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韩春雨半夜遭咒骂 新京报火上浇油(图)
 
李晓
 
2016年8月3日发表
 
42岁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

【人民报消息】5月29日人民报刊登了一个专题为「一齐发力 打造科技强国」的内容,题目是《韩春雨滴水穿石,一鸣惊呆地球村》。文章是综合了数家官网的新闻报导而成的。 文章说,42岁的韩春雨是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潜心科研十年没发表论文,近期发表在世界级顶端学术平台的一篇研究论文,使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 韩春雨在河北科技大学条件不好、经费缺乏、人员很少的情况下做出的研究优于世界一流的麻省理工、哈佛、斯坦福。这令人感慨。 据中国新闻周刊报导,一个从没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副教授,偏安河北科技大学,却一鸣惊人地发表了一项「诺贝尔级」的实验成果,而他自己也因此成为了「网红」科学家。 一鸣惊人后,他在河北科技大学分子药物学研究室里,多家媒体在排着队等待采访这个能耐住长年无闻的人。韩春雨从一个学术圈的「泛泛之辈」一跃成为「诺贝尔奖级别的科学家」。这打破了他早已习惯的平静生活,但毕竟是一项对民族对国家和他个人值得欣慰的成绩。 他的行程已经排到了6月底,中日韩三国的基因大会向他发出邀约,而在此之前,他几乎从未参加过任何前沿的学术活动,事实上,他也从未受到过此类活动的邀约。现在,韩春雨不得不暂时告别他十多年以来一成不变的「泡在实验室里的安静生活」。 5月2日,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文章在线发表,几个小时之后,学术圈朋友的祝贺电话陆续打来了。很快,韩春雨和他的新发现出现在了大洋彼岸MIT(麻省理工学院)的BBS讨论区里。 韩春雨泡在实验室的安静日子一下子被打破了。邮件每天翻倍增加,这其中有亲自打给他谈实验室合作的院士,不少人都是他仰视的行业前辈。 在学术圈收获这样的反响,不只是韩春雨个人的骄傲,更是民族的骄傲。中共能让中华民族骄傲吗?江系琢磨着让习近平下台呢,能让习当政时出什么世界性成果吗?!于是,默默无闻的韩春雨最近收到恐吓和谩骂电话,目地是让他研究不下去,这离他发表论文不到3个月。 ◎ 新京报话里话外贬损韩春雨 新华网8月1日转新京报一篇新闻,题目是「河北学者国际期刊论文实验结果引质疑」。写这篇新闻的新京报记者话里话外都在贬损韩春雨。文章头两段是这样写的: 「由于多位科学家称未能重复实验结果,曾在国际期刊发表论文的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受到质疑。昨日,他告诉记者,并不会回复这些质疑,并认为质疑『不科学』,实验结果的讨论还得回归科学本身。」 「韩春雨被称为『三无』副教授:无名校(非985非211的河北科技大学)身份、无名气(名不见经传,几乎没有任何人才头衔称号)、无职位(无行政职位),他的实验室也简陋得令人惊讶。」 新京报太赤裸裸了,把河北科技大学和韩春雨都给骂了,连他的实验室也没有放过,意思是这么简陋的实验室岂能出世界级水平的成果。既然不能出成果,你们害怕什么?! 该新闻分成两页,第一页举了好几个例子说外国专家没一个能够重复出韩春雨的试验的。第二页举了两个不恰当的案例对韩春雨含沙射影咒骂,一个是正面提到1999年在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当教授的饶毅,一个是负面提到2014年日本一位女科学家学术造假,致使导师自杀。 新京报报导如下: 饶毅实验证明自己结论正确 1999年,饶毅实验室发表论文,证明Slit蛋白质的功能对嗅球神经细胞前体起排斥性导向作用。 2001年,哈佛医学院及其附属儿童医院的三位科学家在《神经科学杂志》发表文章,结论不同,认为Slit单独不能作为排斥性导向分子,而单独只是抑制细胞移动的分子。 而后,饶毅做了更多实验,很清晰地证明Slit对于这些细胞是排斥性分子,而不是抑制性分子,平息了质疑。 小保方晴子学术造假丑闻 2014年1月30日,小保方晴子团队一口气在《自然》上发表了两篇研究论文。在这全世界最具名望的学术期刊上,小保方晴子宣布,他们掌握了全新的多能干细胞制备方法,比传统iPS制备方法更简单更高效:单纯依靠环境胁迫。 然而不到一周,她就被质疑篡改论文图像。她所在的日本理化学研究所在2月对其展开审查,「学术女神」顿时身陷学术丑闻。 7月,《自然》撤回小保方晴子的两篇论文。 8月,小保方晴子的导师笹井芳树(Sasai Yoshiki)悬梁自尽。年末,重现小保方论文结果的实验因失败提前终止。 (转载完) 饶毅,著名生物学家。北京大学终身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1985出国赴美攻读神经科博士,1994年在哈佛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获得博士后,当年32岁的饶毅即被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聘为教授,10年后,42岁的饶毅在美国西北大学当讲席教授,2007年全职回中国工作,为北京大学首位全球公开招聘的院长。现任北京大学IDG/麦戈文脑研究所所长、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主任、未来论坛科学委员会成员。 新京报记者拿时任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教授饶毅与「三无」副教授韩春雨相提并论显然想混淆视听,拿身陷学术丑闻致使导师自杀的日本女科学家来说事儿更加歹毒。 为什么新京报常常在民族复兴问题上唯恐天下不乱呢?为什么新京报在关键问题上往往配合江的亲信刘云山呢?这个报社从上到下应该好好整顿。 在「三无」屠呦呦获诺奖后,饶毅先生曾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屠呦呦获诺奖算是对中国科技体制的一个冲击,目前是否趁势改革也是检验官员是否称职的机会;中国科学界在如此冲击下,是否脸红是检验大家有没有羞耻感的时候;长期忽略屠呦呦是体制和文化的耻辱,背后因素是创新发展的阻力;今天和以后的屠呦呦能够在中国生存吗?经费如此丰富的中国科学界还会继续热衷「关系」而忽略科学吗? 新京报就是不想让「今天和以后的屠呦呦能够在中国生存」,也就是不希望中华民族复兴和崛起。新京报在替谁发声? ◎ 韩春雨有时半夜还能接到电话骚扰和谩骂 8月2日新华网的文章题目是「『网红』学者韩春雨:正在持续实验,将适时公开验证」。 中国学者韩春雨团队的诺奖级实验,近日引起一些人质疑。质疑者认为这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不能重复试验,为此围攻韩春雨为「造假者」,但拥护韩春雨的也大有人在。针对这些激烈讨论,中国网事记者展开了调查。 2016年5月2日,河北科技大学副教授韩春雨作为通讯作者在国际顶级期刊《自然·生物技术》(Nature Biotechnology)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成果。他的团队发明了一种新的基因编辑技术──NgAgo-gDNA,向已有的最时兴技术CRISPR-Cas9发起了挑战。 CRISPR-Cas9被认为是第三代基因编辑技术,近些年来一直是诺贝尔奖的热门。 此后,韩春雨被媒体广泛关注,被网民称为「网红科学家」,并被广大网民誉为「寒门学者的典范」。 此后不久,有人提出韩春雨的试验无法重复,有人说可以重复,争论不休、难有定论。 7月29日,此前曾宣布可以重复韩春雨实验结果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研究者盖坦·布尔焦称,尽管他和同事在过去的一个月做了多次尝试,但最终发现:NgAgo无法进行基因编辑。他呼吁《自然·生物技术》杂志要求韩春雨公开原始数据。另外,美国、西班牙等多位科学家也表示,无法重复韩春雨NgAgo系统的基因组编辑结果。 8月2日,有媒体报导,刊登该论文的英国《自然》杂志子刊《自然·生物技术》发言人表示,已了解一些研究者的相关疑虑,将按照既定流程来调查此事。该发言人还表示:「作为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发表论文的条件之一,作者须将材料、数据、代码和相关的实验流程及时向读者提供,不可加以不当限制」。 韩春雨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的论文是真实的,「我们实验室已经重复了很多次」。 对于国际上一些科学家要求公布原始数据的要求,河北科技大学表示,在一个月左右时间后,韩春雨将采取适当形式公开验证结果,届时将有权威第三方作证。 韩春雨表示,关于其实验不能重复的一些质疑是「非科学」的,一项科研成果是非对错,应该由科学本身来决定,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他对于实验能够重复充满信心。 ◎ 新京报搅局的背后是江系的影子 这个事件本身确实是「非科学」的,是政治化的,是江系集团不希望中华民族崛起的一个典型例子。 报道说,「据透露,韩春雨每天要接几十条微信、短信和邮件,有时半夜还能接到电话骚扰和谩骂,这已经超出了正常的科学争议范畴,沦为一种流氓骚扰,对韩春雨的生活以及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麻烦。」 这种搅局,包括新京报火上浇油,都是有政治目地的,就是不让韩春雨成功。在江系看来,中华民族越是人才辈出、中华民族越在世界上被刮目相看,中共越完蛋的快,所以就要闹事。就搞流氓骚扰。 江系连非名校的「三无」副教授的学术研究都害怕,都要雇人半夜去骚扰,这恰恰说明韩春雨研究的份量以及江系集团已经走投无路的惶恐。(文/李晓)△ (人民报首发)

 
分享:
 
人气:113,537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