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先人積德行善 後世子孫得福報(圖)
 
周曉輝
 
積德行善不僅禍其遠矣,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因爲上天在衡量着一切。

【人民報消息】《易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彰人短,不炫己長,不僅禍其遠矣,而且還會得到意想不到的回報,可能回報在當事人身上,或是回報在其子孫後代身上,因爲上天在衡量着一切。 祖父陰功 子孫顯貴 明朝建安(福建建寧)有個叫楊榮的人,祖上世代以擺渡爲生。在他曾祖父時,有一年下大雨,溪水上漲,沖垮了很多民居,不少人被水衝着順流而下。其他船家都忙着從水中撈取財物,唯有楊榮的曾祖父和祖父一門心思救人,不撈取一件財物,鄉里有人嗤笑他們愚不可及。 等到楊榮的父親出生後,其家漸漸富裕起來。楊榮的曾祖父去世後,有神人化作道人對楊榮的父親說:「你的祖父有陰功,子孫當顯貴,需要葬在某地。」楊家遂依照神人的點化安葬。 楊榮出生後,年紀輕輕就中了進士,後官至大學士,位至三公。其子孫也多有顯貴和賢者,如楊榮的曾孫楊旦官至兩廣總督、吏部尚書。 雪中救人 天賜貴子 明朝太史馮琦的父親是個秀才,他生平樂善好施。在一個寒冷的飄着雪花的冬日的早上,他出門前去學堂。路上看到一個人躺臥在雪地中,他俯身去看,發現人已經凍得半僵了。於是他脫下自己的綿裘,裹在凍僵之人身上,然後將其帶回家中救醒。 不久後,馮琦的父親夢見有神人告訴他:「你救人一命,完全出自至誠之心,所以上天特命韓琦投胎做你的兒子。」 韓琦,北宋英宗、神宗時期的宰相,不僅文采過人,還曾做過大元帥,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宋代文學家歐陽修贊其「臨大事,決大議,垂紳正笏,不動聲色,措天下於泰山之安,可謂社稷之臣」。其文「詞氣典重」,爲詩不事雕琢,自然高雅。如此韓琦投胎做一個秀才的兒子,可見秀才是積了很大福份。 等到馮家的兒子出生後,遂起名琦,號琢庵。他少年時就十分聰明,年紀輕輕中了進士,此後歷任編修、侍講、禮部右侍郎、禮部尚書等職,還留下不少向皇帝進諫的文章。他也同樣頗具文采,着有《宗伯集》81卷,內收詩歌300餘篇,其詩好五古、七古,崇尚「樂府」、「建安」之風。 老母好善 子孫累代簪纓 明代莆田有個林氏家族,有一位先祖的老母親爲人樂善好施,常常做粉團(相當於現在的麻團)施捨於有需要之人,任何人只要索取,她都慷慨給予而且從無厭煩之色。 一日,一位仙人化作一名道士來到林氏家索要粉團。每天早晨要六七個,連續要了三年,而老夫人每日都如數給道士,三年沒有一日說一個「不」字。仙人這才確信老夫人是發自內心地行善,因此對她說:「我吃了妳三年的粉團,如今想報答妳。妳的府後有塊地,妳死後可以埋葬在那裏,妳的子孫有官位的將如一升麻子那麼多。」 老夫人去世後,他的兒子依照仙人的指點將其安葬。其後,林家就有九人登第,其後累代簪纓甚盛,福建有「無林不開榜」之民謠。 父親爲富行仁義 兒子做大官 明朝江蘇省常熟有個叫徐栻字鳳竹的人,他的父親是當地的富戶,爲人仗義。 有一年,當地遇上荒年,佃農欠收,徐父率先免去他們的田租,並把租契撕掉,他還呼籲同鄉的其他富戶這麼做,幫助佃農渡過難關。不僅如此,他還打開糧倉,救濟那些貧苦的百姓。 後來有人在門前聽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秀才,做到舉人郎。」連續幾天都有人聽到,連夜不斷。當年,徐鳳竹果然中了舉人。 徐父因此更加積德行善,一點也不敢懈怠。他出錢修橋修路,奉齋飯給僧人,接濟窮苦之人,凡是有利於社會和百姓的無不盡心去做。 後來有人又在門前聽到:「千不誆,萬不誆;徐家舉人,直做到都堂。」果不其然,徐鳳竹最後做到兩浙巡撫。 贈金修繕寺廟 子孫登科 明朝嘉興包憑,字信之,其父爲池陽太守,生了七個兒子,包憑是老麼,長大後入贅平湖袁氏。 包憑博學高才,但不知爲什麼,科舉考試一直不中,無奈中,開始留心佛道之學。一天,他東遊到泖湖,偶至一個村寺中,見寺中的觀音像暴露在日曬雨淋中,馬上將囊中的十兩銀子悉數拿出,交給寺廟中的僧人,讓其修繕屋頂。 僧人告訴他由於工程大、銀子少,恐怕難以完成。包憑遂又從行李中取出四匹松布和七件新衣服交給僧人。他的僕人有些捨不得,就勸阻他,但包憑卻說道:「只要聖像無恙,我赤裸着身體又有何妨呢?」 僧人聽罷道:「施捨銀錢和衣服布匹並非難事,難得的是施主的這片心意。」 後來寺廟修繕屋頂完工後,包憑與父親同遊並留宿在寺中。當晚,包憑夢見佛對他說:「你的子孫當享世祿矣。」意思是他的兒子會做官。後來,他的兒子包汴、孫子包檉芳皆登第、做顯官。 商人不隱錢財 子孫顯赫 明代嘉靖皇帝時期「天下三才」之一的楊博是一代名臣,他的父親早年在淮揚經商。一次,一位從關中來的鹽商將上千兩的銀錢寄放在楊家,說等以後再來取。不料,那位鹽商離開以後,竟很長時間都杳無音信。 楊父便將銀錢埋在花圃裏,上面種上花卉。與此同時,派人到關中尋找那位鹽商。等找到鹽商家,才知曉鹽商已經去世,家中只有一個兒子。楊父便邀請鹽商的兒子來到楊家,指着花圃說:「這裏有你父親寄存的金錢,現在就交給你了!」 鹽商的兒子不敢拿,楊父說道:「這是你家的財物,何必推辭呢?」於是說出前因,鹽商的兒子非常感動,千恩萬謝帶着錢回去了。 後來楊家生了楊博,楊博自幼聰明好學,官至吏部尚書;楊博的兒子楊俊民也官至戶部尚書。 (參考數據:《太上感應篇》、《了凡四訓》、《明史》、《歷史感應統紀》)△ (有刪減)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0/9/25/7148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