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神的寵兒莫扎特神奇的一生(圖)
 

莫扎特14歲時的肖像畫
(Getty Images)
【人民報消息】1756年1月27日,位於德國和奧地利邊界的薩爾茨堡城中,莫扎特家誕生了一個名叫「沃夫岡-阿瑪迪斯-莫扎特」的小男孩。老莫扎特是薩爾茨堡的宮廷樂師兼作曲家,兒子名字中的「阿瑪迪斯」意爲「神的寵兒」,確實,神給予他無比的音樂天賦,在塵世停留不到36年,卻寫下了六百多首作品,他的音樂二百五十年來廣爲傳奏,不斷被賦予新的時代意義,撫慰了無數心靈。

小莫扎特剛學會走路時,就喜歡爬上琴椅,在鋼琴上叮叮咚咚的彈出三度和絃。他擁有天生的好耳力與驚人的記憶力,14歲時隨父親到意大利,在梵蒂崗西斯汀教堂的彌撒中聽到了果格里聖歌中的九聲部慈悲經,回到旅館後便把九個聲部的樂譜全部默寫出來。過一個星期莫扎特把記下的樂譜帶進教堂對照音樂,結果發現只有少部份錯誤。此事傳開後意大利人大吃一驚,那時九聲部慈悲經只能在西斯汀教堂中演唱,並嚴禁抄寫樂譜,莫扎特能聽一次就把每個聲部的旋律都記住,好比同時聽九個人說話數小時,事後可以記的清清楚楚誰什麼時候說了什麼話,令人不可思議。

六歲時莫扎特寫下了生平第一件作品:一首簡單美麗的鋼琴小步舞曲;七歲開始寫小提琴奏鳴曲,八歲的時候創作出第一首交響曲,十歲創作第一首歌劇,十二歲創作協奏曲,終其一生,他的作品涵蓋了幾乎所有西方古典音樂形式。他作曲往往一氣呵成,音樂旋律似乎早就存在腦海心中,創作只是拿紙筆把它們記錄下來。

從莫扎特六歲開始,父親率領全家在歐洲巡迴演出,足跡遍及今日的奧地利,德國,法國,英國,荷蘭,比利時,瑞士,意大利,捷克等地。莫扎特在王公貴族面前和公開場合表演,倍受歡迎,音樂神童的名聲不脛而走。德國大哲學家歌德讚歎莫扎特創造了世間一種極爲罕見的音樂光環。在歐洲旅行的這段時間裏,莫扎特接觸到各地不同特色的音樂,吸收各國音樂的特點,使他的作品散發出一種國際性的寬闊胸懷。

遊遍歐洲後,16歲的莫扎特想穩定下來找個工作。他回到故鄉薩爾茨堡擔任宮廷樂師,那裏壓抑的氣氛,使他不到三個星期便迫不及待的又與父親逃往意大利旅行。在接下來近10年的時間裏,莫扎特不斷出發到歐洲其它城市尋找機會,結果都失望而回。25歲時莫扎特徹底與僱主薩爾茨堡大主教決裂,辭職搬到維也納,自此不再寄人籬下,依靠教授學生,接受委託作曲或舉行演奏會維生。

維也納在當時已是音樂之都,以莫扎特的天賦在經濟上應不致於有問題。他當時的年收入換算成今天的價值大約12500歐元,相對而言已經算高,但莫扎特在維也納度過的最後十年裏,多半是舉債度日。他自己不善理財,花錢大手大腳,又娶了個喜歡揮霍的老婆。莫扎特太太是他在某次旅行中結識的韋伯家的二千金,據說他愛上的其實是姐姐,但不知怎麼有緣無份,卻和妹妹結了婚。

儘管最後十年的生活充滿了壓力,莫扎特還是保持着樂觀開朗的個性。作品源源而出,技巧達到了高峰,風格臻於圓熟,創作了《費加洛婚禮》,《唐.喬凡尼》,《女人皆如此》,《魔笛》等膾炙人口的歌劇及交響曲,絃樂四重奏,豎笛五重奏等。

莫扎特打破了意大利歌劇一統歐洲舞臺的格局,開創了德文歌劇的創作天地,使之得以與意大利歌劇並列於西方歌唱藝術頂峰。《費加洛婚禮》描述的是一對即將結婚的僕人如何聯合女主人,以機智和幽默化解男主人的騷擾。這出歌劇從首演起便大獲成功,幾乎每首詠歎調都在觀衆的要求下重唱一次,以致於拖到半夜才演完整場。莫扎特的歌劇雖受民衆歡迎,但因爲內容多多少少諷刺貴族階級的墮落與荒唐,惹惱了上層社會,因而委託作曲與邀約演奏的機會越來越少,他的處境越加困難。

1781年春,莫扎特正在開心的創作歌劇《魔笛》,一名身穿黑色披風的男子突然深夜到訪,委託他譜寫一首安魂曲,這是一種爲死者所作的彌撒音樂。謎樣的人物與詭異的委託,在莫扎特的心中罩下陰影,他直覺這未曾留下名字的不速之客是死神,但他不能拒絕,因爲實在缺錢用。《魔笛》的創作與成功演出使莫扎特幾乎忘記此事,直到黑衣人再度深夜造訪,要求他儘快完成。長期夜以繼日的工作使他本來就久病纏身,交件的壓力更讓他病重的無法起身。他預感到,這首安魂曲將是爲自己的死亡而準備的。在了悟生死的超脫後,他經常淚流滿面抓緊時間作曲,直到最後連筆都提不起來,只好指示弟子補完未完成的部份。

1781年12月5日凌晨,莫扎特走完了未滿36年的一生,死時身無分文,也沒有親人送終。他被隨便的葬在貧民公墓裏不知所蹤。百年前,一顆據說是莫扎特遺骨的頭顱輾轉落到國際莫扎特基金會,最近經過現代DNA檢驗,無法確定是否真品,因爲與莫扎特祖母及侄女的DNA不合。莫扎特到底在哪裏,可能永遠是一個謎了。

愛因斯坦說,人死時最大的遺憾,就是再也聽不到莫札特的音樂。他的音樂充滿了生命力與幸福感,輕鬆自然,樂觀純淨,直接觸動人內心深處的本性。面對人生的起伏,莫扎特一直認爲逆境很快就會過去,即使貧病交加時,他創作的音樂仍然保持寬容向上,沒有怨天尤人或自憐自艾的味道。他在困境中寫信給父親:「我永遠感激我的創造者,並由衷祝福我周圍的人,都有像我一樣的幸福感。」他也把這種對神的崇敬和對人的善意透過音樂傳達給世間。臨終前的三首作品平靜流暢中更帶着莊重與昇華,塵世苦難的礪煉,使他的心境超脫於七情六慾之外,達到了慈悲以對的境界。

莫扎特的音樂不僅歷久不衰,還跨越了純音樂欣賞的領域,具備各種神奇療效。「莫扎特效應」風潮正席捲着現代各個研究領域,從老年癡呆症到癲癇症,從提高智力到提高牛奶產量,莫扎特音樂的力量是其他音樂大師望塵莫及的。

全世界只要聽過莫扎特的地方都會舉行活動來慶祝他250週年誕辰,奧地利把2006年定爲莫扎特年。

阿瑪迪斯,神的寵兒,世人盛大慶祝你的生日,以此感謝你爲後世留下的天籟之音。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6/1/28/39233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