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日本首相石破茂辭職與中日關係走向 |
|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林靜報導)9月7日晚間,日本首相石破茂宣佈辭去自民党總裁(黨主席),引起眾多媒體報導與評論。
中共外交部官方說法
騰訊新聞報導,在9月8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石破茂辭職一事,引中方發言人林劍響應稱:「我們注意到有關情況。這是日本的內政,中方不作評論。」
這一立場體現的是標準的外交響應方式,強調中方遵循「不干涉原則」,避免介入他國國內政治事務。
也有眾多媒體報導,中共的實際操作不是這樣的。
中共實際的操作
案例一:技術竊密與網絡間諜
自由亞洲電臺報導,一名前中國留學生涉嫌在解放軍「61419部隊」指揮下,以虛構身份在日本採購高端安全軟件,意圖協助中國軍方竊取情報並實施網絡攻擊。日本警方已發佈國際逮捕令。
案例二:認知戰與「無聲入侵」——針對沖繩地區
英國《每日電訊報》指出,北京嘗試通過媒體宣傳與外交影響力,在沖繩推廣對其「無聲入侵」,為未來可能與臺灣相關衝突中牽制美日行動助力。
對此,臺灣媒體提出防範建議,呼籲強化日台戰略合作,揭露並抵禦中共的行動。
美國智庫報告也指出,中共支持部分沖繩地區有獨立傾向者,並滲透相關高校與調研機構,試圖撼動其與日本中央政府的關係。
日經調查還發現,在社群媒體上,有大量操作賬號發佈與沖繩獨立相關虛假信息,企圖激化議題並影響輿論走向。這些信息主要以中文向華語圈散佈,意圖明顯。
案例三:移民湧入與土地收購隱憂
據臉書記載,中國已有逾16萬人通過歸化取得日本國籍。日本社會人士表達擔憂:中方可能借移民或土地收購來擾亂日本的地方經濟與社會秩序。
其他評論也指出,中國通過投資收購關鍵地區的土地與資源,改變市場結構並侵蝕社會穩定。
中共掌控的媒體態度
環球時報以遼寧大學美國與東亞研究院院長呂超的名義表示,石破茂上臺後,中日關係出現階段性緩和。在台海議題上,日本不再像安倍、岸田時期那樣「高頻挑釁中國底線」;經濟層面,日本重啟並積極推進中日韓合作機制,有助於為東北亞安全與供應鏈穩定提供緩衝。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綜合戰略研究室主任盧昊分析,石破茂任內中日戰略互動改善,摩擦緩和且交流復蘇。但中日結構性矛盾相對固化,日本仍以支持配合美國「對中競爭」為基本方針。伴隨著日本「政治大國化戰略」的深化,日本的戰略態勢日益彰顯出「對中競爭乃至對抗」的特徵。
外媒對中方說辭的置疑
有研究質疑中日關係緊張是否更多來源於國內「仇日式教育」,而不是日本的當下政策。他們指出,公眾長期通過教育和媒體接受對日負面形象,導致社會對日本的抵觸。
有學術文章指出,但在過去幾十年裡,反日的民族主義已深植於國家的宣傳機制中。這種情緒在社會層面形成反響,「加劇了對日本政策因素的忽視」。
例如,學者指出「當代中國的反日民族主義,其根源仍深植於國家歷史宣傳機制之中。」
上海同濟大學評論員朱大可曾統計:2012年一年內,中國國家廣電總局審批了約 69部反日電視劇 和 100部相關電影,多數內容都是抗日題材,70%以上的電視劇與戰爭相關。
美國皮尤研究中心調查顯示,中國公眾對日本的負面印象長期高達 80%以上。研究認為,這種普遍的負面情緒不是日本政策變化導致的,而是「愛國教育」、「反日教學」長期效果的累積。
△
|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5/9/9/92246b.html |
|
打印機版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