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江陳讓教育產業化成爲魔鬼 |
---|
【人民報消息】9月24日新華網轉載了燕趙都市報的文章,文章說,近來,「教育產業化」成了過街的老鼠,似乎人人都在喊打。一個曾經深入人心的理念何以在轉眼之間就成了 「魔鬼」呢?筆者認爲,直接的原因就是教育部的官員不斷表態:「教育部從來都沒有主張過教育產業化」,「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教育產業化會毀了教育」。而這些表態又是因愈演愈烈的教育亂收費而起。由於教育亂收費招致的天怒人怨,反對教育產業化幾乎已經成了一種不容置疑的「共識」。教育產業化真的是「魔鬼」嗎?要釐清這個問題,首先必須搞清楚「教育產業化」的真正涵義。 禍國殃民 |
---|
既爲「產業」,前提當然是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也就是說,除政府之外,要允許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投資辦教育。既然允許民間投資,當然就應該允許投資者追求利潤,不然,就不會有投資者對此感興趣。但追求利潤回報的只能是這種民辦的學校。政府投資的公辦學校,尤其是九年義務教育期間的中小學,不僅不能以贏利爲目的,而且理應由政府投入必需的資金。公辦教育原本就應該是低收費的社會公益事業,它是不能搞產業化的。然而,不幸的是,我們的公辦學校,包括義務教育階段的初中和小學,也搞起了高收費,甚至巧立名目亂收費——這哪裏是什麼「教育產業化」,完全是扯大旗做虎皮!公辦學校的高收費爲什麼能大行其道呢?歸根結底,是因爲教育資源的不足。我國本來就不富裕,加之教育方面的投入比例又偏低,使得公辦學校接收學生的能力一直比較吃緊,尤其是高中階段和高等教育,更是遠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要解決這個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發展民辦教育,實行教育產業化。 教育產業化後,民辦學校是不是就可以高收費呢?從法律和市場的角度講,民辦學校有權制定自己的收費標準,但這主要取決於市場的供求關係。如果教育市場發達,競爭非常充分,加上公辦學校低收費的平抑作用,民辦學校就不可能漫天要價。現在,公辦學校收費畸高是因爲它們忘了自己的「身份」,而爲數不多的民辦學校也獅子大張口則是因爲「奇貨可居」——學校只有那麼多所,而且收費都很高,不上又有什麼辦法呢?所以,說到底,教育高收費、亂收費不是因爲教育產業化,恰恰是因爲產業化、市場化的程度太低。 爲了洗脫與聲名狼藉的「教育產業化」的干係,教育部的官員一再強調「教育部從來都沒有主張過教育產業化」。可是,《民辦教育促進法》明確規定國家支持和鼓勵社會力量或個人出資興辦學校,並且規定「出資人可以從辦學結餘中取得合理回報」。雖然該法中沒有出現「教育產業化」這樣的字眼兒,但上述規定實際上確認了教育可以成爲一項產業,並進行市場化運作。如果興辦民辦學校並贏利的行爲是合法的,教育部門又怎麼能夠「堅決反對教育產業化」呢? 禍國殃民陳至立 |
---|
中國需要接受教育的人數世界第一,而政府的財力又非常有限。完全依靠公辦學校,肯定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政府解決不了,如果又不讓民間資本進入,其結果只能是很多人失去受教育的機會。所以,不是「教育產業化會毀了教育」,而是教育需要產業化。目前,我國教育產業化的真正問題是:不該產業化的產業化了,而需要產業化的反而沒有形成產業。教育產業化本身並沒有錯,錯的是盜用其名的公辦學校。爲了教育的發展,我們必須正本清源,還教育產業化以本來面目:一方面,堅決制止公辦學校的所謂「產業化」以及在此名義下的高收費、亂收費;另一方面,大力支持社會力量投資辦學,爭取早日實現真正的教育產業化、市場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