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繼承誠敬溫暖的傳統 跨年迎福元(圖)
 
容乃加
 
繼承誠敬溫暖的傳統,跨年迎福元!

【人民報消息】「除夕」一年中的最後一夜,黃曆十二月最末夜,舊歲至此夕而除,在子時中新舊歲交接,也稱「除夜」、「歲除」、「大年」。傳統中華文化中的「過年」不僅是過除夕這一天,而是一連串的年節習俗帶來一元復始、除舊佈新的洗禮。 祀神祭竈 過小年 上古時,臘月中臘日「臘祭」是一年告成,祭祀天地、五路神明和祖先的重大慶典儀式,就是過年的大祭祀;到了南北朝以後「臘日」和「臘八日」拜佛的日期合流。 臘月16日又稱「尾牙」,民間在這一天隆重祭祀土地公,這是一年中的最終回,所以稱爲「作牙尾」。「尾牙」後,過年節俗接二連三登場。首先是「過小年」——祭竈。 古傳民俗在黃曆12月23日、24日交接時祭祀竈神,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年俗祭禮。在《禮記》中有祭竈的記載,是周代年終「祭祖五祀」之一的大禮。 後繼各朝各代都很重視祭祀竈神,甚至這一天還有「過小年」的稱法。現代的習俗常見用甜紅豆湯圓、糖果祭祀竈神,儼然承襲了古風。 漢代的孝子、大善人陰子方祭祀竈神非常誠敬,有一日見到竈神顯像,後代子孫得了大福報,傳下「黃羊祀竈」的典故。 祭竈不「獻媚」,只在自我身上省求,自我惕厲行善積德,這樣的祭竈精神最受上天眷顧。「過小年」之後,大年也緊緊相隨。 辦年貨 寓傳統精神 「年貨」總言之就是和過年、新年相關的一切用品、食品,備辦年貨展現傳統年味和傳統精神內涵。尾牙之後辦年貨帶來更濃的年味。 傳統新年的特別飲食,如柏酒、屠蘇酒、瓜子、甜糖、五辛迎春蔬菜和全家人團聚的菜餚材料,當然也在年貨之列。傳統辦年貨將過年和敬神祭祀、驅兇迎吉的精神緊密連結,表現傳統中國年的精神內涵。 大掃除 作春貼 除舊佈新 祭竈送神迴天庭之後到除夕迎神之間這些日子,就可以放心展開祠堂、佛龕、家居房舍的大掃除,除舊佈新,「迎一元來複,慶萬物更新」。 另外打掃乾淨後,在門上張貼金字春聯,在玻璃上貼彩畫,以剪紙作出吉祥葫蘆和各式春貼。在中庭奉置天地桌(準備接神祭祀),系天燈,掛琉璃。神堂懸掛祖先的畫像。 蒸年糕 卜歲來 大掃除、準備好祭器之後,就開始準備蒸年糕,備辦祭神的食品。 周代祭祀的籩食品項就有米、面類的糕、餅。神案供桌上供上各式各樣「年糕」,諧音「年高」,意味着「年年升高」。早年各家各戶逢年過節蒸糕點是件大事,標誌節慶的色彩。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發糕」,「發糕」是米粉或麵粉加糖、發粉調製蒸成的簡單甜糕。自家作「發糕」也含有「歲卜」(*卜歲)的意含。另外供桌上常見的還有「甜年糕」,加上紅糖、黑糖、小紅豆等等材料蒸成,也寓含甜甜蜜蜜喜年來的願景! 貼春聯 普天同慶迎福元 完成大掃除後,也可以早貼春聯、懸門神,門戶煥然一新。貼上春聯、門畫,迎來春風送暖入屠蘇,迎祥迎福意味深長。 春聯古稱桃符,是後代春聯的前身。黃帝時代傳桃木能辟邪,人們雕刻桃木做成的神符稱「桃符」,懸掛門邊上,成了春聯的最古的原型。桃符到明朝時才普及各地方衙門廟祠和家家戶戶。 清朝時,自入臘月,就有文人墨客在市場書寫春聯,得個潤筆費,祭竈之後,各家各戶漸次黏掛,有的用朱箋,有的用紅紙,現今華人社會貼春聯也沿襲了這樣的風俗。除夜前貼上春聯,千門萬戶煥然一新,迎接春風入門庭,一元復始萬象更新,意味深長。 看了以上這些除夕日之前的年俗,可以發現,中華民族的年俗是一連串先人足跡的延續,展現中華文化崇敬天地神明、珍惜生命的傳統美德。△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1/17/7028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