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楊寧:李克強沒有汲取父親的教訓
 
【人民報消息】當了中共三屆常委、兩屆總理、十年二號人物的李克強,就這樣不明不白、不清不楚、窩窩囊囊地死了,在離世後居然還成為中南海重點的防範對象。 或許造成其悲劇結局的一個原因是他並未汲取父親的教訓,沒有認識到中共在本質上的邪惡。 李克強的父親李奉三原名李敬德,出生在安徽定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去定遠表達對李克強的悼念之情的原因。 李敬德自幼聰穎過人,深得家人喜歡。 他被教私塾的爺爺視為掌上明珠,施以悉心教導。 他不但「四書」功底很好,而且寫得一手好字。 1929年,15歲、還在讀小學的李敬德受老師、中共地下黨員秦子揚的影響,懵懵懂懂中加入了中共。 1931年8月,李敬德在中共定遠縣委委員戴國興的帶領下,在街頭、村莊進行紅色宣傳,還積極報名參加了中共赤衛隊,實際上就是當地反政府的土匪。 在一次農民暴亂後,他將名字改為李奉三。 好聽的“敬德”的名字,改成什麼“奉三”,其中中共毒害顯然日益加深。 國民政府抗戰期間,中共中央偏安在西北的延安,發展壯大自己,那些身在日占區、國統區的中共地下組織,則盤踞在農村發展。 彼時,李奉三先後擔任過定遠縣下轄的九梓集鄉支部書記、定合縣定六區區長、定合縣民政科長等職。 1949年1月,共軍在淮海戰役取得勝利後,南下渡過長江,李奉三亦隨軍南下,參加了渡江戰役,為自己積攢了一點所謂的功勞。 中共建政後的1951年,李奉三出任安徽省鳳陽縣委副書記、縣長。 1953年,中共在全國幹部隊伍中開展了反貪污、反浪費、反對官僚主義的「三反」運動,李奉三遭到審查並被關押,還被打成了「老虎」。 「老虎」是「三反」運動中對審查對象的稱謂。 據李奉三的舊友回憶,李奉三為人直率,因為“三反”時,領導說了一些不是事實的事,李奉三十分生氣,就拿起凳子打縣委書記,因此被關押,還被打成“ 腐敗分子」。 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才被釋放。 其後轉至安徽省委統戰部任工商處長、安徽省蚌埠市中級人民法院院長。 文革爆發後,李奉三被迫停止工作,遭到紅衛兵與造反派的批鬥、侮辱、毆打與關押,子女們也都受到牽連而被下放勞動。 李奉三預感到運動的可怕後果,「文化大革命這樣下去,真有亡黨亡國的危險。」他於是攜帶李克強從省城回老家避禍。 文革結束後,李奉三被中共平反,調任安徽省地方誌辦公室副主任。 在地方誌工作期間,他支持鳳陽縣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政策。 1988年,李奉三離休。 1999年12月因病去世,終年85歲。 按照常理,對於一個迫害了自己父輩、讓自己家庭遭受磨難的政權,李克強應該從內心裡是厭惡並遠離的,但奇怪的是,包括李克強、習近平、胡錦濤、薄熙來等在內的中共高官 ,即便父輩受到迫害,自己也依舊走入中共的官場,為其效力。 如李克強早在1976年在安徽省鳳陽縣東陵大隊插隊時就加入了中共,隨即還當上了大隊支部書記。 進入北大後,則任團委書記。 畢業後,進入團中央,先後任中共團中央常委、團中央學校部部長兼全國學聯秘書長、團中央書記處候補書記、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兼全國青聯副主席、全國少工委主任 。 1980年代與胡錦濤相識,其後得到其賞識,最終跨入中共高層。 一路走來,李克強究竟對中共有了怎樣更為深入的認知,我們並不知曉,但從其在許多重大問題上,如迫害有信仰者、洗腦新疆維族人、嚴控網絡和知識分子等方面,他選擇迴避;看到胡錦濤被習手下光天化日下架走,他一言不發,就可以知曉他從骨子中並不敢真正反抗中共最高層,反抗這個專制的製度。 或許,良心尚未完全泯滅、還沒有徹底認識中共絞肉機之殘酷的他,在一定範圍內,保留了對底層民眾的某種同情,偶爾說了一些真話,也正因為如此,他最終還是死於中共的絞肉機下。 另一方面,身為一國總理的李克強,光是做到這一步,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而就是這點微不足道,卻讓不少人在他死後悼念他。 這恰恰反襯了中共其他領導人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 不汲取父親被中共迫害教訓的李克強,也算是種什麼因得什麼果吧。 李克強之死是否能敲醒那些仍對中共抱持希望的體制內官員、知識分子呢?△ (人民報首發)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11/1/78459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1. 李克強去世後 習近平心情沉重 步伐錯亂 (169,630次)

2. 李克強突然去世 網友震驚 感覺風雨欲來 (162,547次)

3. 李克強之死七大疑點 習跳進黃河洗不清 (160,258次)

4. 當年毛讓周先去,如今習讓李早走?李克強治喪兩大異常 (159,076次)

5. 想當世界領袖?習近平幕後指揮四場戰爭 (154,916次)

鄧小平與他的小女兒(圖)
6. 鄧小平與他的小女兒(圖) (152,186次)

7. 李克強猝逝 死因蹊蹺 或涉高層博弈(視頻) (143,719次)

8. 趙蘭健爆李克強被上海武警總司令毒殺 (141,881次)

9. 習說李書磊該打屁股 蔡奇主動認錯擔責 (137,474次)

10. 上海東郊賓館內幕:讓怎麼死就怎麼死 (137,248次)

《南方日報》「紀念」習仲勛 習兒痛斥中宣部(圖)
11. 《南方日報》「紀念」習仲勛 習兒痛斥中宣部(圖) (136,481次)

12. 300萬人獻花悼李克強 習震怒 嚴厲批評安徽省委 (136,395次)

13. 習李鬥由來已久 「李上習下」救經濟 犯習大忌 (133,533次)

李克強去世 退位前與習暗戰三個細節
14. 李克強去世 退位前與習暗戰三個細節 (133,338次)

15. 死因成謎的不只李克強 還有三高官 (132,524次)

中國股市跌跌不休  一夜回到疫情前(視頻)
16. 中國股市跌跌不休 一夜回到疫情前(視頻) (131,790次)

17. 民間藉悼念反習 高層藉李克強之死內鬥(圖/視頻) (131,680次)

18. 李克強是被氣死的!習李鬥六大祕密 (131,567次)

19. 李克強為何突然說「人在做,天在看,蒼天有眼」 (130,996次)

加州州長翹著二郎腿見習近平 中共啞巴吃黃蓮(圖)
20. 加州州長翹著二郎腿見習近平 中共啞巴吃黃蓮(圖) (127,731次)

一名法輪功學員被活摘器官後的臨終證詞
21. 一名法輪功學員被活摘器官後的臨終證詞 (126,640次)

22. 李克強當年差點上江澤民的當(多圖/視頻) (126,566次)

23. 傳李克強被控制在上海 專家:習有兩大恐懼 (126,443次)

24. 驚人巧合?李克強猝死時刻與毛澤東一致 (125,529次)

25. 歷史罕見!李尚福和秦剛雙雙被免職 成為最短命部長 (124,765次)

26. 獨裁與惡政的螺旋效應:再談「斯大林邏輯」 (123,122次)

27. 罷免國防部長是習近平動盪新趨勢的開始 (122,768次)

內幕揭祕:習近平偏愛行宮之謎(視頻)
28. 內幕揭祕:習近平偏愛行宮之謎(視頻) (122,747次)

29. 臺灣醫師:以今日醫療水準看 李克強死因不合理 (122,586次)

30. 中國就業市場空前萎縮 大學畢業生薪資期望低落 (122,278次)

31. "雙11"臨近低價惡戰打響 分析:經濟萎靡引惡性競爭 (121,993次)

32. 李克強在上海猝死 分析:疑點重重 (120,993次)

保密法要修改 暴露習近平一軟肋(視頻)
33. 保密法要修改 暴露習近平一軟肋(視頻) (120,706次)

34. 美前副國安顧問博明:現在不是美中緩和的時候 (120,209次)

35. 李克強與習不同調 突然離世 網上一片驚疑 (120,126次)

36. 辛灝年揭穿小米加步槍的真相:中共執政沒有合法性 (119,956次)

37. 不只是「崇禎」下架,習近平文化思想控制下的中國出版人不安全感加劇 (119,645次)

38. 中國青年過半存款不足十萬元? 實際情況或許更糟 (119,517次)

39. 中共數百專家研究對臺灣動武後如何應對美國制裁 (119,510次)

40. 李克強訃告凸顯習李差異 中國社會的臨爆點在哪裏? (119,416次)

41. 撐不住了!中共很失望 這些國家更失望(圖) (119,166次)

42. 加薩地帶的歷史與現實 (118,935次)

43. 大規模封殺討論,為什麼李克強之死讓他們如臨大敵? (118,790次)

44. 官媒上 習近平「活訊」仍壓住李克強「死訊」 (118,406次)

45. 央視:兩年前破獲美國間諜案 分析:舊案翻炒宣傳《反間諜法》 (117,048次)

46. 劉曉:唐山大地震那晚 一位去世老人救幾百人 (116,597次)

最大敵人姓趙!習派膽戰心驚(視頻)
47. 最大敵人姓趙!習派膽戰心驚(視頻) (115,389次)

48. 滄州銀行儲戶恐慌性擠兌 恆大效應剛開始 (115,335次)

疑影射習近平 「勤政的亡國君」中國下架
49. 疑影射習近平 「勤政的亡國君」中國下架 (115,265次)

50. 中國透視:習普夢 -- 歐亞大陸內循環 (114,730次)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