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美國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中共刺激措施無法提振內需
 
【人民報消息】美國財政部長珍妮特·耶倫(Janet Yellen)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首席經濟學家皮埃爾-奧利維爾·古林查斯(Pierre-Olivier Gourinchas)星期二(10月22日)表示,中共最新的刺激措施不會有效提振國內需求,導致影響貿易摩擦的主要根源仍然存在。 據美國之音報導,耶倫和古林查斯分別表示,他們迄今為止尚未看到中國央行和財政部發布任何能夠提振需求、足以吸收過剩產能並促進經濟增長的舉措。 耶倫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世界銀行華盛頓年會開幕式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的觀點是,提高中國消費支出佔GDP(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非常重要,同時還需要采取可以解決房地產行業的問題的措施。」 「到目前為止,我會說我還沒有真正聽到過中國方面有任何解決這個問題的政策。」 古林查斯在IMF最新預測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中國的財政刺激措施迄今為止仍缺乏細節,因此未被納入IMF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測中。IMF對中國經濟增長預期下調了0.2個百分點至4.8%。 他說,中國人民銀行(央行)上個月宣布的貨幣刺激政策旨在促進貸款,但對實質性提振經濟增長的作用不大。 此前,古林查斯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共的產業政策可能在某些特定行業發揮了決定性作用,但這並不是中國出口增長和外部順差擴大的根本原因。 古林查斯說,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最新預測,中國出口增長有助於防止其經濟增長進一步放緩,而這「主要不是因為中國或其他地方的產業政策,而主要是由宏觀力量所推動。」 他表示,中國最大的問題是消費支出低迷,房地產市場危機讓家庭財富的主要來源受損的情況下,導致部分生產「自然地轉向出口部門」。 古林查斯指出,宏觀因素包括中國內需不足和美國過度消費,才是中國貿易順差擴大的關鍵驅動因素。 然而,耶倫對中國產能過剩持更為強硬的看法。 耶倫表示,中國「極其巨大」的補貼威脅到美國制造業的就業機會,特別是在電動汽車、電池、太陽能電池和半導體領域。所有這些行業都受到上個月美國關稅大幅上調的打擊。 她說,美國財政部和中共財政部及商務部組成的美中經濟金融工作組將於下周在華盛頓舉行會議,試圖就中國工業產能問題達成一些共同諒解。 古林查斯也表示,中國補貼確實對部分行業造成影響,可能會扭曲貿易,但這是世界貿易組織(WTO)的事情。 他補充說,IMF正在努力衡量中國和其他國有部門佔主導地位的經濟體的工業補貼影響,但透明度一直是個問題,支持措施往往不是在可以准確顯示政府支出的分項賬目。 古林查斯表示,減少美中貿易失衡的方法是提振中國國內需求,以吸收目前轉向出口的產能。這將要求中共政府解決現正損害消費者信心的房地產行業的問題。 「接著,你需要讓中國家庭和企業相信,他們可以增加消費、增加投資、減少儲蓄,」古林查斯說。「這就需要,比方說發展社會安全網,為老年人、醫療保健等提供保障。」 他說,對美國來說,財政緊縮將有助於減緩對中國進口產品的過度需求。IMF長期以來一直主張華盛頓提高稅收,以降低其債務水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4/10/23/85968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