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务必要看!这文章昆明血案后极受欢迎(多图)
 
诚信的维族漂亮小老板玛尔哈巴。

【人民报消息】(人民报记者萧厢修改整理)今年元月初,回故乡探亲前,我去了一趟二道桥大巴扎,找到了一楼B-2号铺面,给年轻漂亮的女老板玛尔哈巴说明了我要购买物品的种类、规格和数量后,就舒舒服服坐在店中椅子上,一边和她的妹妹玛依拉、朋友努尔古丽“谝传子”(聊天),一边等着她给我跑上跑下地去照单儿拿东西——因为我要的有些商品,她这儿没有。 没过多一会儿,刚当新娘子才几个月的玛尔哈巴,风风火火地跑了回来,哈哈,一顶俄罗斯风格儿童小皮帽、一把小热瓦甫琴、两套维吾尔小男孩儿绣花衣、一条维吾尔爱德莱斯绸小连衣裙儿,一样不差如数拿回,完全符合我的要求。我当即满意付款——不用再多话,她拿回来的,我就知道是质最优良而价最合理的。 她和她妹妹玛依拉,一直称我为“大哥”,而她们的妈妈帕提古丽,也跟着称我为“大哥”。她妈妈40多岁,她们姐妹,也就刚刚22——23岁。“大哥”已经不是“辈儿”和年龄上的称呼,而成了一种尊敬的称谓。 那么,我是怎么和她们一家子“混”得这样熟了呢? 说来也简单,头一年(2008年)中国新年前,我想要买几条维吾尔风格的围巾带回老家,送给女儿、妹妹们,但不太了解行情,心中没底,就在巴扎里瞎转。绰号“大眼睛”的玛尔哈巴,热情招呼我进她家铺子看看。哦,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一双真诚的大眼睛,鬼使神差地,也就应邀而进去了。没想到的是,玛尔哈巴一边利利索索、忙忙活活地给我拿各色头巾讲解介绍,不厌其烦地给我示范:用火烧了后有臭味儿的是毛织的,有异味儿的是化纤的,一边回答我的提问,告诉我说,去年,她本来梦想着考上中央民族大学的,但遗憾的是,只差几分未被录取,想了想,她索性不上那个录取了她的大学了,接下老爸经营的铺面,当起了小老板…… “哈哈,你要是上了大学,差不多会成为我的学生!”我乐了。 玛尔哈巴的自然、坦诚和大方、热情,使得我一下子感觉到与她的距离拉近,“似曾相识”了。而我买她的那些头巾,都是她帮着一条条精心挑选的,质量可靠,价格又真是合理。从此再买维吾尔风格的头巾衣物,一定就到她家铺子;有朋友来新疆,也要带到她家铺子。而我每次逛到二道桥,哪怕不买东西,也一定要到她家铺子里坐坐喽!就这样,我不但和她熟悉了,和她的妹妹、妈妈,很快也都熟悉了,再后来,还认识了她的丈夫、婆婆…… 就这么简单吗?就这么简单!我和B-2摊位的缘分,和这一家娘儿仨的一种默契的信任,就是这么简单地建立、延续了下来。 你头吃大了吗——“无商不奸”呀!恐怕会有人这样担心。 阁下,刚才说过,我和玛尔哈巴“似曾相识”呀!你再听听我讲几个维吾尔巴扎的故事,也许,你就不会一概而论地评价巴扎上的维吾尔族人了!

喀什的土陶店铺。

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但我永远不会忘记这件在别人心里可能很不起眼儿的记忆。 1991年11月初,我在南疆于田县出差,听说这里的干果,比如杏干、桃干,杏脯、桃脯,都挺不错的。就请当地朋友带路,想到巴扎上选购一些。可惜,没赶上巴扎天,在街上买不到像样的。而我朋友呢,让司机一脚油门,我们索性闯到了那个维吾尔族村子里。 嚯,这家老乡家可真是够穷的了,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地面上的虚土有一两寸厚,房屋的“笆子墙”上裂着大缝子,透过去,能看到小院子里的几只鸡在啄食…… 主人是一位60岁上下的白胡子老汉,非常和善地招呼我们进了家门。维吾尔司机向他说明来意后,老汉立刻从里间屋搬出几个大口袋,让我挑选。好了,爽快而慷慨的老汉“一口价”,每种都只要6毛钱一公斤——比在乌市便宜得不成比例!此时,我倒有些不好意思多买了,说好了总共买5公斤。于是老汉开始给我左一样右一样地装袋。过秤的时候,我心里更加局促不安了,因为那简直就是一个象征性的动作:秤杆儿根本没打住,高高地挑到了头,老汉赶紧用手按住,就“算”5公斤了!但,这还没完呢——老汉把口袋放到了地上,低头一看,我的那条面口袋,只装到了一半儿多一点点儿。二话不说,老汉又左一捧、右一捧地把各种干果一个劲儿地往口袋里塞,直到口袋满到只能用一根细绳勉强扎住口儿,才算不再硬塞了,却依旧是只“算”5公斤,老汉说什么也不肯再多收一分钱! 唉,当初为什么不说买10公斤呢! 我已经在不同的场合,把这个故事讲了快18年了,有多次讲到动情时,眼泪止不住流下来! 那老汉家难道不需要钱吗?他家是那么穷!我一个汉族人和这个维吾尔族老汉素昧平生,以后也再没有见过他。可是,那老汉简直等于是白送了我一大袋子干果呀,死活不肯再多要一分钱!他,图的是个啥哟?…… 好了,你可能会说,这不是巴扎上发生的事情,说明不了问题。那么,下面这个别人在巴扎的故事,你又该如何去理解呢?

赶巴扎去。
巴扎上的好小子!

“巴扎”,波斯语,一般都翻译成“集市”、“农贸市场”,但是,经过有关民俗专家调查研究,“巴扎”一词的确切语意应该是“大门外面的事情”,也就是说,巴扎,不仅仅是做买卖的地方。 曾有一个朋友,跟我发过这样一个牢骚:有一次,他要带队到沙漠进行探险活动,得预先买上一麻袋黄萝卜。哈哈,走到民丰县一个乡村的巴扎上,见到一位白胡子老汉的面前,正好摆着一袋儿。嗯,质量、价格都十分满意,但是,老汉的回答,却让他立即傻啦—— “你不能全买走,你只可以买一些!”老汉口气坚定。 “为啥?我全买了,你不就可以回家了吗?”朋友一头雾水。 “不行,这一袋子黄萝卜,我是要卖一天的!”不容商量。 “哎,你还可以再回家里拿一袋子来呀!”朋友仍不死心。 “那不行!那样子,我会很累的……” 我的这位可怜的朋友非常无奈地跟我说:“你瞧,放着现成的生意不肯做,非要在巴扎上磨叽一天,你说,他图了个啥?” 我回答:“不懂了吧?那是一种生活态度:在老汉心里,每周一次赶巴扎,挣钱是次要的,享受巴扎、享受生活,那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呢——瞧瞧人家,多么洒脱的生活态度!阁下,那位可敬老汉的黄萝卜,你买了没有?你一定得买一些,那绝对是货真价实的!” 没错,让我们揣摩一下:那位白胡子老汉心中琢磨的应该是,巴扎上可能会遇到老朋友,会见到远近亲戚。哎——即便是见不到熟悉的人们,那么,巴扎上的那种繁闹的氛围,那种欢腾的情景,跟顾客说几句话,和陌生人打个招呼,都是值得享受、耐人回味的呀! 你可以去想象一下,那位白胡子老汉下午回家的时候,他的黄萝卜很可能并没有卖出去多少,可是他依然乐呵呵地赶着毛驴车,哼着或者高声唱着民歌小调,满脸的自得和满足…… 这位白胡子老汉,应该是一位普通农民了,那么,巴扎上开店铺的人们,又会是怎样的呢?

维吾尔老医生——阿塔米拉斯。

那是2007年5月的事儿了。我随同“环塔拉力赛”的队伍来到了于田县。工作间隙,免不了逛逛自己喜爱的巴扎,因为无论在哪儿的巴扎上,你不管和谁目光相遇,至少都会收获一个纯朴而真诚的微笑。我信步走进了一家店名和人名都叫“阿塔米拉斯”的维吾尔老医生开的药店,中草药、成药,还有这位老医生自己配制的玫瑰茶、药茶和玫瑰酱,都引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看起来这位老医生在当地是很有名气的,店里熙熙攘攘的顾客,你来我往,好不热闹!老医生察言观色对症开方,儿子和徒弟照单抓药,然后塞到门外的粉碎机里,一按电门“轰隆隆”,一剂药配制成功,买药人满意而去…… 嘿嘿,有意思!我不免问起了行情。哟,无论哪种茶,都是6元钱一盒,而玫瑰酱,也是6元钱一瓶——价格合理!我兴致勃勃的当即各买了一盒、一瓶。嗯,我的行军壶里,又要有新茶啦! 不想回到宾馆,几个朋友凑上前来,纷纷打听是在哪里买的,一听价格,眼睛全都“绿”了,缠着我带他们再去一趟——好呗! 更想不到的是,有两个朋友分别要买一箱玫瑰酱、一箱玫瑰茶,而老医生仍然“一口价”:每瓶(盒)——6元钱,不还价! 两人据“理”力争了半天,老医生就是不肯让步不还价。我在一旁可看得不耐烦了:“你俩买还是不买?买,把钱交了,走;不买,把货放下,走!”俩人极不情愿地交了钱,各拎一箱出了店门还在嘟着嘴儿不高兴。我呢,可又发话了:“你们俩呀,偷着乐去吧,在城市还上哪儿去找这样讲诚信的老商人哟!人家秉承的商业道德是:第一,我的商品货真价实,就卖6元钱,一步也不让;第二,我是一视同仁的,你买一盒或买一箱,我都给一种价格。哎,你们想想吧,如果人家把价格给你提到12、13块钱一盒,你跟人家讲了半天价,到了儿还得掏7、8块钱才能买到一盒,到底哪个划算?到底哪种人实在!” 呵呵,俩人脸上,顿时“多云转晴”喽! 恪守传统商德的维吾尔店主和摊主,在各地巴扎上到处可见。 你在巴扎上,经常可以看到一排妇女,在卖同一种自家加工出来的酸奶子、小点心之类的饮料、小吃。我在库车、新和、沙雅、拜城等地的巴扎上,都曾经从旁边观察过这样的“娘子军”。没有顾客的时候,她们凑到一起吱吱喳喳很亲热地拉着家常,一旦有了顾客,她们依然气定神闲,你问哪家的、你买哪家的,都无所谓。而她们的货物,质量、价格都几乎一样,没有谁动歪脑子去降价、加价让别的“同行”尴尬,更没有谁去“撬”别人的“行”抢生意。而顾客一旦离去,她们就又亲亲热热地聚在一起“吱吱喳喳”,如同姐妹。 东西卖不完咋办?嗬,这还用问吗——再拿回家去不就完了嘛!

巴扎上的美食小吃。

从前,你注意点儿观察,很可能见到这种有趣的情景,一个或几个维吾尔人,光着脚儿,而肩上各自背着一双漂亮的皮靴,从乡下走到乡镇或城里,去赶巴扎。进入巴扎前,他们会找个地方坐下来,拍干净脚上的土,穿上皮靴,然后神气活现地踱着方步,悠闲地逛来逛去,兴致勃勃地看看这里的衣物、布料,瞧瞧那里的家具、工艺品……问问价钱,比比质量。再和认识的或不认识的游人、老乡开心地说说话,点点头儿打个招呼。接近中午时分,找一个卖凉粉的摊子,从容淡定坐下来,掏出怀里的馕,要上一碗凉粉,多洒些醋、辣子,有滋有味儿地吃上一顿。然后抹抹嘴,扬长而去。逛够了走出巴扎,再悄悄地脱下靴子扛到肩上……就这样,这些维吾尔汉子享受了一整天的赶巴扎乐趣,只吃了一碗凉粉,再什么也不卖,什么也没买。 在他们心目中,巴扎,不只是买卖、交易的市场、区域,更是交友、沟通的平台、场地。 维吾尔人往往遵守着一条祖传的信条:自己的财产,有三分之一是属于朋友的。在巴扎上,你真的就会经常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比如你买了一公斤桃子,摊主快快活活地把秤杆儿挑得高高的,然后再顺手从袋子里掏出几个给你加上。而你在购买之前,是完全可以挑一个先尝尝的——这么说吧,如果一个不自觉的人想占小便宜,光在各个摊子上“品尝”,就可以把肚皮塞得个沟满壕平了,没有人会跟你说长道短计较的。 换句话说,不管你买不买、买多少,也不管你是哪个民族的,你已经被他视为心目中的朋友了!若你不满意了,退货、换货,也还都好商量。 有一次,我在和田巴扎上,见一位端着茶碗喝茶的胖胖的维吾尔妇女,神情自怡而满足。嗬——有意思!我满头大汗、兴致勃勃地端起数码相机,镜头对着她,而她却跑出了我的取景框。原来这位女同胞没发现有人在偷拍她,但却看到了我满头大汗,于是立生恻隐之心,于是把她自己碗中的茶晃了又晃,倒在了地上,再从壶中又斟满了茶,仔仔细细涮了好几遍,又倒到了地上,最后再把茶斟满,双手捧着递到了我手里——这个问题我已经问过了许许多多的人了:如果是你的话,你怎样对待这碗热茶?众人的回答是一致的:喝!对呀,当时接过这碗滚烫的香茶,我道声“勒合买提(谢谢)”之后,一饮而尽,哎哟,烫得我呀,是呲牙咧嘴!但是心里,一直暖到了今天! 只有自家人,才会用一个茶碗交替着喝茶。而那位胖胖的女同胞,只有一个茶碗,她,显然没拿咱这个汉族人当外人。 2008年9月初,我和3位湖南朋友路过阿拉尔市,在巴扎上吃午饭,顺便在旁边的烤羊肉摊子上要了几串儿。不想咬了一口,几个人全都“哎哟”了一声,嘴大张、眼全闭啦!可能是这儿的四川人偏多,投其所好,烤羊肉也就多加了一道佐料——花椒粉。而这位摊主可能是,错把那3个湖南人给当成四川人了吧?我们要的烤羊肉串儿居然也给撒了太多的花椒面儿!从来没听说烤羊肉要加“花椒面儿”的!我们被麻得愁眉苦脸儿。叫来了那位维吾尔摊主,机灵的小伙子一看表情,马上明白了一切,立即厚道地告诉我们,非常抱歉,马上给你们换不带花椒粉的——二话没有! 在各地的巴扎里,在维吾尔人群中,在他们的“大门里面”也好,“大门外面”也罢,迎面而来,吹拂到你心中的,往往都还是暖暖的乡情,浓浓的友情,还有深深的——亲情…… 好喽,巴扎故事还有很多,今天就说到这里。△ (编者注:这篇2009年7月写的文章原题为《巴扎——大门外面的事》原作者是“老鬼”,也许是2014年3月1日云南昆明血案被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定性为维族人干的,让一些汉族同胞感到不公,所以2014年3月6日该作者在其自己的博客上重新发表。人民报记者对此文章进行了较大的删节、修改和整理。)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4/3/9/59081.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精准的描述:中共国官和吏的区别(图)
1. 精准的描述:中共国官和吏的区别(图) (494,347次)

央视直播 刘云山傻眼 张高丽臊红(多图/视频)
2. 央视直播 刘云山傻眼 张高丽臊红(多图/视频) (406,182次)

看图找答案:被解散的特警为何蒙面(多图)
3. 看图找答案:被解散的特警为何蒙面(多图) (398,438次)

非常罕见图片:李瑞英专机上采访老江(多图)
4. 非常罕见图片:李瑞英专机上采访老江(多图) (354,499次)

江核心的光辉!中国国家形象报告 (多图)
5. 江核心的光辉!中国国家形象报告 (多图) (333,029次)

李鹏傻呵呵陪绑 老江见英子泄光(图)
6. 李鹏傻呵呵陪绑 老江见英子泄光(图) (311,668次)

7. “马航客机很可能被击落” (296,235次)

这架飞机上的紧急定位变送器诡异失灵(图)
8. 这架飞机上的紧急定位变送器诡异失灵(图) (293,759次)

9. 《解体党文化》之四:被改造思想后人们的表现(下) (251,431次)

绝非偶然!惊现刘少奇要
10. 绝非偶然!惊现刘少奇要"把共军变成国军"(下)(多图) (243,209次)

举世绝无仅有图片:江泽民现况(多图)
11. 举世绝无仅有图片:江泽民现况(多图) (240,985次)

12. 《解体党文化》之五:宣传中常见的党文化 (238,475次)

恍然大悟!习近平用这种方式纪念胡耀邦(图)
13. 恍然大悟!习近平用这种方式纪念胡耀邦(图) (230,073次)

14. 《解体党文化》之三:灌输手段(中) (220,246次)

一张图得知习近平与俞正声的关系(图)
15. 一张图得知习近平与俞正声的关系(图) (209,042次)

习近平发指示3小时后 新华网疯了(多图)
16. 习近平发指示3小时后 新华网疯了(多图) (199,143次)

17. 《解体党文化》之五:宣传中常见的党文化(下) (191,590次)

刘伯承作的梦让他愧疚一生(多图)
18. 刘伯承作的梦让他愧疚一生(多图) (188,663次)

19. 《解体党文化》之四:被改造思想后人们的表现(上) (185,664次)

韩剧火到让王岐山猛醒 赵本山有点悬(多图)
20. 韩剧火到让王岐山猛醒 赵本山有点悬(多图) (185,213次)

习近平,江用绑架胡锦涛的手法对付你(上)(多图)
21. 习近平,江用绑架胡锦涛的手法对付你(上)(多图) (180,334次)

习近平,江用绑架胡锦涛的手法对付你(下)(多图/录音)
22. 习近平,江用绑架胡锦涛的手法对付你(下)(多图/录音) (179,341次)

党借刘云山的嘴打击习近平(图)
23. 党借刘云山的嘴打击习近平(图) (174,152次)

死磕云南书记 张春贤称江反人类(图)
24. 死磕云南书记 张春贤称江反人类(图) (173,059次)

周滨的三只“白手套”(图)
25. 周滨的三只“白手套”(图) (170,301次)

26. 《解体党文化》之三:灌输手段(下) (165,181次)

李克强报告脱稿 张德江弃江与习保持一致(图)
27. 李克强报告脱稿 张德江弃江与习保持一致(图) (161,333次)

网友们是这样述说和期待的(图)
28. 网友们是这样述说和期待的(图) (153,347次)

忽如一夜春风来 今夜中国无人眠(图)
29. 忽如一夜春风来 今夜中国无人眠(图) (151,625次)

朝鲜战争的真相足以让人震惊(图)
30. 朝鲜战争的真相足以让人震惊(图) (150,092次)

财新网消失的特稿:富商周滨的叔叔们(多图)
31. 财新网消失的特稿:富商周滨的叔叔们(多图) (148,350次)

听到提问周永康,吕新华表情…哈!(多图)
32. 听到提问周永康,吕新华表情…哈!(多图) (142,318次)

务必要看!这文章昆明血案后极受欢迎(多图)
33. 务必要看!这文章昆明血案后极受欢迎(多图) (120,499次)

政协发言人打开窗户谈周永康(图)
34. 政协发言人打开窗户谈周永康(图) (116,412次)

奇石隐藏的天机你不能不知(图)
35. 奇石隐藏的天机你不能不知(图) (97,086次)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