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分欄目 › 要聞 | 時事 › 文章: |
不讓攔腰斬斷的烏江再嗚咽(多圖)
1700餘年歷史悠遠古樸的龔灘古鎮將永遠不復存在。
龔灘鎮自古是烏江上的水陸貨運轉運中心和重要集鎮,如今雖然繁華不再,歷史卻給它留下了獨特的自然人文景觀,一個典型的中華民族生養生息的縮影。 一隻醬紅色八仙桌,四周是同色的方凳和長凳,泛出日久磨出的光澤。桌中間擺着一隻粗瓷大湯碗,碗裏鮮美的湯中是大塊的豆腐。四周還有幾隻瓷盤子:一盤紅燒五花肉,還有幾盤其它的炒菜或涼拌菜和切片肉。每人一隻青花瓷飯碗、一碟調料、一雙竹筷。 桌、凳旁是同樣醬紅色的木廊柱和木欄杆,一切都那麼和諧、自然、舒服。地面由粗獷的山石鑿塊鋪就。從欄杆向下望出去,從烏江支流引入百姓家的渠水是那麼的清澈。邀一倆知己,或三五農友,或幾位家人,品茶聊天,任憑江水聲襯托出山區的清靜,山區的清靜又孕育着龔灘鎮人的熱腸和多情。鱗次櫛比的民居,圍成一個個四合院,四合院外的山坡上,已經開出了一樹樹粉色的春花……。 啊,好溫馨,這是龔灘鎮典型的農家生活。 龔灘鎮人世世代代在這種自然環境和人文氛圍的薰陶中擁有了自己的精神家園。自然暢通的烏江,是龔灘鎮的命脈,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背景環境。如今,中共卻要在烏江上攔腰,造彭水水電站。 民間有一說,烏江與阿蓬江,是由大小兩條龍共同開鑿而成的,烏江爲烏龍前進的路線,烏龍體大力猛,它由黔東北向川(現重慶)東南前進,經過很遠的路程,才到川黔交界的地方;阿蓬江爲阿龍前進的道路,阿龍體小力弱,在川東南行走不遠,就在川黔交界的地方與烏龍匯合了。這兩條龍會合之後,就共同努力,奮力越過了川黔交界處的峽谷,形成了一處很陡的水流湍急的險灘。人們就稱之爲「龔湍」,又稱爲「龔灘」。說明這個險灘,是由兩條龍共同開成的。 攔腰斬斷烏江將意味着什麼?黃河長江已經嗚咽的告訴我們,其生態紊亂,奄奄一息。 悠悠古韻之龔灘鎮也將遭受同樣的命運,因電站的蓄水,將遭沒頂之災。 這個有着1700年悠久歷史的古鎮上有多處明清古建,其中川主廟、三教寺等,較爲有名。復有衆多古碑,原貌猶存。其中有上不沾天下不着地碑,有倒刻無量佛碑,還有明代萬曆年間的「第一關」雙鉤題刻碑,至今仍完好無損。有旅遊價值的還有宋代四方井、摩天石柱、一溝十三橋和五十年代興建的一度稱冠世界的龔灘大石拱橋等,爲龔灘這個地方增色不少。 但這些中華民族的珍貴古蹟將隨着電站的興建而消失。和黃河長江邊上的百姓一樣,古鎮的民衆將被迫失去這種和諧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家園,被中共遷移到一個未知、陌生的地方。 中華大地上,中華民族的象徵一個個的被破壞。連北京這個王朝之都的一個個不協調建築羣都象個滑稽的丑角讓世界搖頭嘆息。 一次次的江毀鎮亡,一次次的拆遷毀跡,江河在哭泣,古蹟在哭泣,古樹在哭泣,祖屋在哭泣,百姓在哭泣,…… 哪裏是中國?炎黃子孫何處存身?爲何中共非要把古老的中華文化徹底埋葬不可? 龔灘鎮的悠久文明將消失怠盡! 鳥語猿啼、古木森森的龔灘古鎮上許多明清古建,將化作記憶。 在烏江河上行船的艄公將不知到哪裏安身,以何爲生! 這種普通的農家生活對龔灘鎮農民來說,都將是遙不可及。 毀了,都將被毀了! 這裏將會是一片汪洋! 留下的祖產將毀,沒商量,根本沒商量! (人民報首發) (圖片Getty) |
|
|
相關文章: |
近期最受歡迎的文章 : |
|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