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中国人太爱面子又太爱钱 -- 新型「道歉」公司“出笼”
 
【人民报讯】大纪元15日电,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替代服务,很多人可以付费请公司派人做「替身」,替您干活、替您赴约甚至替您挨打受气,不过大概很少人会想到也可以请公司派人代为致歉。最近,这样一家替顾客道歉的公司在中国天津成立。这家「道歉公司」不但能替顾客登门道歉,表白心声,说出难以启齿的「对不起」三个字,而且还可以撰写致歉信件,传递鲜花礼品,提供一连串的配套服务。

中国青年报报导,天津的这家「道歉公司」,办公室设在朴素的平房里,工作人员多数已人到中年,公司解释说「我们怕被人误解成类似于《甲方乙方》、《顽主》里那样的热闹公司,所以『道歉公司』的工作人员都选用中年人,并且是有一定文化功底的。」

「道歉公司」的正式名称是铃铛阁社区服务中心心理减负中心,开张才刚刚3个月。在开办之前的市场可行性调查中,经理刘青得出一个发现:人们有很多的心理压力问题解决起来并不太难,有时只需道个歉就可以完成。但有时候单靠自己完成道歉过程是很困难的,而且很耗费精力,「所以我想,能不能有一个第三方来完成这个任务,让双方不针对矛盾直接接触,从而避免纠缠不休地争论谁是谁非。第三方出面,还能兼顾双方的面子。」

在致歉礼品中心的营业执照上,有一项业务是代购代送礼品;在心理测试减负中心的经营范围内,有一项服务是陪聊。「道歉服务」就是两者的结合体。

刘青说:「我刚开始想象『道歉服务』,不过就是一个传递服务再加一点语言解释,后来发现没这么简单。公司本身逐渐规范需要一个过程,大众接受也需要一个过程。」

从开张到现在运作了三个月,「道歉公司」的案子接了七八十起,成功率有80%。刘青说,这其中有情感类的,也有债务纠纷,纯粹致歉的情况基本上不存在,多是搀杂了许多情感纠葛。刘青的原则是,除了贿赂送礼的委托不受理之外,基本上都可以受理。

有趣的是,「道歉公司」的委托客户里中老年人反倒比年轻人更多,这与刘青最初的设想大相径庭。中年人多是有一定成就和经济实力,比较顾及面子;而老年人之间的情感苦恼不少,排解的渠道却不多;再有就是老年人想解开与子女之间多年的一些误会;年轻人的案子则多是由恋人之间的矛盾过节引起。

「如果有人把『道歉公司』当成是一种时髦、一哄而上,绝对是不足取的。」刘青认为,这一工作的从业人员必须有良好的素质。「我这儿有8个人,他们的背景有律师、高级讲师和心理学会的会员。」

其实现在刘青的「道歉公司」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司」,它只是社区精神服务的一部分。社区服务中心中还有婚介、职介、棋牌室等等,后者的这些收入正在供养着前者。成立「致歉礼品中心」出售鲜花和礼品,也有贴补收入的意味在内,不过刘青保证说这里的价格不高于市价。

刘青说:「凭良心讲,我这个地方的收费和服务是不等值的,出去道歉一次收20块钱,这绝对是一个赔本买卖。现在,这里的工作人员月收入只在六七百块钱左右。」

刘青觉得,如果现在把「道歉服务」搞成纯商业运作,单考虑能赚多少钱,肯定要流产。他想让人们能逐渐认识到:用「道歉公司」远比自己解决问题要好得多。通过一段时间大家的认可,再逐渐增加它的商业性,而今后的「道歉公司」则肯定会赚钱,肯定会成为有前景的商业行为。

记者问:「道歉是情感的交流过程,办『道歉公司』会不会让别人觉得现代社会人情越来越淡漠,连道歉都不用自己来,可以花钱请公司来做?」刘青很坦然地回答:「我觉得现在是经济社会,人们付出劳动换得等值的报酬是没有问题的。纯公益性的事业我觉得不是一个公司应该干的。」

记者在北京做了一个20人的随机小调查,结果发现:其中能够接受「道歉公司」转达歉意的人占60%,而愿意委托「道歉公司」去表达歉意的人却只有15%。对「道歉公司」持称赞态度的人认为,「与其相持不下,不如找个中介公司从中斡旋一下,大家都有台阶下。」

还有人说:「走投无路实在没招儿的时候,试试『道歉公司』也无妨,挺新鲜的,没准儿就能奏效。」

而坚决反对的意见说:「一个人如果生你气的话,他(她)还是希望你亲自对他(她)说声对不起。」「20块钱的一句『抱歉』,肯定有水分,怎么可能是真心?」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社会心理学和社区工作、群体工作的夏学銮教授认为,收费的「道歉服务」有可能奏效,但对其商业前景表示忧虑。

因为「道歉公司」是雇来的,说的话是不是「委托道歉人」的真心话就得打上折扣。「委托道歉人」可能没有任何后悔之意,或是为了减少麻烦,或是为了不至于尴尬,或是为了避免诉讼,就花钱去道个歉。而另一方面,「致歉对象」受到的生理上或心理上的伤害不是由「道歉公司」造成的,「道歉公司」不是肇事者,没必要向「致歉对象」道歉。所以因为没有利害关系,「道歉公司」很大程度上是表演的成分,也就很难动真情,即使言词说得再漂亮,也打动不了「致歉对象」。

夏学銮教授认为现实社会出现了许多试图替代原有人际关系的服务公司,比如替哭公司、租借亲人公司等等,正说明人际关系的淡漠化、疏远化。

但是,为什么「道歉公司」有时在现实生活中还真能起作用,有市场呢?夏学銮教授说,这里有两个心理学的机制。一是在新的关系当中,有一个评价忧虑的问题。「致歉对象」会考虑在「道歉公司」人的眼里对自己怎样评价,在文明人面前不能显得自己档次太低,评价忧虑导致了他最终以接受道歉来了结。

另一种机制是移情。有时候,「道歉公司」工作人员的某种素质令「致歉对象」欣赏,他可能比接受这个道歉理由更加接受这个人,接受道歉只是对其工作的一种支持。

夏教授认为,「道歉」是一种真情实感,以诚信为本;而「公司」,是以营利为目的的,以利益为本。这两者很难结合在一起。为双方铺平对话的道路是一种进步。但不要搞成「道歉公司」,太商业化的炒作,人们从心理上就不会接受。用钱摆平一切的做法是不现实的,自己的麻烦还是要自己解决。
(http://renminbao.com)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0/11/15/6193.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