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美國對中共「海外警察站」亮劍的意義(圖)
 
袁斌
 
2023年4月20日發表
 
2023年4月17日,福建同鄉會主席盧建旺被捕,當天下午過堂後從紐約東區聯邦法庭走出來。(奧利弗/新唐人電視臺)

【人民報消息】4月17日,美國聯邦調查局(FBI)逮捕了兩名紐約居民——福建長樂公會會長盧建旺和祕書長陳金平,罪名是充當中共特工,在曼哈頓經營一個祕密警察站,並利用它來監視和恐嚇中國持不同政見者。 布魯克林的美國檢察官皮斯說,這是第一次對北京「海外警察站」提出刑事指控。「今天的指控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明確回應。我們看着你,我們知道你們在幹什麼,我們會阻止這一切在美國發生。我們偉大的城市不需要也不想要祕密警察局。」 美國霍夫斯特拉大學法學教授古舉倫告訴美國之音,以前各國政府只是下令將警務站關閉或是向中共提出外交投訴,這是第一次有政府指控中共的海外警務站涉嫌違反了刑法,非常重要。「這是這些警務站第一次與犯罪活動聯繫起來,所以這非常重要,因爲它表明中(共)國政府聲稱(以及一些分析人士聲稱)這些僅僅是爲華人僑民提供的私營服務,將在法庭上受到真實證據的挑戰。如果美國證明其案情(並且必須在公開法庭上提供真實證據),這些站點將被證明是中(共)國政府監視和鎮壓其海外國民的工具,那麼,中(共)國在其他國家的警務站也應該受到類似的質疑。」 同一天,美國紐約東區聯邦檢察官辦公室在布魯克林的聯邦法庭還公佈了兩項刑事訴狀,指控44名被告犯有與參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警察、也就是公安部跨國鎮壓的各項罪行,其中40人是公安部警察,兩人是網信辦官員。美國司法部說,這些人據稱針對美國境內居民進行了「跨國鎮壓」行爲,這些美國居民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所反對的言行,比如呼籲在中國實行民主。 《華盛頓時報》報導稱,司法部國家安全司司長奧爾森(Matthew G.Olsen)表示,中共當局的行爲「遠遠超出了可接受的民族國家行爲的範圍」。 衆所周知,中共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極權專制國家,中國人連最基本的言論自由都沒有。而今天的中共比毛時代的中共有過之無不及的是,它不僅殘酷打壓本國人民抨擊極權專制的自由言論,也竭力打壓境外華人批評極權專制的自由言論,把對付本國人民的那一套專制手段也用到了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尤其是中共十八大後,中共的「跨國鎮壓」更是變本加厲,無所不用其極,而美國則是中共「跨國鎮壓」的重災區。 中共在美國的「跨國鎮壓」主要有以下三種方式。 一是在美國境內開設祕密派出所,騷擾和監視流亡異議人士。 去年,人權組織「保護衛士」披露了中共在全球多個城市設立的上百個未經授權的「派出所」,其中在紐約設有一個,在多倫多設有三個。該組織聲稱,中共利用派駐海外「派出所」的臥底人員脅迫異議人士回國。 二是設立和使用虛假的社交媒體賬號,騷擾和恐嚇居住在海外的中國異議人士。 美方4月17日公佈的刑事訴狀指稱,40名涉案中共警察受北京公安局的指使,組成了「912專項行動工作組」,目標是世界各地的華裔異議人士,包括居住在美國的人。他們在推特等社交媒體平臺利用臨時電郵地址設立數以千計的虛假社交媒體賬號,通過網絡騷擾和威脅,打擊華裔異議人士。這些虛假社交媒體賬號還散播中共的宣傳和敘事,以反駁那些華裔異議人士支持民主的言論。他們還試圖招募美國居民散播中共的宣傳和敘事,從而讓這些人在不知情的情況下充當中共的代理人。 三是收買美國網絡公司僱員,封殺海外異議人士的活動和言論。 如被中共收買的前Zoom公司員工金新江,從2018年開始,和同夥多次試圖終止居住在紐約市的一名中國異議人士組織的視頻聊天會議,該人士一直直言不諱地批評中共政府和中國共產黨。在中共網信辦要求Zoom公司終止異議人士在其平臺上的會議後,金新江標記了所有與該異議人士相關的賬戶,導致與異議人士相關的會議在「隔離區」舉行。2020年5月至6月期間,金新江又按照中共公安部和網信辦官員的命令,和同謀僞造了涉嫌不當行爲的證據,導致Zoom公司的美國員工終止了一系列和「六四」週年有關的視頻會議。這些會議使用Zoom公司提供的會議軟件進行,由個人組織和主持,參與者不乏當年的倖存者以及來自中國大陸的活動人士。 中共在美國境內日益猖獗的「跨國鎮壓」明顯違反了美國法律,嚴重侵犯了美國的民主價值觀和基本人權。 如果說美國當局之前對它們關注和打擊不夠的話,那麼現在這種狀況正在改變。美國首次對中共「海外警察站」亮劍就是一個重要標誌。這次行動將震懾中共海外統戰人士,也爲其他國家如何處理中共的海外長臂管轄帶來示範效應。 美國聯邦調查局負責反間諜分部代理助理局長科特羅諾在聲明中的話擲地有聲:「我們不會容忍中共在美國這裏的鎮壓行爲——它威脅、騷擾和恐嚇民衆的企圖。聯調局將繼續正視中(共)國政府違反我們的法律並打壓我們境內民衆的權利和自由的企圖。」
 
分享:
 
人氣:116,10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