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專題 › 文章: |
稱雄亞洲的民國足球(圖)
【人民報消息】(文/袁通)當中國人只能看朝鮮隊、日本隊先後代表亞洲隊伍參加2010年南非世界盃和2014年巴西世界盃時,不禁令人想起民國時候中國足球的輝煌成就。那時代,沒有正式的足球管理組織,沒有經驗豐富的外籍教練,沒有職業的運動員,沒有頻繁的國際交流,中國足球竟連續得到9屆冠軍,給苦難的中國人極大鼓舞。讓我們回顧一下當年足球的盛況吧∶ 上海開埠 引進足球 19世紀中,隨着中國沿海城市的開埠通商,洋人將足球帶入中國。1867年,上海租界僑民自發組織了「上海足球會」,參加比賽的都是外國僑民。這個協會被當時的上海人稱爲「西聯會」。 1881年,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從建學之初,就將足球列入正式課程。 1901年,教會學校聖約翰大學(1952年被拆校解散),人稱「約翰辮子軍」。 1902年,南洋公學(今上海交通大學)也成立了足球隊。 聖約翰大學和南洋公學每年在麥根路球場舉行比賽,吸引衆多的學生和市民前來助威,持續11年。賽前,兩校舉辦鼓勵大會,大樓上掛橫幅標語,南洋公學校長唐文治甚至親自佈告如下:「今日下午本校與聖約翰比賽足球,所有上、中院(上院爲大學、中院爲附中)各級一律停課一日,以便前往助威,尚望各球員努力比賽,爲校爭光,本校長有厚望焉。校長唐。」比賽時,軍樂隊、鑼鼓隊、面盆、火油箱、鞭炮齊鳴,熱鬧之極。比賽後,哪隊獲勝,哪個隊的啦啦隊和同學就蜂擁出動,排班站隊,夾道歡送。 1913年起,遠東運動會每兩年舉行一次,按菲律賓、中國、日本的順序,輪值主辦。在其21年曆史的10屆競賽中,中國足球連得9屆冠軍。被譽爲是民國體育在國際運動競賽中最光輝的一頁歷史。 亞洲球王李惠堂 1921年,16歲的少年李惠堂(1905-1979)加入香港南華足球隊。1923年即在日本大阪舉辦第6屆遠東運動會上,以1∶5大敗自恃穩操勝算的日本隊,中國足球隊在亞洲體壇內也獲得「鐵軍」的稱號。隨後在遠征澳大利亞比賽中,李惠堂更是一人連中3球,而被封爲「亞洲球王」。 1924年秋,民間性質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在南京成立,《申報》報館免費出借房屋一間,作爲其辦公場所,體協立刻組織了上海中華足球聯賽。惜因時局混亂,交通不便,球員都不是職業球員,還要學習和工作,原構想的全國分區足球錦標賽,只有在內地武昌舉辦過一次,其餘都在上海、香港、天津三大沿海城市舉行。 1926年起,中國足球隊開始參與洋人的比賽。 1936年8月,柏林舉辦第11屆奧運會,中國派出140餘人的龐大代表團準備參賽,其中包括大名鼎鼎的李惠堂和譚詠麟的父親譚江柏。然而此時正值對日抗戰前夕,國庫空虛。中華全國體育協會向國民政府申請了22萬元的專用款項,只有17萬元得到落實。在赴柏林途中,中國足球隊隊員選擇最低廉的艙位,住最便宜的酒店,自己買菜、做飯。首場對陣英格蘭。終以0:2落敗,慘遭淘汰。 柏林奧運會失利後,李惠堂和球員們去英國觀摩,阿森納隊以8,000英鎊的年薪挽留他,李惠堂拒絕了。 1976年,李惠堂被聯邦德國一權威足球雜誌評爲「世界五大球王」,與貝利、馬修斯、斯蒂凡諾、普斯卡斯齊名。△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