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規模性返鄉的背後:結構性壓力的實證化觀察 |
| |
|
趙曉
|
|
【人民報消息】一個新詞「規模性返鄉」近日成為熱點。背景是什麼?
今年冬季,多個省份陸續出現提前返鄉現象,這一趨勢明顯早於往年。從數據來看,這並不是「情緒化」判斷,而是有實證依據的結構壓力外溢。
下面,我們用數據說話。
一、提前返鄉的信號:就業結構已經在降溫
1. 制造業 PMI:連續低位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
·制造業PMI自2023年開始多次落入收縮區間(<50)。
·2024年與2025年多月的制造業PMI均處於「49 區間」上下震蕩。
制造業是吸納農民工的主導行業(佔比約45%)。
PMI 的持續弱勢意味著——崗位擴張動力不足。
2. 企業用工需求:官方數據下行
根據人社部《2024年三季度全國「求人倍率」》:
·求人倍率(崗位/求職者)= 1.03
·連續多個季度下降(2022年Q1為1.56)
求人倍率下降說明:每個人頭對應的崗位數量在減少。
3. 服務業恢復不均衡:客流數據很明確
交通運輸部、文化和旅游部公開數據顯示:
·2024年暑期/黃金周客流明顯恢復
·但10月後服務業恢復力度放緩
·多地餐飲、零售行業進入「淡季提早」
服務業吸納農民工的佔比超過50%。
服務業季節性下滑 → 再疊加制造業趨弱 → 勞動力流出城市的趨勢增強。
二、返鄉潮規模:地方統計給出明顯信號
雖然全國層面的「提前返鄉」數據不會公開,但各地已有可觀察線索:
湖南省衡陽縣(地方發布)
·預計返鄉人數:18.3 萬人
·其中4 萬+「未返崗」
地方發布中的「返鄉 — 未返崗比率」非常直觀。
如按類似規律擴展到中西部勞務輸出地,壓力不容小覷。
三、為何返鄉後「難以留下」?鄉村吸納能力用數據解釋更清楚
1. 農村產業吸納就業能力有限
根據國家統計局與農業農村部的數據:
·全國就業人口中,一產佔比:23%(但這一佔比逐年下降)
·農村「本地非農產業」就業佔比仍不足20%
這說明:
農村產業本身難以吸納新增勞動力。
2. 農村收入結構:務工收入是最重要來源
根據國家統計局《2024農村居民收入構成》:
·務工收入佔比 45.2%
·經營淨收入佔比 35.5%
·其余為轉移性收入
也就是說,鄉村家庭幾乎一半收入來自在城市務工。
當城市收入減少,農村無法接住這一「缺口」。
3. 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 vs 城鎮收入
·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49,000元/年
·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21,000元/年
差距仍為2.3倍。
返鄉=收入顯著下降,是結構性事實。
四、「春節後返崗」曾是規律,但規律正在松動
國家統計局歷年農民工監測報告:
2015–2019:返崗率高達96–98%
2021–2023:返崗率逐年下降到92–94%
下降的原因包括:
·制造業訂單減少
·建築業周期明顯回落
·服務業波動加劇
·青年群體崗位競爭加大
返崗率下降說明:提前返鄉後「未返崗」的群體正在擴大。
五、結構性壓力的「實證三角」
用數據梳理後,我們會看到三條清晰的邏輯鏈:
1.城市:崗位增長放緩
·制造業 PMI 多月位於收縮區
·求人倍率下降到 1.03
·服務業恢復不均衡
→ 推動提前返鄉
2. 鄉村:產業承接能力不足
·務工收入佔農村收入 45%
·本地非農產業佔比不足 20%
·農村人均收入不到城鎮的 1/2.5
→ 「返鄉不等於就業」
3.全國:勞動力年齡結構變化
國家統計局數據:
·中國16–59歲勞動年齡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老齡化加速
·勞動力需求轉向高技能崗位
→ 低技能崗位減少,高技能崗位未完全補上
→ 勞動力處於結構性「夾層焦慮」
六、真正的危機,不是「返鄉」,而是「返貧」
提前返鄉=城市風險外溢
返崗困難=農村吸納乏力
收入下降=家庭承壓上升
結構性矛盾體現在三個方面:
1. 家庭現金流緊張
務工收入減少→農村家庭的最主要現金流來源下降。
2. 城鄉雙向承壓
城市不擴崗,農村不增收。
3. 中等教育與低技能人群受影響最大
他們曾是中國經濟增長的默默貢獻者、產業受益者,如今崗位波動對他們傷害最大。
七、長遠來看,這是一場「結構性轉折」
以實證數據為基礎,可以看到:
1. 城市就業結構在轉型
中低端崗位減少,高技能崗位增加,但匹配度不足。
2. 鄉村產業仍需補課
農業現代化、鄉村商業化仍處於早期階段。
3. 保障體系需要銜接
流動人口在城市與鄉村之間缺乏制度化的「緩沖區」。
八、結語:返鄉潮是一面鏡子
它表明:
中國經濟從黃金增長邁向「結構調整階段」的深層信號。
當城市崗位收縮、鄉村產業未起、社會保障不夠穩固時,提前返鄉就成為一種「用腳投票」的現實選擇。
因此,我們看懂返鄉潮,就能看懂:
·城鄉差距的新變化
·就業結構的新壓力
·產業升級的真實進度
——這,正是中國經濟進入新階段最值得關注的風向標。
(轉自「雲上迦南」)△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23/93101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