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腰鼓神韵通天 东土古风传承(图)
 

2004年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多伦多分会场的传统腰鼓


【人民报消息】(大纪元记者辛菲1月5日撰文)龙腾鼓乐贺新年,神州文化传四海。在新唐人全球华人新年晚会中,不仅有箫声笛乐奏天音、霓裳飞旋舞春风……而且有气势恢弘的腰鼓队展雄姿。

腰鼓表演场面壮观喜庆,动作大方舒展,节奏明快洒脱,时而流畅飘逸,时而刚劲威猛,穿插交替、不断变幻的队形显得生动活泼。鼓与乐珠联璧合,人与鼓协调一致,展示出无穷的信心和力量,具有浓厚的东土文化特色,观者无不为其神韵与感召力所折服。

中国是有悠久文明史的“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鼓的文化内涵广博,雄壮的鼓声伴随着人类的兴衰沉浮。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敬天拜神或者祭祀的器具,有迎神驱邪之意。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也被广泛地应用。

相传神农氏有“土鼓”,黄帝有“革鼓”,征战蚩尤时,在涿鹿之战中擂响八十面夔牛皮鼓,鼓声“似像雷霆”。《吕氏春秋》中记载说,早在公元前2357年,“尧命质以麋,置缶而鼓之。”意思是说,尧曾命令用鹿皮作面,蒙在陶缶上,作为陶鼓来敲打。

古代的将士,视鼓为战争中必不可少的装备,遭敌突袭时,以鼓报警;作战失利时,鼓声作为求援讯号。两军对垒时,则击鼓助威、鼓舞士气。取胜后则鸣鼓庆贺。

相传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之首。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成为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

腰鼓作为鼓乐的一种,起源于何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但是从敦煌壁画乐舞图及诗词中可以看出,腰鼓在唐代已流传。唐代使用的鼓种类繁多,如:铜鼓、节鼓、腰鼓、正鼓、和鼓、齐鼓、担鼓、羯鼓等等。

此外,从陕西省甘泉县雨岔乡和安塞县招安乡出土的宋代古墓腰鼓画像砖,舞姿动态感强,人物栩栩如生,可以证实腰鼓在宋代已盛行。推算起来,至少有近千年的历史。

莫高窟220窟是唐代最有代表性的洞窟,窟中的乐舞图是驰名中外的壁画杰作。画面上的乐队规模宏伟,奏乐者形象生动逼真,好像使人们倾听到优美、明朗的旋律,观赏到急遽腾旋的舞蹈、歌舞表演。

其北壁“东方药师净土变”中间有舞伎四人,两侧有乐队。左侧十五人,所奏乐器有羯鼓、毛员鼓、答腊鼓、拍板、横笛、尺八、筚篥、笙、贝、竖箜篌等,另有一人耍盘歌唱;右侧十三人,所奏乐器有腰鼓、都昙鼓、毛员鼓、拍板、方响、横笛、筚篥、排箫、筝、阮咸,也有一人耍盘歌唱。

这个时期的乐舞画面一般都在经变故事壁画的中下部,几乎在所有佛座前面都绘有伎乐歌舞的场面,中间有舞伎婆娑起舞,两边有乐队管弦齐鸣。画面结构谨严、对称均匀、色彩绚丽。画中的形象都是神仙境界中的“菩萨伎乐”、“天宫伎乐”、“飞天伎乐”、“天王伎乐”等。

壁画中有很多奏乐飞天和奏乐舞伎,如横笛飞天、排箫飞天、拍板飞天、羯鼓飞天、五弦飞天、箜篌飞天、腰鼓舞伎、答腊鼓舞伎等,都是当时各种乐器演奏技巧高度发达的艺术化的反映。

敦煌莫高窟156窟北壁出行图题名为:“宋国河北郡太夫人宋氏出行图”,画面是行进中的乐舞杂技表演。中间四名女舞者,身着花衣,相对起舞,她们长袖飘动、姿态优美。乐队六人,所持乐器有拍板、腰鼓、鸡娄鼓、笙、横笛、琵琶等。前面有一力士,头顶高杆,杆上和横木左右有人表演各种姿态的技艺。旁边有人击拍板、大鼓伴奏。

此外,腰鼓也在民间盛行,农民在插秧、锄草的田间劳动中击鼓唱歌,已有悠久的历史。《唐诗纪事》:“……耕者,曝背烈日中耘田,击腰鼓以适倦”,“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上有烈日,下有焦土,愿我天翁,降之以雨。”  
    
宋代诗人范成大的“腰鼓百面如春雷,打彻凉州花自开”的诗句证实,腰鼓在整个西北边塞线上流行。在〈宋史〉《教坊四部乐》中记录的宋代燕乐乐器将腰鼓与筚篥、笛、羯鼓、楷鼓、鸡娄鼓、荫鼓、拍板等并行提出。

元代诗人及画家王冕“钱塘纪行”一诗中写道:“紫霞蒲萄动春浪,腰鼓腾雷盘锦杖。千官景从轩冕入,歌声婉转青天上。”从诗人的诗句中可以想像腰鼓威风凛凛的气势。

明清时期,腰鼓曾在凤阳花鼓、花鼓灯和淮北花鼓戏中应用,这种广泛流传的民间歌舞起源于安徽凤阳。清代初期顾见龙曾画有《花鼓》演唱图,画中一对农家夫妇,男敲锣,女打鼓,二人对舞。

清代中叶以来,花鼓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形成不同的表演形式。晋南花鼓流行于山西万泉、新绛、闻喜等地,分高鼓、低鼓、多鼓等形式,动作灵巧多变。而流行于山东禹城、乐陵、德平等地的花鼓舞,舞者不仅用棰击鼓,还用棰尾系的一根长60厘米的穗子击鼓,并配合各种舞姿表演。

腰鼓现在是中国西部、关中地区流传的民间文艺形式,主要用于民俗节日、庆祝丰收、盛大集会、迎宾喜庆等重大场合。奏者多在行进中演奏或边奏边舞,动作复杂,花样变幻多端,人数众多,队形多变,腰鼓队过街表演时用鼓、锣、铙、钹和锁呐伴奏。

陕西安塞县素有“中国腰鼓之乡”的美称。今天安塞不论男女老少,都能挂鼓挥腿,表演一番。腰鼓手们的装束一律着古代将士的便服,或黄或红包头,素色衣服,显得整齐壮观、气势磅礴。奏时用绸带系鼓,缚在舞者腰间,双手各执鼓槌,交替击奏,并伴有舞蹈动作。表演形式可分为文、武腰鼓。文腰鼓轻松愉快、潇洒活泼,武腰鼓威猛刚烈、粗犷雄壮,动作幅度大。

腰鼓一般分两种表演形式,一种是路鼓,在行进中表演,步伐有“走路步”、“十字步”、“左右侧蹬腿”、“三步一停”、“四步一望”等。另一种是场地鼓,可分为单打、双打、对打、多人打,人数可以多至数百人、上千人。

诞生于黄土高原上的安塞腰鼓历史悠久,格调古朴,被誉为“天下第一鼓”,是一种独特的民间大型舞蹈艺术形式,展示出西北黄土高原农民朴素而豪放的性格。豪迈的动作变化与刚劲的雄浑舞姿,充分体现出北方人憨厚、朴实、热情、开朗和坚强的个性。

民间认为安塞腰鼓之所以独领风骚,是因为它在黄土内地得以完整的保留和发展。专家认为,中国黄土文化最具有代表性的之一地域就在安塞。安塞的文化背景也不是偶然的。

据民间传说,安塞取于“安定边塞”之意。据史书记载和古代历史地理状况分析,安塞在很长一段时间,甚至在几个朝代都是中原文化区与游牧文化的交流地带。以后安塞在很长时间内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这就自然成了保留古代文化的特殊地域。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1/5/38940.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