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24年1月26日發表
人氣:18,812 分享:
|
|
臺灣大選後 美國和立陶宛國會團接連到訪表支持 |
|
【人民報消息】臺灣大選後,首個歐洲訪團和第一個美國國會訪團先後抵達臺灣,並會晤總統蔡英文和下任總統賴清德。有評論指出,臺灣的外交和國際地位已產生“質變”。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繼美國在臺協會、美臺商業協會之後,美國聯邦衆議院“國會臺灣連線”跨黨派共同主席訪團緊接着抵臺,25日在臺灣的總統府先見了下屆總統賴清德和副總統蕭美琴,再會見現任總統蔡英文。
此外,臺灣的國防部發布消息指出,美國一艘軍艦24日自北向南航經臺灣海峽。
美國會訪團:改變現狀的是北京不是臺灣
美國國會臺灣連線共同主席、民主黨衆議員貝拉(Ami Bera)說:“正如我們在美國國會所理解的,現在是海峽兩岸和本地區內充滿挑戰的時刻。但這不是臺灣人民或美國人民選擇改變現狀,我們看到的是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來自北京在海峽兩岸和整個地區的侵略行徑。作爲民主國家,作爲相信自由的人民,我們有責任應對這些侵略行徑。”
蔡英文提到,今年是美國的《臺灣關係法》立法45週年,在深化美臺經貿連結上,美國“國會臺灣連線”扮演重要角色。未來臺灣會堅定地走在民主道路上,期盼美臺快速雙重稅收減免法案能儘早完成立法,打造互惠經濟環境。
賴清德當選後首見美國會訪團 承諾確保臺海和平穩定與繁榮
臺灣的副總統、也是下任總統的當選人賴清德和副手蕭美琴共同在總統府會見美國會訪團。
賴清德指出,臺灣人民再次用手中神聖的選票告訴全世界,在民主與威權之間選擇站在民主陣營這邊,民主、自由與人權是臺灣的護國神山,也是美臺共享的核心價值和穩定夥伴關係的基石。他承諾,未來會和蕭美琴確保臺海和平、穩定與繁榮。
美國國會共和黨衆議員巴拉特說:“請放心,你們有美國國會的支持。正如我所提到的,這種支持是真實的、深厚的,並將繼續蓬勃發展和成長。作爲代表衆議院最大立法核心小組(即國會臺灣連線)的美國國會議員,你們只需知道,我們爲臺灣人民感到驕傲,我們爲這種關係感到驕傲,這種關係一直以來都很牢固。請放心,它將更加牢固。”
蔡英文、賴清德25日也分別接見大選後第一個歐洲訪團 – 由馬瑪竇(Matas Maldeikis)主席率領的立陶宛國會友好訪團。蔡英文感謝立陶宛國會及政府,透過各種管道支持臺灣的國際參與,也呼籲各界關切臺海議題。
臺灣、立陶宛都面對威脅 展現珍視獨立自主的價值
馬瑪竇主席提到,中國對立陶宛祭出貿易制裁時,臺灣政府伸出援手,展現彼此有決心做對的事,印證彼此珍視的民主、自由及獨立自主的價值。
馬瑪竇說:“像我們這樣的盟友可以讓世界理解,夥伴之間的合作是基於信念,而非地理距離。當未來充滿不確定,且自由遭受威脅時,我們必須盡其所能保護自己。”
賴清德與蕭美琴會見立陶宛國會訪團時提到,臺灣這場選舉雖然面對中國威權勢力前所未有的干預,臺灣人民依舊無懼威脅,完成舉世矚目的民主嘉年華,向全世界展現堅定守護民主價值的決心,這是世界上愛護民主人士的共同勝利。
賴清德表示,未來的使命就是持續維持臺海現狀及區域和平穩定,並在對等尊嚴的前提下,和中國展開對話與交流。他還說,中國持續曲解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案,將臺灣2,300萬人民排除在聯合國體系外,這是國際社會的損失;期盼立陶宛未來持續在國際間協助提升友臺聲量。
評論:北京“一中原則”正被民主陣營掏空削弱
旅美時事評論人士唐靖遠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指出,臺灣的國際地位、外交局面形勢在臺灣大選後發生了質變。
唐靖遠說:“以前說臺灣是亞細亞孤兒,姥姥不疼舅舅不愛,整個國際社會因爲怕得罪中共,和臺灣始終在保持一個距離。但是現在,各個國家使用議會外交的形式肯定中華民國臺灣,開始遵循美國提出的一個中國政策主張。”
唐靖遠強調,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和中國所說的“一個中國”原則具有完全不同的內涵。
唐靖遠說:“美國或其他國家都說奉行一個中國政策,他們都一直保留了會在外交上,正式承認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可能性。包括聯合國大會那份決議,也都保留了給中華民國重新回到聯合國的地位的餘地。這確實是一直有的,只不過在過去,這種可能性比較小。但是現在,一個中國政策被愈來愈多民主自由社會的國家所接受,相當於在削弱、掏空中共的那個所謂一個中國的原則。中共一個中國原則在整個世界範圍遭到壓縮、削弱,這是臺灣最大的成就。”
“各國議會外交形式挺臺 有利協助保護臺海維持現狀”
唐靖遠認爲,全世界親眼見證臺灣的大選透明、公正。中國在臺灣大選後打外交戰,還延續過去撒錢奪邦交國、孤立臺灣的傳統打法。反過來,美日歐洲主要大國爲首紛紛以國會議會外交形式不斷把臺灣國際化,也就是事實上承認臺灣的國際地位。臺灣友邦被挖,“表面上”有損失,“實際上”自由民主世界已把臺灣視爲可信賴的夥伴。歐美各國透過和臺灣議會外交形式的“潛臺詞”是支持臺海保持現狀,反對中國以武力改變現狀,這是臺灣最需要的、且起到實質性的支持,不是名份上的作用。
臺灣的輔仁大學外交暨國際事務學程召集人張孟仁接受自由亞洲電臺採訪說,立陶宛訪團除了祝賀臺灣大選成功,也會想探探準總統對臺立未來經貿合作的態度,特別是半導體領域。美國國會團更想彰顯不懼中國抗議、支持民主價值更重要,也想和賴清德溝通下一步美臺關係。
學者:臺灣失去太平洋友邦 美澳更緊張
即便拜登在臺灣大選後說出北京期待他表態的“不支持臺獨”,但張孟仁認爲,美方有檯面上和實質上的區別:“拜登也需要給習近平面子,在行政部門喊出不支持臺獨,中國當然會非常開心,但需要觀察實質的一面。賴清德當選隔天AIT來訪、如今國會議員也來,實質層面美國沒有降低挺臺力道,還強化。”
談到賴清德的外交戰略,張孟仁說,臺灣雖失去了邦交小國,但更需要爭取美日歐、中東歐、英國等非歐盟國家和爭取七國集團的支持。
張孟仁提到,北京積極挖臺灣在太平洋的友邦如瑙魯、圖瓦盧,明顯正在突破第一島鏈,美澳肯定緊張。△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26/80287b.html |
|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
|
|
|
近期最受歡迎文章
(2024/1/26) |
-
習患重病 是真消息還是內鬥製造的假信息?(多圖) (248,267次) 2024/1/27
-
習近平暴瘦 2024預言與異象即將應驗?(圖) (236,842次) 2024/1/22
-
去年以來近百中共國級省部級高官接連亡故(圖) (221,019次) 2024/1/23
-
紅二代逼宮 輿論反習 中南海慌了(圖) (220,590次) 2024/1/10
-
網傳中共衛健委內部對話:堅決不打新冠疫苗(圖) (220,233次) 2024/1/19
-
澳門馬會上交政府 中共「公私合營」的魔掌伸向澳門(圖) (217,988次) 2024/1/20
-
危機下中共重提「人地掛鉤」 專家:為時已晚(圖) (213,473次) 2024/1/12
-
中共高官評秦剛:做錯事下場就是如此(圖) (211,466次) 2024/1/25
-
小布什一句試探 套出了胡錦濤底細 (207,976次) 2024/1/26
-
胡海峰升官 習權威下降 達孤家寡人新境界 (198,774次) 2024/1/17
-
習蔡密商處理劉源 習近平夜夢李克強 (196,955次) 2024/1/9
-
李嘉誠撤離中國之謎 和鄧江胡習有關 (196,690次) 2024/1/23
-
來頭不小!英國小粉紅是預備黨員?引外界關注(多圖) (194,158次) 2024/1/25
-
遭全網刪除的《嫌疑人孫任澤之死》全文 (190,798次) 2024/1/15
-
農村包圍城市?習恐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 (189,731次) 2024/1/17
-
京城夜話:習近平去年夏天北戴河一段講話重點 (186,942次) 2024/1/13
-
內鬥公開化 習近平無情打擊張又俠(圖) (186,482次) 2024/1/20
-
習近平與中共元老內鬥中的拉打動向(圖) (184,106次) 2024/1/23
-
習近平鐵拳砸爛第四軍種和第五軍種 (183,713次) 2024/1/11
-
中國經濟崩塌 李強吹牛 王滬寧亂彈琴 (182,233次) 2024/1/23
-
老革命葛佩奇為何成為大右派(圖) (181,382次) 2024/1/24
-
網上出現「習下蔡上」 蔡奇下場或不妙(圖) (180,656次) 2024/1/13
-
四波反習潮 中共黨魁權威漸失 中國出現新動向 (180,512次) 2024/1/26
-
胡舒立密會李強 雪中說習事 (179,299次) 2024/1/20
-
「山東幫」搶權卡位 牽動中南海 (178,248次) 2024/1/6
-
北京都在看「千年大計」笑話 習惱羞成怒(圖) (177,536次) 2024/1/11
-
令習近平不安的特殊「落馬」名單 (177,402次) 2024/1/25
-
習近平開倒車 中國人權律師團送習兩個字(圖) (177,137次) 2024/1/6
-
中共馬屁文化令人不齒 傳習摸過的甘蔗地遭縱火(多圖/視頻) (176,643次) 2024/1/11
-
中共正在新疆祕密準備新的核試驗 (172,368次) 2024/1/11
-
自掘墳墓 軍二代曝習下狠手 (171,658次) 2024/1/13
-
中國光大集團前黨委書記唐雙寧被逮捕 (167,039次) 2024/1/15
-
北京餐廳轉播臺灣大選 大陸人:這是未來中國的榜樣(圖) (166,688次) 2024/1/14
-
內部爆料:共軍給飛彈灌水 用飛彈燃料燒火鍋 (166,144次) 2024/1/8
-
賴清德當選臺灣總統 上海民眾放鞭炮慶賀 (162,091次) 2024/1/16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