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2025年11月18日
發表
人氣:756
分享:
|
|
|
| 正在覺醒的中國人 |
| |
|
新高地
|
|
【人民報消息】在歷史的塵埃中,總有一些聲音如幽靈般迴盪,刺破了長久的沉默。那段流傳在網絡暗角的總結,像一記記悶棍,砸醒了沉睡的靈魂:「大饑荒不是你們的錯,老百姓吃頓飽飯是你們的功;發動文革不是你們的錯,結束文革是你們的功……」
它不是詩,不是歌,卻勝似一篇控訴,一面鏡子,映照出那一代人如何在謊言的迷霧中踉蹌前行,又如何在真相的火光下甦醒。那些「偉大勝利」「接軌」「友好往來」「輝煌壯舉」,曾是遮羞布,如今成了警鐘。正在覺醒的中國人,正從這些詞語的灰燼中爬起,揉著眼睛,看清了腳下的路。
覺醒,從來不是一夜之間的事。它像春雨,悄無聲息,卻潤物無聲。記得那些年,我們被教導著「感恩」——感恩那場讓數百萬生命凋零的大饑荒後,終於能「吃頓飽飯」;感恩文革的狂風暴雨後,有人站出來說「撥亂反正」。但覺醒者不再滿足於這種廉價的恩賜。他們開始問:為什麼錯誤總不是「你們的錯」,而功勞卻獨攬?為什麼悲劇總要披上喜劇的外衣?在微信群的私語中,在微博的深夜長文裡,在抖音的短視頻彈幕下,人們開始拼湊歷史的碎片。不是專業的史學家,而是普通人:一個下崗工人,翻出父親的日記,讀到那些被抹去的飢餓;一個大學生,在B站的紀錄片評論區,第一次看到文革中被毀的家庭;一個中年媽媽,在朋友圈轉發那句「閉關鎖國不是你們的錯,改革開放是你們的功」,然後刪掉,又忍不住重發。
互聯網,是覺醒的催化劑。它像一把雙刃劍,斬斷了官方敘事的鐵鍊,卻也傷了無數手。那些「治理改進」的口號,曾讓人們乖乖排隊交罰單;那些「為人民服務」的標語,曾讓納稅人麻木地買單。但如今,一聽見「友好往來」,鍵盤俠們就笑出聲來——又要送錢了,敗家子又上線了。一聽見「抓貪官」,他們就搖頭嘆氣:誰得罪了誰?覺醒的中國人,不再是觀眾,而是參與者。他們用表情包嘲諷,用段子解構,用匿名賬號發聲。2020年代的疫情,讓許多人第一次嘗到「偉大勝利」的苦澀:封城後的空蕩街道,成了他們審視權力的起點。不是所有人都上街遊行,但每一條爆料背後的轉發,每一個私聊的爭論,都是覺醒的火種。
覺醒,還在骨子裡,在日常的瑣碎中發酵。那些貪官遍地的故事,不再是遙遠的新聞,而是鄰居的閒聊:老李家那小子,考上公務員後就變了樣,逢年過節總提「反腐」。老百姓笑笑,不再信那套「查處腐敗是你們的功」。他們開始自救:社區互助群裡,分享避稅小竅門;農村的年輕人,回鄉辦合作社,不再指望上面的「輝煌壯舉」。一聽見「顛覆」,他們知道,有人又說了實話——或許是那個被封的博主,或許是海外的流亡者。覺醒者明白,丟人現眼不是天災,而是人禍;漲價不是必然,而是設計。他們的眼睛,亮了,不再是麻木的服從,而是帶著警惕的清醒。
當然,覺醒之路布滿荊棘。當權者審查如影隨形,失蹤的賬號如秋葉飄零。但中國人骨子裡的韌性,讓他們像野草般生長。那些被「和諧」的帖子,總有鏡像在Telegram上重生;那些被禁的書,總有地下書友會傳閱。覺醒不是革命的狂歡,而是細水長流的堅持:一個父親對兒子說,別信書本,全靠自己想;一個女孩在咖啡館,偷偷讀一本關於六四的回憶錄,眼裡閃爍著不屈的光。
正在覺醒的中國人,正在重塑自己。他們不再是棋子,而是棋手。未來,或許不會有大起大落的劇變,但會有無數小裂縫,滲出光亮。那些總結裡的諷刺,將不再是傷口,而是盔甲。老百姓吃飽飯,不是恩賜,而是權利;結束文革,不是功勞,而是遲來的正義;改革開放,不是接軌,而是覺醒的起點。當下一代人,一聽見「偉大勝利」,不再鼓掌,而是問「代價呢?」,那就是勝利。覺醒的中國,正從沉睡中起身,步履雖慢,卻堅定。歷史的車輪,不會再輕易碾過他們的脊樑。因為,他們已醒
(來源:作者X 賬號)△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18/93047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