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風暴越來越烈!習近平憂心反日變爲反政府? |
| |
|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程曦報導)日本首相高市早苗「台灣有事」論,以及中共駐大阪總領事薛劍的「斬首論」引發的風暴,將中日關係降至冰點,這場風暴目前還在延燒。過去中日兩國也曾多次爆發摩擦,在中共的輿論引導下,國內爆發過大規模的抗議和反日浪潮。但有分析認爲,習近平政權最擔憂的是反日演變爲反政府。
11月20號,中共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何詠前表示,如果日方一意孤行,繼續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中方將堅決採取必要措施,一切後果由日方承擔。
根據日本多家媒體報道,中共政府11月19號開始停止辦理日本水產品進口手續。不過,中方並沒有直接向日方通報停止進口,而是使用了「未完成檢查的部分暫停進口」的理由。
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則稱,「當前形勢下,即使日本水產品向中國出口也不會有市場」。
北京限制水產進口,日本的漁民相當淡定。北京在2023年8月以福島核一廠核處理水排海的問題,全面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之後,日本水產品銷往中國以外的市場持續擴大,其中最大宗的「扇貝」早就擺脫了對中國的依賴,在日本國內的批發價更是翻倍成長。
據自由時報報道,在中國禁運之前,日本扇貝有5成輸往中國,主要是進行脫殼和冷凍加工再轉口到美國等市場。
2022年總出口額為911億日圓,其中中國佔51.3%,美國僅有8.6%。2023年8月之後受中國禁運影響,總出口額為689億日圓,中國佔37.6%。2024年總出口額為695億日圓,美國佔27.5%、台灣為17.5%、越南15%。2024年總出口額雖然較2022年減少24%,但較前一年增加0.9%,證明日本扇貝不依賴中國市場仍可穩步成長。
中華民國總統賴清德11月20號在X平台上,貼出他中午享用北海道干貝和鹿兒島產青魽等食材做的壽司。美國駐日大使格拉斯也在社群平台X推文表示,威嚇的手段,似乎已成為北京難以戒除的惡習。上一次北京不當禁止日本水產品進口時,是我們美國支援了日本,這次也一樣,我們會繼續支持作為盟友的日本。
彭博社報道,格拉斯11月20號與日本外長茂木敏充會面後說,「我代表總統、我本人以及大使館向首相表明:我們支持她。」
他指出,儘管北京似乎有意激化矛盾,但美國堅定支持美日同盟,並堅決承諾防衛日本,包括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
面對北京限制水產進口,警告公民不要去日本觀光留學,日本很多商家們還是力挺高市早苗。而日本民衆則發出「去國內旅遊,支持商家」的呼籲。
而2010年釣魚台撞船事件後對日本打「稀土」牌,這次北京沒有使用。據自由時報報道,東京財團政策研究所主席研究員,中國籍學者柯隆分析指出,稀土牌對日本的效果不大。
柯隆表示,經歷過上一次的稀土震撼,日本著手研發回收技術,從廢棄家電和零件中回收稀土,目前這套技術已非常成熟。
另一方面,日本也另外尋找供應鏈,減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柯隆表示,北京對美國的稀土出口管制延後一年,日本企業有大量在美設廠,再加上馬來西亞等地未來也能精煉稀土,即使中國打「稀土」牌,對日本來說並不可怕。
中國國內網絡上,在官媒輿論的引導下,也開始熱烈討論中日之間的紛爭,粉紅們紛紛表示要向日本「亮劍」,但民間反日示威活動卻沒有發生。
柯隆表示,因為以中國現在社會氣氛,一旦讓群眾上街,很快就會演變成反政府示威。他指出,中國的經濟非常嚴峻,貧富差距迅速擴大,社會底層衰退加快,而年輕人的失業率也很高,這兩大群體,一旦有機會就很容易走向犯罪。當前中國社會瀰漫著非常不穩定的氣氛,中共這次完全不敢讓示威發生。
東京大學研究員林泉忠也認為,中國國內的反日浪潮應該不會出現。
他對德國之聲分析,最終中共當局還是會壓制民間怒氣,北京真正並不想爆發抗議。爆發的話,很可能矛盾最後會轉向政府。因為中國經濟非常不好,所以民眾會藉這個機會來發洩,這是習近平政府不願意看到的。
但林泉忠還提出另一個解讀,中共當局也有可能利用這個事件來舒緩轉移國內的矛盾,以及經濟不好所帶來的民間的怨氣。
這場風暴最後將如何收場呢?
11月19號,有官媒新華社背景的微信公眾號「牛彈琴」發布文章,表示事態發展有三個可能性,第一是高市深刻反省,收回相關挑釁言論,日本在吸取教訓後,中日爭端逐漸平息。
第二是高市「裝聾作啞」,暗示不再發表類似言論,但不願收回挑釁,中日僵持繼續,不排除風吹草動又開始新的危機。
第三是高市「破罐破摔」,甚至為了向極右翼獻媚,發表更強硬言論,甚至「閃電」參拜靖國神社。
但林泉忠觀察並預測,從過去的歷史經驗來看,中日雖然這十幾年常有摩擦,但最後都會歸於平息。「因為北京不可能永遠不與鄰國交往。」
實際上,對北京來講,引爆中日衝突的主要影響因素除了歷史和領土之外,第三個就是台灣問題。
歷史問題包含歷史教科書爭議、參拜靖國神社爭議等。領土問題涉及釣魚島。台灣問題對北京而言,非常敏感,這次也是中方首度就此議題向日本大動作表態。
華爾街日報11月19號的文章分析,中日外交危機反映出北京當局利用所謂的「筆桿子與槍桿子」戰略,對內加強統一論述和氛圍同時,對外打擊日本等表態支持台灣的盟友,優先目標是在經濟和外交等層面全面孤立台灣,「不開任何一槍」迫使台灣屈服。
據知情人士透露,北京決策圈的「A計畫」是要讓台灣的經濟、外交和精神狀態不堪重負,與中共領導層的協商,成為唯一的可行選項,由此不發一槍迫使台灣屈服。「B計畫」則是軍事奪取,使經濟脅迫或政治干預成為常態,降低在必要時爆發直接衝突的門檻。
習近平政權目前面臨內外交困,觀察家認爲,短期內北京不會對台動武,但北京持續升高在台灣海峽的軍事侵擾,意圖在於測試川普對台承諾的態度堅定與否。
△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11/21/93081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