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迫到牆角的香港人 開始珍惜仍可珍惜的事物
 
楊穎宇
 
2024年3月1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早前ViuTV播出了由谷德昭主持的《茶餐廳》第5集,引發了不少迴響。在片集中,金源食品負責人吳怡,介紹了「大光麵」的歷史和現狀。大光麵始創於1968年,是香港著名的即食麵品牌,自創立後,由於沒有競爭對手,香港八成食肆都採用大光麵。然而,好景不常,中國改革開放後,內地各式貨物湧港,包括即食麵。結果,到了今日,大光麵在香港食肆的佔有率跌至兩成。吳先生慨嘆,生意「可能會流失,可能堅持唔到,可能好似周星馳套戲咁講,可能無咗先至會珍惜。」片集播出後,網民反應熱烈,紛紛湧到大光麵的社交平臺表示支持,平時每個帖只有幾百個讚,自此之後每則帖文都有幾千個讚。社交平臺遂整理出港、九、新界採用大光麵的食肆名單,供支持者選擇光顧。 有人大力支持,亦有人表示不解。有前立法會議員說,「點解突然要撐大光麵?近幾年都無聲氣,選用大光麵的茶餐廳又無特別」。這裡有兩點觀察。第一,大光麵的社交平臺創立於2017年,之後不斷介紹採用大光麵的食肆,推介各種美食;也做各種宣傳,接受例如《飲食男女》等媒體的專訪;也與其他潮流文化有所交集,例如推介《奶茶通俗學》,塑造大光麵餅漫畫造型。換言之,大光麵在過去幾年如一般香港人一樣,一直努力在狹縫中尋求生存空間。 大光麵喚起了港人對各種物事不斷流失的共鳴 第二,ViuTV的大光麵訪問,喚起了香港人這幾年對各種物事不斷流失的共鳴。2019年社會運動失敗後,支撐起香港的各種元素迅速崩塌,一浪接一浪:政治層面的選舉制度、市民心儀的政治人物,學校、旅行社、美食廣場、電器老字號、外資公司,連教育制度行之有效的多元訓練,逐漸消失於眼前。吳先生那句「可能無咗先至會珍惜」,潛臺詞是:市民對政治、經濟、教育大轉變固然不可能力挽狂瀾,難道無力感重得連一個麵餅也不能留下? 換言之,過去很努力促銷的大光麵,今次ViuTV專訪成功,其實是香港遺址化過程所積累業力的大反彈:被迫到牆角的香港人,開始珍惜一碗沙嗲牛肉麵的可貴。 是的,「大光麵反彈事件」,若要深刻了解其性質,便要從「沙嗲牛肉麵關注組」談起。 2019年「反送中」運動,各界成立了眾多反修例關注組,透過其組織能力,舉辦了人鏈活動、請願活動、聯署、三罷等,推進了運動的發展。然而,隨著「港版國安法」的實施,港府對社運的鎮壓越來越明顯,甚至將清洗的對象伸延至六四悼念活動。很快地,最少在公共空間之中,六四記憶已無立足之地,「反送中」運動亦被妖魔化而只剩下「黑暴」二字。不要說情懷,就連記憶也無從談起。社會情緒不能無處寄託,於是便出現了兩個有趣的現象:第一,Mirror一隊獨大,出現了人們口中「鏡安法」比《國安法》更可怕的現象;第二,之前眾多反修例關注組退潮,但「關注組」現象仍然持續,只是針對的是較軟性的對象,如食辣關注組、雪糕關注組、All Day Breakfast關注組等,雨後春筍。 在這個背景下,「沙嗲牛肉麵關注組」於2020年尾成立。關於這個關注組,也有兩點觀察:第一,它大力提倡使用大光麵,例如2021年接受Now新聞訪問時說「大光麵先係茶餐廳嘅好朋友」。 第二,關注組力捧荔枝角一間叫好好運的快餐店,熱捧理由是「麵條用大光麵,細節也做得好」。該店雖然結業,但由於廣受歡迎,店方決定另覓新鋪重開。故事十分勵志,香港人可以齊心把彌留之際的物和事召回人間。 事實上,2024年的今天,與1980年代有一定可比性。那時,中英談判展開,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甚囂塵上,但甚麼是「港人」,其實香港人也不太清楚,因為過往很少有人提及香港身份認同的概念。於是,港人需要急就章認識自己的過去,例如三聯書店出版了「古今香港系列」,由著名掌故專家魯金主編,「港式絲襪奶茶」也是被奠定成為香港通俗文化的象徵。 香港人醒覺需要珍惜仍可珍惜的事物 今天的香港,在捍衛香港身份認同上,跟以前是一致的,然而形勢較1980年代更為嚴峻:「香港」已讓位於「中國香港」,香港文化包括粵語不斷被邊緣化,就連港式奶茶早前也被小紅書用家批評為不思進取。正是有形和無形的香港文化都迅速陷落之際,香港人便醒覺需要珍惜仍可珍惜的事物,那怕只是一個麵餅。 有傳媒報導,大光麵可能是本港飲食業的「翻身救星」,因為「香港製造」之名讓其出現稀缺性,引來港人甚至內地遊客追捧,連米芝蓮餐廳也使用大光餐作招徠。有小紅書用戶認為這是「真正的香港名物」,來香港旅遊就要嘗試香港味道。 這個個別看法能否成為普遍現象兼帶動行業翻身,言之尚早,但這個看法其實道出了很尋常但掌權者往往無心看待的常識:香港之所以是香港,不是中國的香港,而是香港人的香港。要讓香港有所發展,應發展香港人喜愛的香港,而不只是政權喜愛的香港。△(轉自自由亞洲電臺)
 
 
分享:
 
人氣:26,440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