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刀郎十年磨一劍 《羅剎海市》播放量突破3.6億(視頻)
 
【人民報消息】據大陸九派新聞報導,刀郎新歌《羅剎海市》引發熱議,有網友認爲刀郎的《羅剎海市》是暗諷當前「以醜爲美」的現象。 據悉,刀郎曾因演唱歌曲《2002年的第一場雪》、《披着羊皮的狼》等歌曲被大家熟知,不過大火後沒多久他便隱退,網上也鮮有關於刀郎的報道。 憑藉《2002年的第一場雪》等歌曲紅遍大江南北的歌手刀郎2023年7月19日攜新專輯《山歌廖哉》迴歸,其中一首歌《羅剎海市》曲風突變引發關注。 雖然曲風大變,買賬的聽衆依舊不少。截至發稿時,這首歌曲登上多個音樂播放軟件的熱搜首位,相關話題刷屏各大社交平臺,「羅剎海市」這一詞條的抖音播放量更是突破了3.6億。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刀郎自2013年逐漸退隱江湖後,便愈發低調。此次攜新專輯迴歸,他並未大肆宣傳。豪邁粗獷的曲風、熱辣直白的歌詞、滄桑渾厚的唱腔…向來是刀郎的特色,但此次「羅剎海市」包含了民歌、小調、搖滾等風格,被許多老歌迷評價曲風大變。有人認爲他諷刺的是流量文化下的「以醜爲美」。 「我以爲刀郎封刀了 原來他是在磨刀」 《羅剎海市》一經發布便引發關注,頻頻衝上熱搜。喜歡刀郎20年的骨灰級歌迷、生於70年代的陸宇對記者說:「《羅剎海市》跟他之前的曲風差別太大了。剛開始聽的時候,我還懷疑過是不是他寫的,怎麼刀郎的風格變成這樣了?」 「他之前都是翻唱一些西北民歌、紅歌,或者自己製作的關於愛情的歌曲。《羅剎海市》的曲風則是跟地方戲劇相融合,帶有批判意味和嘲諷意味的主調,製作水準也跟以前不一樣了。」 陸宇直言:「刀郎的作曲唱功一流,但作詞太平民化,多了一些土氣和地氣,少一點精緻和高雅。現在證明他的最後一塊短板也被補齊了。」 正如網民評價的那樣:我以爲刀郎封刀了,原來他是在磨刀。 嶄新迴歸,刀郎用音符寫下自己磨刀十年的一字一句。「羅剎國向東兩萬六千里,過七衝越焦海三寸的黃泥地;只爲那有一條一丘河,河水流過苟苟營……」 歌詞顯得晦澀,網友說「沒點文化還看不懂」。還有人認爲,刀郎沉寂多年後復出帶來的這次作品寓意深刻。作爲老一輩的創作者,如今還能有如此高水準的靈感,着實讓人欽佩。 其實《羅剎海市》的歌詞取材自蒲松齡小說《聊齋志異》中的一篇同名故事:話說中國兩萬六千里之外有個羅剎國。某日,一位叫馬驥的中原人去羅剎國經商。他發現羅剎國人長得都奇形怪狀,且以醜爲美,以醜選官。在這個美醜顛倒的地方,人人對長相俊美的馬驥避之不及。後來馬驥把臉塗得漆黑,大家反而交口稱讚,該國帝王還因其「貌美」封他爲官…… 蒲松齡這樣描寫顯然有諷刺的用意。有網友試圖解讀《羅剎海市》的「弦外之音」。爭議之中,刀郎沒有接受採訪。 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苗懷明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認爲,刀郎重新演繹《羅剎海市》,選取的角度非常巧妙,重新演繹也是有深度的。用流行歌曲演繹古代小說名著,非常成功,值得肯定。 「我願意解讀爲刀郎不是具體針對哪個人,這樣他的歌曲才更有意義。作爲一個古代小說研究者,我支持刀郎的這種創新,很喜歡他的歌曲。」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7/27/76944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