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日首相岸田文雄要求中共 就日本男孩遇刺身亡事件做出解釋
 
2024年9月20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日本首相岸田文雄(Kishida Fumio)星期四(9月19日)就一名十歲日本男孩在中國深圳上學途中被一中國男子用刀刺傷後不治身亡事件要求北京做出解釋。這是最近幾個月來針對在中國的日本學童的第二次用刀攻擊的惡劣事件。 據美國之音報導,這位姓名沒有公開的十歲日本男孩在「九一八」事變紀念日當天,在距離一個日本語學校的校門約200米的地方遭一名中國男子用刀刺傷,被送醫院後於週四凌晨因傷重不治死亡。 這位日本男童的父親是日本人、母親是中國人。44歲的中國男子凶手在現場被抓獲。 岸田文雄對媒體記者談話時,稱這次襲擊是「卑鄙的罪行和嚴重、嚴峻的問題」,敦促中國保護在該國的日本人。 「我們強烈要求中方對這個案子的案情作出解釋。這個犯罪事件已經過去了一天多,我們已要求他們盡快作出解釋。這樣的事件絕不能重演。我們強烈敦促中方確保日本國民的安全,」岸田文雄說。 今年六月,一名中國男子持刀襲擊蘇州日本人學校一輛接送學生回家的校車,一對日本母子受傷,一名在校車上工作的中國籍女員工在與凶手的搏鬥中身受重傷,被送到醫院後死亡。中共外交部當時形容那是一起「孤立事件」。 在被問及週三的襲擊事件是否也是「孤立事件」,中共外交部發言人林劍再次辯解說,根據「目前對情況的瞭解,這是一起個案。類似事件在任何國家都會發生。中國一直採取有效措施確保在華外籍人士的安全,日後也將持續這麼做」。 日本男童遇刺當天,是中國敏感的「九一八事件」(日本稱滿洲事變)93週年紀念日。二戰後,每逢9月18日,中共官方都有相關宣傳或紀念,以強化愛國意識為導向。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說,中共將這個充滿情緒的日子作為日本侵略的開始來紀念,官方媒體和官員敦促公眾永遠不要忘記這個國恥。 中共當局沒有提及這起最新攻擊的動機,但民族主義、仇外心理和反日情緒正在中國上升。觀察家們指出,中共官方媒體在這種現象背後發揮著縱容甚至是煽動的作用。 日本外務大臣上川陽子週四表示,今年六月日本母子在蘇州遇襲後,日本外務省要求在中國的日本學校審視它們的安全措施。而在九一八紀念日前夕,日本政府也要求中共採取一切可能的措施確保日本學校的安全。 「在這種情況下發生這一事件,我們感到極為失望,」她在被問及「九一八事件」的影響時說。 上川陽子譴責這一攻擊行為「卑劣」,稱這一事件加劇了日本與中共之間的緊張關係。 上川陽子說,「我對這一事件極為重視」,已指示外務省負責人討論防範措施,要求中方詳細解釋事實,並將繼續要求確保日僑安全。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說,中國公眾對日本的情緒植根於對日本侵略和殘酷佔領的痛苦記憶,也受到當今雙方在東中國海領土爭端的驅動。這種反日情緒以前曾引發暴力事件。 2012年,中國許多城市因位於東中國海的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Senkaku Islands)爭端問題爆發大規模反日抗議。在幾乎不允許任何集會抗議的中國,數以萬計的中國人在當局的默許下走上街頭示威抗議。一些憤怒的抗議者在警察的注視下,包圍了日本駐北京大使館、打砸了許多日本餐館、砸毀日本品牌的汽車。 報導表示,在中國一些最大城市裡都居住著許多日本商人和日本國民。據日本外務省統計,居住在中國科技中心深圳的日本人大約有3600人。 報導說,週四在社交媒體上的帖文顯示,深圳一些市民對在長期以來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窗口的深圳發生這種攻擊行為表達了震驚和憤怒。許多人在被刺殺日本男童的日本學校外獻花,有人留下道歉的便條。 幾個月內接連對日本孩童的攻擊也讓在中國居住的日本人家庭感到驚恐。 最近幾年,許多極端的中國民族主義者批評和質疑日本人在中國辦學校,呼籲中共當局將它們關閉,一些人還指責這些學校是培養間諜的溫床。 在週三日本男童遇刺後,中國一些民族主義者還指責日本「導演和策劃」這起攻擊,其他人則質疑為什麼日本學校仍在中國存在。 報導說,隨著這次襲擊的消息在網上得到關注,當局網路內容審查人員刪除了引用日本媒體報導內容的文章,日本的報導提供了比中共外交部和深圳警方的簡短聲明更多的細節。而許多批評當局推動民族主義情緒的評論也被刪除。 一條已經被刪除的微博帖文問道,「反日教育和宣傳什麼時候才能最終結束?」 「如果這種情況繼續下去,誰會願意來(中國)呢?」另一篇也已被刪除的帖子說。△
 
分享:
 
人氣:6,003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中共商務部部長要說服歐盟改變關稅立場的希望渺茫 | #人民報
中共商務部部長要說服歐盟改變關稅立場的希望渺茫 | #人民報
中共打壓下 中國金融業敗象頻現| #人民報
中共打壓下 中國金融業敗象頻現| #人民報
習近平病後遭重大挫敗| #人民報
習近平病後遭重大挫敗| #人民報
北京現狀觸目驚心 蕭條到處可見| #人民報
北京現狀觸目驚心 蕭條到處可見| #人民報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