至。原其所以致之,由君臣上下皆阙失也。」提出宋仁宗应自「修省」,恤抚百姓,择官任贤,澄清吏治,加强边防,方能长治久安。 他弹劾宰相吕夷简「屡贬言者、廉贪不分、好大喜功、善恶无别、屡战屡败」等,宋仁宗采纳他的意见。蔡襄还向朝廷推荐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贤士。 蔡襄坚守礼制,《宋史》称:「(蔡)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尤爱之。」宋仁宗非常欣赏蔡襄的书法。 皇佑六年,宋仁宗的妃子张贵妃病逝,宋仁宗想隆重办理她的丧事,追封她为温成皇后,一些奸臣小人看到皇帝对温成皇后的丧事如此重视,便乘机迎合皇帝心意,以谋加官晋爵,建议为温成皇后作「志文」,立陵立庙,设立国陵监护司等等。凡此种种都是违礼行为,引起正直朝臣,包括蔡襄在内的反对。 蔡襄多次上疏谏阻说:「臣遍检古今,并无皇后葬礼,更无志文。盖以名号已尊,兼有哀册,不合为志。」及至温成皇后之丧,宋仁宗御制《温成皇后碑》令蔡襄书写墓碑,蔡襄言「此待诏之职耳」,辞不奉诏。 蔡襄为人正直,讲究信义,其书法端庄淳美,如行云流水,收放合度,极尽自然,可谓字如其人。观其书法作品,顿觉有一缕春风拂面,让人充满温暖。苏轼称赞蔡襄书法有翔龙舞凤之势;欧阳修也称赞他:「君谟(书法)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韩琦请蔡襄书写《昼锦堂记》,《昼锦堂记》是欧阳修为韩琦书房所写的一篇散文。蔡襄出于对韩琦的敬重,在书写创作过程中将每个字单独写几十遍,选择其中不失法度、最佳的字进行拼合,所以《昼锦堂记》又称「百衲碑」。 后人将蔡襄、苏轼、黄庭坚、米芾四位书法家称为「宋四家」。 蔡襄不趋炎附势,义无反顾的追求正义;关心百姓疾苦,其为民造福的善愿,人敬天佑,使恪守传统文化中「天理良心」、「仁爱」等道德理念得以彰显。 (参考资料:《宋史》、《历史感应统纪》)△ | |
| |
| |
相关文章: | |
近期最受欢迎的文章 :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