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破陣樂》、《蘭陵王入陣曲》氣勢磅礴,在中國失傳千餘年。(大紀元) 【人民報消息】中國曆朝歷代,不論在宮廷或是民間,很多歡慶和宴會等的場合中,各朝各代都有各自特色的宮廷舞,也因着不同場合的需要而有不同的表現。其中像跳、飛越、轉、翻騰和舞槍、舞劍、舞棍等武功技法的演出,常常由武將擔任,體現着「舞」和「武」之間的連繫。 唐代由於政局安定、經濟富裕,再加上和世界各國往來頻繁,文化的發展大放異采。舞蹈藝術不僅薈萃了歷代之精華,同時溶入了西域各國的舞蹈色彩,其燦爛輝煌達到了歷史上的顛峯。 《秦王破陣樂》和《蘭陵王入陣曲》是盛行於唐代的宮廷樂舞,由武將表演,前者是體現氣壯山河的羣體舞,後者則是表現作戰英姿的獨舞。二者都曾在中國失傳千餘年,近代才由日本再回傳中國。 《秦王破陣樂》展現戰陣佈局 曾在唐代揚名國際的《秦王破陣樂》,原是唐初的軍歌,主要是將士讚頌秦王李世民以武功定天下的英勇事蹟。此樂以擂大鼓爲主,並雜以龜茲之樂。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後,於貞觀七年(西元633年),根據戰場上戰陣的進退、迴護、突破、包抄等行動,親制《破陣樂舞圖》。 據《舊唐書.志》,舞隊的佈局是:「左圓右方,先偏後伍,魚麗鵝鸛,箕張翼舒,交錯屈伸,首尾回互」,隊形左圓右方;前爲戰陣,隊伍隨後,有時像魚羣般相依批次而行,有時如鵝鸛羣般前後相隨,時而從中間展開,兩側迂迴,時而交錯屈伸,首尾相顧。全舞共分三段,每段爲四陣,共十二個戰陣隊形。 唐太宗命呂才依圖教樂工120人,披銀甲執戟而舞,以往來疾徐擊刺動作爲主,在樂曲節奏中和着歌節進行。《秦王破陣樂》發展爲唐代最著名的集歌、舞、樂的大型宮廷樂舞,最初用於宴享,後來也用於祭祀。 當皇帝即位大典和重大慶典時,受邀的三品以上官員和駐唐外國使節,於玄武門外觀賞《秦王破陣樂》的表演。節目進行中,擂大鼓,聲震百里,氣壯山河,觀者無不深受震憾。 其後的發展,還曾動用軍馬2000人,引隊入場,場面更是壯觀。《秦王破陣樂》名聲遠揚,印度國王屍羅逸多召見玄奘大師時,就曾問起此曲。甚至唐使者赴吐蕃參加結盟儀式時,也受到演奏《秦王破陣樂》的隆重接待。 《秦王破陣樂》在中國失傳千餘年 《秦王破陣樂》在中國失傳千餘年,所幸武則天在位時,日本遣唐執節使將帶回日本,並流傳至今。1983年,何昌林翻譯了在日本錄製並帶回中國的五絃琵琶譜《秦王破陣樂》。而臺灣資深舞蹈家劉鳳學則於1965~66年在日本宮內廳獲得該舞譜,並於1984~85年間在劍橋根據已由英國劍橋大學唐樂研究中心譯成五線譜的樂譜,重建此樂舞,於1992年在臺灣國家戲劇院首演。 《蘭陵王入陣曲》表現作戰英姿 《蘭陵王入陣曲》是唐代假面舞蹈,起源於北齊,表現北齊蘭陵王高長恭作戰的勇猛英姿,爲帶有簡單情節的男子獨舞。此舞盛行於唐代。 高長恭身型高大健壯、性格勇敢有膽略,但自覺面貌秀美,不足以威懾敵人,因此每臨陣時,必戴上形象兇厲之木雕假面。與北周著名的邙山之戰,高長恭帶領500 騎士救援,兩次衝入敵陣,以寡敵衆,北周軍大潰而逃。爲慶祝勝利並讚頌蘭陵王的威猛,將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着面具且歌且舞。 此劇在中國失傳千餘年,幸好也流傳到日本,並保留了下來。1950年代中期,中國著名京劇演員李少春在訪日期間,看到《蘭陵王》的表演,就向表演的日本人學習,並帶回中國。其舞蹈節奏緩慢,步法凝重,動作英武威嚴,造型步態與中國戲曲舞蹈的動作十分相似。
《秦王破陣樂》、《蘭陵王入陣曲》氣勢磅礴,在中國失傳千餘年。(大紀元) 《蘭陵王入陣曲》在日本受到相當重視,舉凡民間各種比賽,宮中的重大慶典,甚至天皇即位都演奏此曲。當今的日本奈良,在正月十五日年度古典舞表演時,仍以《蘭陵王入陣曲》的獨舞開場。日本《舞樂圖》中繪有《蘭陵王》舞姿,題記:「蘭陵王,唐朝準大麴,一人舞。」 1992年9月,日本京都奈良大學由30多人組成的《蘭陵王入陣曲》雅樂團,去到位於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的北朝墓羣,在蘭陵王墓前參拜,表達崇敬悼慰之意。他們身穿唐代宮庭樂師服飾,手持齊鼓、羯鼓、鉦、龍笛、篳篥、笙等中國古典樂器,以「坐部伎」形式坐於一側。 在滄涼而沉悶的龍笛聲中,戴着惡獸假面的「蘭陵王」手持短棒,從遠處威風沉穩地緩步走來,鼓、笛、笙、篳篥聲漸起,猶如千軍萬馬奔騰。蘭陵王以柔中見剛之姿,沉着地執短棒當劍,指揮十萬大軍衝鋒陷陣。鼓樂大作,驚天震地,呈現兩軍激戰之勢,爾後樂聲漸減,終至結束。 1,400多年前中國古典樂舞《蘭陵王入陣曲》的雄渾、古樸、蒼勁之勢,就在蘭陵王墓之前,對着天地,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
視頻:中國舞欣賞:訪中國舞專家-曹逸 ******************全球華人新年晚會精彩簡介及全球32城市售票 全世界中國舞舞蹈大賽詳介
誰有幸參加這個舞蹈大賽,誰有大福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