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机版 - 电子报

人民报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唤醒沉睡已久的乐舞──唐舞 (图)
 
【人民报消息】在现今科技日新月异,工商业过份强调物质生活的新二十一世纪,人们往往偏重知识性、理论性的教育,而较忽略了人性教育。由于一切都讲求经济效率,又加上对名利的追逐,人们咸少注意周遭的环境、四季的变化及日月星辰的迁移,走在街上,总是行色匆匆表情僵化,对陌生人更是漠然一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反而拉开了,纵使科技界总是说:「飞机、交通工具大大地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为何人心的交流却渐行渐远,人的心墙越筑越高。

人类是情感的动物,重视生活情趣,唯有如此人才会活得快乐。「而舞蹈的冲动似乎与人类同时诞生」,如未出生的胎儿在妈妈的腹中拳打脚踢,还未能用语言表达的幼儿会直接用手势、动作、姿态、表情等传达自己的情感喜好等。由此可见舞蹈艺术是一切感性艺术教育的基础,若将之延伸也是人性的、情操上的艺术;它来源于生活,表现人类的感情和思想,若我们循着中华文明古国的舞影与轨迹,进而认清其中的特殊性、重要性、变异性和传统性。我们将能够从中领略远古先人的丰功伟业,各个朝代的思想型态,甚而政治背景,就让我们由此展开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镜头──唐代舞蹈。

唐代在中华民族历史上由于政治局面安定,经济富裕繁荣,国内各民族之间及大唐帝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之间的频繁交往,随之而来的是乐舞文化的大交流,所以唐代舞蹈不但保有汉族音乐的传统,更吸收了西域各国的舞蹈色彩,蓬勃发展大放异采,所以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荟萃融合了周、秦、汉、魏晋、南北朝以来舞蹈艺术之精华,而宋代乐舞大部分仅只沿袭了唐制,直至元明清,舞蹈艺术已日渐衰微,繁华尽逝,好景不在。

舞蹈艺术的发展在唐朝,造就了许多优秀的舞人及舞蹈家,绝大多数艺人皆来自民间、宫廷、宫府、及私家所养的舞伎。如众所皆知的杨贵妃,即是唐代贵族中颇富盛名的舞蹈家,深受唐玄宗宠爱。她资质聪敏,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舞』由于杨贵妃的舞艺轻盈飘逸而更增其美誉,诗人白居易就曾说过:「千歌万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

据说此舞是根据【婆罗门曲】改作的,听此曲如闻梵呗之音,所以颇有佛曲的成分。一开始,音乐奏的是缓慢的散板,舞者不动,奏到中序上板,就按着节拍舞起来。节拍由缓而急,有时似驾云似的凌波微步,有时似风卷雪花般地旋转,有时忽然转身回眸一盼,有时又像天女柔荑轻舞乘风而去,最后节拍慢下来,有如仙女下凡尘。

您也看的如痴如醉了吗?这不禁让我想起古代的仕女温柔典雅,志节凝霜,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神韵,才是女人本有的性情;反观现代女性有时为了过分强调女权而傲慢强悍,由于自己的事业,无法分身照顾小孩及家庭,连饭也不会煮。法轮佛法创始人李洪志先生曾说过;「菩萨是中国古代的女人那种头式。为什么呢?中国古代的这个装束和天人装束是一样的。实际上是和天国天上世界人的打扮一样。当然现在这个时装都是新式的,其实现代人穿的衣服是最不好、最不美的。」欣赏过【霓裳羽衣舞】后您是否也彷佛身著霓裳羽衣在如梦如幻的仙境里与飞天漫波轻舞呢?

公孙大娘,唐代最杰出的舞蹈家之一,擅长舞【剑器】,常在民间献艺,
颇负盛名。

杜甫五岁时(公元717年)亲眼见公孙大娘在民间舞【剑器】。从杜甫的诗看,这个舞应该是支单人舞,有跳跃,回旋,进退迅速,动如奔雷闪电,止如江海平波,怪不得说杜甫描述观看者如山。在当时也影响到一些女子对巾国英雄的向往,唐司空图有二句诗:「楼下公孙昔擅场,空教女子爱军装。」[画面军装]

一个好的舞者不但要有高超的舞技,还得结合人文、历史和音乐的素养,才能表现更完美的舞蹈艺术,或许今日过度的艺术分工专业化的教育方式本身就是错误的。如杨贵妃、梅妃(名江采苹玄宗另一宠妃)、和公孙大娘棋琴书画,术德兼备,因此才能表现出至善至美的天女、至正至忠的巾帼英雄,这也应该是她们的舞蹈之所以能流芳百世、永垂不朽的真正原因吧!

相传北齐高祖的孙子兰陵王,名高长恭,骁勇善战,胆识过人,但由于自己的面貌过于秀丽如出水芙蓉,总觉得不够威武庄严,无法使敌人胆寒惧怕,因此作战时总要带上木制面具;他不但作战时威风凛凛,还能和将士们同甘共苦呢!【北齐书】中曾传说:『兰陵王「为将躬勤细事,每得甘美,虽一瓜数果必与将士共之。」』他的功勋和仁德传遍了京城,却遭来了齐后主的妒忌,竟用毒药害死了他。他临终时还把别人欠他的债约全部焚毁。由于他的仁者胸怀及英勇事迹在在感动了世人,于是乐人创作了【兰陵王入阵曲】,后来编成舞蹈,仿效了他指挥作战时的英勇风姿。

以上所介绍的都是属于个人色彩较浓厚的单人舞,唐朝还有大型规模的群体舞蹈,如著名的唐朝三大乐舞【破阵乐】、【庆善乐】和【上元乐】。【破阵乐】和【庆善乐】皆是歌颂黄帝的丰功伟业及威德声望。每个黄帝都会自己亲自或命乐人特制乐舞,所谓「文以昭德,武以象功。」如唐太宗本身就是通晓音律的音乐家,贞观七年(公元633年)李世民根据作战时队舞的进退、回护、突破、包抄等行动编制成舞。他先画出队形图「破阵乐舞图」,让一百二十名男伎穿着盔甲,拿着戟,照图排练。乐器以大鼓为主,有气动山河之势,相当粗犷雄伟。据说玄奘到印度,戒日王见了他说:「摩诃支那国(意即伟大中国)有秦王天子(李世民)早怀远略,兴大慈悲,拯救众生,平定海内,远近闻风,慕化称臣,百姓们都唱【秦王破阵乐】,我早就听说了。」可见【破阵乐】是歌颂黄帝百战百胜,威震八方的武舞。

【庆善乐】是用以表示文德。贞观六年(公元632年)李世民到他的出生地庆善宫,晏朝臣于渭水之滨,赏赐人民,赋诗十章,由吕才制成乐曲,称【功成庆善乐】。其目的是要天下大定,与民同乐,以宣扬黄帝的仁德爱民。这个舞令儿童六十四人,戴进德冠,紫裤褶,长裳,屣履而舞,名为『九功舞』。此舞步动作安徐,用的是「西凉乐」,最为闲雅。

上古的中国,以礼作为治国之本,和乐是并行不悖的。古人云:「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所以每当一新皇即位,就马上制礼作乐;先秦学者更认为,以乐舞施教于民,一国一地的民风习尚当然就会从乐舞反映出来。所谓:「审乐以知政」、「观其舞知其德」可见乐舞不只能反映生活,反之更能教化人民、端正品行。

唐代队舞为宋代的「队舞」和「传踏」等形式奠定了基础。【菩萨蛮队舞】乃由很多人演出,有时近百人,梳着高高的发髻,满身披着璎珞,佛教色彩很浓,俨然一群菩萨下凡,使观者为之惊叹。清朝人倪蜕【滇少记】认为【唐太宗蛮】应为【菩萨?】,他认为舞者头戴华?,所以应称【菩萨?】。

有部分研究舞蹈的专家认为,上古时代的人相信有神的存在是迷信,并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将乐舞,尤其是「先王之乐」「雅正之声」的教化及社会作用夸大到不适当的地步,并将其神圣化、神秘化。其实未必然。李洪志先生曾说过:「大家知道,天主教也好,基督教也好,或者是佛教在他们的全盛时期,也就是几忽是全民都相信,人人都相信神的存在时,那么同时也就能够破除人不相信神的观念,也就使人容易看得见宇宙的真实体现和神的显现。这是宇宙一个理,信在先,见在后。有一些古老的教堂,特别是巴黎的宫殿里边,我看到那些画的天国世界与神的形象,真的很是那么回事儿,真的很像。特别是中国古庙里画的佛的形象,人怎么能画出来呢?人怎么知道佛是这种形象?就是在那个人都相信神的时代,就有许多人看得见,这许多人当中就有不同行业的人,包括艺人。」

在您观赏过这些丰富而多彩的舞蹈表演后,不难发现其内容形式繁华却不失端庄秀丽,颇具很高的欣赏价值,但最吸引人的或许并不是绚烂的技巧,而是更深层的人文背景,那时的人民重道德,讲礼义,相信善恶有报;所谓「相由心生」,因此观看那时的舞蹈觉得典雅秀出;反观现今有许多年轻人吃着摇头丸在舞厅里摇头晃脑、东倒西歪的疯狂乱舞,那真是天壤之别!「人无德,天下必大乱」没有道德来自束民心,其心狂乱,又何来美的舞蹈艺术呢?

唤醒沉睡已久的唐代乐舞,不也正是在唤醒现代人沉潜以久的善良和真心。在日常生活中不难发现,人人一只手机在握,家家有部轿车,网咖、电脑充斥整个市场横行无忌,虽然带给了人们许多好处自是不在话下,但您是否也曾注意到环境变得更为吵杂,污浊的空气使人不能呼吸顺畅,对大自然的接触了解更少了呢?物质享受带给我们的满足是短暂的,它们没有生命,固定的功能让人没有期待,容易身心疲惫,所以如何提高精神层面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保护传统,发扬传统,透过艺术新的思维教人关怀自然生态平衡,探询民族文化的精神,借由艺术的喜悦为冰冷的高楼大厦及汲汲营利的市井小民注入点闲情逸致及生命的热力,进而增添一份归属感;引人发思古之幽情,回忆起那些似曾相识而又彷佛不曾触及的过程,领略舞者的意境,先人的智慧,仕女的文雅端庄,璀璨的中华文明……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3/11/12/28709.html
打印机版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机版
 
 
 
 
 
 

 
 
 
 
 
 
 
 
  
  
  九评共产党
  历史惊变要闻
  神韵晚会
  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魔鬼在统治著我们世界
  秘卷玄学系列
  高层秘闻内幕
  时事评论
  奇闻怪事
  天灾与人祸
  政治小笑话
  环宇遨游
  三退保平安
  还原历史真相
  江泽民其人
  焦点专题
  神传文化
  民间维权
  社会万象
  史前文明
  官场动态
  国际新闻
  控告江泽民
  活摘器官与贩卖尸体
  精彩视频
  谈东谈西
  聚焦法轮功
  精彩网语
 
 
本报记者
 
 
专栏作者
 
首页 要闻 内幕 时事 幽默 国际 奇闻 灾祸 万象 生活 文化 专题 寰宇 维权 视频 杂谈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