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專題 | 首頁 › 文章: |
打破平均主義 你貢獻大你就多得(多圖)
【人民報消息】2015年,中國獲得了一個貨真價實的諾貝爾獎「生理暨醫學獎」。獲獎者是85歲的中國藥學家屠呦呦。 屠呦呦40餘年都在從事青蒿素的研究,從事中藥和中西藥結合的研究,對創制新型抗瘧藥-青蒿素和雙氫青蒿素有重要貢獻。 屠呦呦2011年獲得有諾貝爾指標之稱的拉斯克獎(Lasker Award),是首位得此獎和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 因爲沒有博士學位、留洋背景和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的頭銜,2015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得主屠呦呦,常被戲稱爲「三無」科學家。據了解,前些年屠呦呦曾幾次被提名參評中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但均未當選。因爲中共不看重真本事,而看中那些溜鬚拍馬的人。在黨看來,國家搞的糟不糟糕不重要,黨能不能執政是命根子。黨怎樣才能穩固政權呢?自己互相鬥,也讓整個社會都互相鬥。像屠呦呦這樣沒時間也沒興趣跟人斗的,必然只能「三無」。 屠呦呦得了諾貝爾醫學獎竟然是收看電視時得知的。爲了怕人妒忌,她嚇的告訴親戚朋友千萬不要往外傳。結果依然是紅眼病氾濫。 近幾年,習近平說「有了源源不斷的人才優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指日可待。」他將人才問題擺在了民族復興的極重要的戰略地位。在調研、座談講話中,習近平多次強調「聚天下英才而用之」,釋放出復興中華的急切願望。 2013年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習近平歸納出四句話︰「尋覓人才求賢若渴,發現人才如獲至寶,舉薦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盡其能」。 在2013年歐美同學會成立100週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我們也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加渴求人才。」 過去那些年,中國培養出的精英都去了海外,爲西方強國服務去了。這是因爲體制問題造成的。現在,習近平動了真格的,最近有個22歲的年輕人就被提拔成爲教授,享受教授待遇,讓中國人驚呆。共產黨是講論資排輩的,40歲當教授都讓人眼紅,22歲就當教授?對,誰行誰上!你看看那些真正有本事的留學生會不會回國服務?我們相信一定會。 下面我們講兩個小故事。先講講那個22歲的教授。 ◎實現中國的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零突破的「噴漆冠軍」楊金龍 楊金龍,一個20歲出頭的小夥子,創造了中國職業技能界的一個歷史。北京時間2015年8月17日凌晨,巴西聖保羅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賽場,杭州技師學院選手楊金龍摘得汽車噴漆項目的金牌,助力中國代表團實現了世界技能大賽金牌零的突破! 光明日報今年5月8日以《世界冠軍誕生記──杭州技師學院楊金龍的成長曆程》爲題,報道了雲南農民家庭出身的杭州技師學院楊金龍「百分之一毫米內的倔強」。 1994年10月,楊金龍出生在雲南省保山市辛街鄉盛家村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母以務農、養豬維持生計,靠每年3000多元的家庭收入,供養他和弟弟上學。 2009年6月,15歲的楊金龍參加中考,因發揮失常,與心儀的重點高中失之交臂。他向父母提出了一個想法︰復讀一年,再考一次。然而,父母卻面帶難色地對他說︰「不能讀職高嗎?讀職高比復讀要省錢,你還有個弟弟……」抹去眼淚,未滿15週歲的他選擇了讀職業學校。 楊金龍選擇了杭州技師學院在保山市隆陽區職業技術學校設教學點的汽車維修專業。 2010年3月,一個意外的驚喜從天而降——杭州技師學院本部招生老師到隆陽職高來招生了,專業是汽車鈑金與塗裝。聽招生老師說每月可以有3000元以上的收入,比父母親一年的收入還高,楊金龍興高采烈地回家跟父母商量去杭州求學。父母經過一夜盤算,對他說︰「去杭州讀書吧,爸媽在你讀高中的事上已經虧待過你一次了,不想讓你再一次失望。」 雖然第一次遠離家鄉,人生地不熟,無論飲食還是與人交流方面都令楊金龍感到不習慣,但在班主任眼裏,他是一支刻苦學習知識、認真鑽研技能的「潛力股」。「從他眼睛裏好像總能看到很多疑問,腦袋瓜裏似乎總在思考些什麼。」班主任這樣評價他。 是金子總會發光。2011年4月,學校舉行一年一度的學生技能運動會,楊金龍報名參賽,並一舉奪得學生組第一名。這次成功讓他明白自己可以做到很多原先不敢想的事情。 2011年5月,楊金龍以優異成績被紹興奧迪4S店挑中去實習,主要工作就是汽車噴漆。在此期間,他先後參加了幾次比賽,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在工作中,楊金龍明顯感到這個行業需要更多的技能人才,逐漸萌生了去學校當老師的想法。恰在此時,杭州技師學院爲增強師資力量,有意在往屆的優秀畢業生中聘請一部份回校任教。楊金龍欣喜萬分,馬上與學校取得聯繫並徵得了同意,回到母校當了老師。 22歲的楊金龍是杭州技師學院最年輕的教師,專攻汽車噴漆。雖然這項工藝過程只有幾步,但每一個細節都至關重要︰打磨不過關,影響噴漆的厚薄;調色不過關,修補點存在色差影響感觀;稍有不慎,前功盡棄。在練習噴漆時,楊金龍常常因爲手持噴槍時間過長而導致胳膊疼痛。「有時候痛到睡不着覺,幾天抬不起來,只能用冰袋冷敷來緩解。」楊金龍說,爲了增強自己的肌肉力量,他每天舉啞鈴鍛鍊。沒有休息日,每天練8小時以上,楊金龍努力追求精細的極限。 2014年2月28日,第43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中國集訓基地落戶杭州技師學院。這是一次絕佳的學習機會,楊金龍獲得了參加學院集訓的資格。這次集訓採用的都是全國最先進、世界一流的材料和設備,以前在公司或是比賽中都沒接觸過,楊金龍暗下決心,一定要把握好這次機會,把技術水平提升到更高層次。白天的教學加晚上的集訓,每天18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讓他一度身心俱疲,但他還是咬緊牙關挺過來了。 付出總有收穫。在同年8月的全國選拔賽上,楊金龍成功挺進了國家隊。一個月後,國家隊開始集訓。訓練過程異常辛苦,尤其高溫天時,室內溫度高達40攝氏度,訓練中又不能把皮膚裸露在外面,渾身裹得嚴嚴實實,經常汗流浹背,而工作服溼了就不能再穿,會影響訓練效果,這樣一天訓練下來要換七八套工作服。中途有其它選手經受不過考驗,選擇放棄,但楊金龍堅持了下來。 世界技能大賽是當今世界地位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職業技能競賽,被譽爲「技能界的奧林匹克」。0.01毫米,相當於一根頭髮直徑的1/6左右,是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漆項目對油漆厚度所允許的最大誤差。杭州技師學院的楊金龍憑藉高超的技術挑戰不可能,心無旁騖、沉着應戰,終以一流的技能技術和強大的心理素質戰勝了自己,也戰勝了對手,爲中國實現了這個賽事零金牌的突破。 這個用精細技術贏來的榮譽,讓22歲的楊金龍被破格提拔爲杭州技師學院教師,享受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待遇。在浙江省人社廳設立的「楊金龍技能大師工作室」,楊金龍給學生傳授絕活的同時,也學習借鑑着國際頂尖的技術,向更精細的汽車噴漆工藝攻關衝刺。 ◎「工人院士」李萬君︰大國工匠爲中國夢提速 電焊工李萬君自2011年以來李萬君帶頭完成國家發明專利21項,革新70多項,重大技術創新10多項,取得五小成果150多項,獲獎104項。在打造中國高鐵金名片的路上,已獲得「中華技能大獎」以及多項發明創新獎項的大國工匠李萬君得到國家的重視,已經成爲「院士」。 新華社4月30日報導說,1987年8月,19歲的李萬君職高畢業,被分配到長春客車廠電焊車間水箱工段。焊槍噴射着2300度的烈焰,瞬間將鋼鐵融化。焊工們在炎熱的盛夏焊着客車上供水的水箱、制動的風缸,車間裏火星四濺,煙霧瀰漫;聲音刺耳,味道嗆鼻。 披掛着厚重的帆布工作服,扣着封閉的焊帽,李萬君和工友們在煙熏火燎中淬鍊意志。一年後,當初和他一起入廠的28個夥伴,25個離了職。李萬君留了下來。師傅們都說這孩子黏人,問問題問得太細。廠裏要求每人每月焊100個水箱,他總會多焊20個;廠裏兩年發一套工作服,可他一年得磨破四五套。 入廠第二年,李萬君在車間技能比賽中奪冠。1997年,他首次代表長客公司參加長春市焊工大賽,雖然是最年輕的選手,三種焊法、三個焊件、三個第一輕鬆收入囊中。此後,經常與不同單位焊接高手切磋的李萬君技藝越來越高,並順利考取了碳鋼、不鏽鋼焊接等6項國際焊工(技師)資格證書,成爲全能型焊工。20米外,只要聽到焊接聲,李萬君就能判斷出電流電壓的大小、焊縫的寬窄、焊接質量如何,絕無差錯。 很快,李萬君小有名氣了,廠裏的尖端活、關鍵活都找他。有一年,工廠水管凍裂了,水一直嘩嘩地流,生產無法正常進行。可修理的時候,帶壓焊接一焊就噗噗冒氣兒,經驗豐富的老師傅也沒了主意。車間主任找來了李萬君。他仔細觀察,反覆琢磨,在裂口處焊上了一個帶螺紋的管座,讓氣體從中排出,解決了難題。 直到今天,李萬君還是常常提起當年廠裏流行的一句順口溜,「遠看像逃難的,近看像要飯的,仔細一看是水箱工段的」。李萬君說,焊工是非常苦非常累的工作,只有感興趣才能熱愛,熱愛才能敬業,才能豁出去,讓技術在手中昇華。 ◎首席技師傳承技能與精神 在短短6年時間裏,中國高鐵完成了時速250公里、350公里、380公里的「三級跳」。高速度需要高技能人才隊伍支撐,李萬君主動請纓,傳技能,教絕活。2013年,長春市焊工比賽的前三名都出自李萬君門下。多名徒弟崗位成才,成爲技師、高級技師和操作師,在高鐵生產中挑起大梁。 2008年,長客公司引進德國西門子時速350公里高速動車組技術,但與之相匹配的大量高技能工人卻一時難求。德國人提供的轉向架焊接試驗片,只有李萬君一人能焊出來。爲了新項目,公司成立了新產品車間,抽調高素質人員,還從技校招來了400多名學生讓李萬君培訓,要求短時間內迅速形成生產能力。 德國的工藝標準是全新的,李萬君從頭學起,常常徹夜不眠,思考如何將複雜的工藝操作過程分解成具體的步驟教給學員。那時候李萬君上廁所都一路小跑,生了病就用藥頂着,體重掉了20多斤。最終,400多名學員全部提前半年考取了國際焊工資格證書。德國西門子的焊接權威布魯諾豎起了大拇指說︰「李,你創造了奇蹟!」 現在,這些經過李萬君培訓的員工已成爲時速380公里動車組的生產主力,也使長客公司焊接技術整體水平和歐洲西門子實現同步。「李萬君國家技能大師工作室」成立了,這裏既是傳承技術的培訓站,也是解決企業生產難題的攻關站。不僅培訓企業內部和吉林省內其它企業的焊工,李萬君還赴新疆阿爾泰地區對400多名技術工人進行培訓,把自己的技能變成社會財富。 「我的技能傳給企業和社會才更有價值。」李萬君說,大國工匠就應該把本事總結出來,把技能傳承下去,把創新開展起來,爲中國夢提速。 ◎大國工匠追求極致與創新 2007年,作爲全國鐵路第六次大提速的主力車型,時速250公里動車組在長客公司試製生產。列車轉向架橫樑與側梁間的接觸環口,是承載整車約50噸重量的關鍵受力點,按常規焊法焊接段數多,接頭易出現不熔合的缺陷,質量無法保證,一時間成爲阻礙生產的攔路虎。 「能否一槍把這個環口焊下來呢?」李萬君提出這個想法,來自阿爾斯通的法國專家認爲不可能。經過1個月的反覆鑽研摸索,李萬君總結出「構架環口焊接七步操作法」,一槍焊完整個環口。這連最先進的焊接機械手也無法完成的操作,讓倨傲的法國專家也對中國工人豎起了大拇指。 中國高鐵搭載着中國夢提速,而高速度更要有高質量做保證,李萬君在質量管理創新上大顯身手。「原來我們生產的列車時速80公里,只要焊結實就行,外面的焊碴都不用清理。」李萬君說,現在時速300公里的高鐵,掉一個焊渣都可能造成重大事故,所有焊件必須表裏如一、沒有瑕疵,每一個焊件都得是藝術品。 爲了做到這一點,李萬君編輯了圖文並茂的《焊接典型質量問題彙編》,制定了《轉向架鉚焊工標準操作手冊》,提煉出《焊接藝術化標準》,讓嚴謹的製造態度成爲焊工標準規範的操作習慣。他隨時發現生產上的問題,創新工藝填補了我國氬弧焊焊接轉向架環口等方面的空白,以高超技能和實踐經驗完善大國製造。 習近平沒有按照中共的套路走,爲了中華民族的未來,他在走一條新路,讓中華民族崛起的新路。這條路一定成功。(文/諸葛仁)△ (人民報首發)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enminb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