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大紀元記者鍾原編譯報導)美國傳統基金會亞洲研究中心的資深研究員約翰-卡西克(John J. Tkacik, Jr.)去年12月底在傳統基金會網站上發表長篇文章「現在正是華盛頓務實地檢討中國政策的時候了」。作者全面討論了911之後布什政府的中國政策,以及中國在重要國際事務中所扮演的角色,建議華盛頓重新審視中國政策,並且加強與日本和澳大利亞的關係。 2000總統大選年,國家安全顧問康朵莉札-萊斯(Condoleezza Rice)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上發表文章,同意把中國列爲「戰略競爭對手」,而不是克林頓政府認爲的「戰略伙伴」。卡西克相信,在加入布什政府之前,萊斯(Rice)、蘇利克(Zoellick)和阿米提奇(Armitage)對中國在亞太地區的作用以及如何把握美中關係的分寸,有十分清醒、現實、理性的認識。 2000年喬治-布什就職總統後,改變了前總統克林頓對中國的「綏靖」政策,2001年4月1日的海南撞機事件也使布什政府認識到中國漸漸成爲維護美國在亞洲利益的嚴重挑戰。2001年911恐怖攻擊事件後,美國政府急於在反恐、伊拉克戰爭和北朝鮮核武問題上尋求中國的支持和合作,華盛頓低調處理中國對美國在亞洲與其它地區活動的反抗與敵意,宣稱「對美中關係的現狀與未來非常樂觀」。 文章認爲許多美國的決策者、學者和記者不注重現在的中國,而是注重他們希望未來變化了的中國,這無疑增加了對中國的誤解。因此作者從七個方面討論了911之後的中美關係。 一、反恐怖戰爭 北京基於擔心美國過多地捲入其影響範圍內的中亞地區,對美國計劃攻擊阿富汗境內的恐怖基地一直冷淡處理。911之後,中國用謹慎的言辭對是否支持醞釀中的反恐怖主義戰爭不予正面響應。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對英國首相布萊爾、法國總統希拉剋和俄羅斯總統普京施加壓力,讓他們約束美國的行動,表示中國必須有聯合國的認可且無法反駁的證據,才能支持對美恐怖攻擊的武裝報復。解放軍日報引述總參謀部部長傅全有的話說,「反恐不應被用來實行霸權」。2003年2月,一位有名的中國學者在中國外交事務期刊中的一篇文章中寫到,美國利用反恐這個機會來進行它的霸權策略,同時在反恐掩護下實行霸權主義。 正因爲此,中國在美國的反恐怖行動中沒有幫上什麼忙。2002年4月,胡錦濤訪問華盛頓之前,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到利比亞及伊朗進行訪問,強調中國與那些國家的緊密關係。依據伊朗新聞界報導,江澤民向美國政府傳遞明確的訊息,他不會遵守美國的支配,並決定繼續獨立的外交政策。在胡錦濤訪問華盛頓之後的一個星期,中國對中亞同盟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坦施壓,迫使他們不要支持美國。在北京的壓力下,哈薩克重新盤算提供給美國軍隊的領空和基地。 二、伊拉克戰爭 2002年10月25日,中國前國家主席江澤民私下告知美國總統布什,中國不會阻礙美國對抗伊拉克的軍事打擊行動。然而,到2003年1月,當中國看到法、俄試圖阻止美國想要獲得聯合國批准的軍事行動後,北京開始站到了反對華盛頓的行列中。2月4日,國務卿鮑威爾在紐約會晤中國外交部長唐家旋,唐私下裏保證,正如江澤民去年十月在德州科沃福布什農場中向布什總統保證的一樣,中國在伊拉克問題上將「處於旁觀狀態」。但同時,唐部長還告訴法國外交部長,中國支持法國「強硬的原則性立場」。美國及其盟國最後在沒有獲得明確的安理會授權的情況下,軍事入侵伊拉克,中國譴責「純粹是一次戰爭犯罪」。2003年10月,中國加入俄、德、法,敦促美國儘早制定從伊拉克撤出的時間表,並將伊拉克的管理權和經濟重建交給聯合國監管。 三、北韓核武問題 中國始終是北韓的支持者,也是北韓石油與糧食的最終依賴者。早在1999年,現任副國務卿的理查德-阿米提奇(Richard Armitage)就相信中國有自己明確的議程,來阻撓美國誘使北韓放棄核武。在2003年8月的六國多邊會議結束後,中國外交部副部長王毅宣稱:「我們面對的主要問題並非北韓的裝模做樣,而是美國對北韓的政策。」到了2003年後期,北京的立場很明顯地不是站在華盛頓那一邊,甚至不中立。華盛頓希望北京引導平壤至美國希望的方向,然而相反地,北京卻花費所有精力在促使美國轉向平壤上。 四、大規模毀滅性武器(WMD)的擴散 國家助理祕書波拉-德蘇特(Paula De-Sutter)2003年7月說:「原則上說,中國已宣稱反對導彈擴散,但事實並非如此。」中央情報局的報告顯示中國一直向伊朗、利比亞出售相關技術和物質。中國一直大力支持巴基斯坦和北朝鮮的導彈研製,北朝鮮的核武器研製也得到中國直接和間接的幫助。 2002年5月,美國製裁了8家向伊朗出售導彈設備和其他WMD相關物資的中國公司;7月9日,美國製裁了向伊朗提供有關巡航導彈技術和物質的中國公司;2002年1月和7月,美國還制裁了向伊朗提供化學武器技術和物質的中國公司。到2003年5月中國仍向伊朗出售導彈元件和技術,爲此,美國對中國北方工業集團(中國最大的軍工生產商)進行了經濟制裁。2003年7月3日,布什政府對另外5家中國公司實施了制裁,7月30,美國宣佈進一步制裁中國公司。 五、海事糾紛 2001年4月的海南撞機事件之後,美國偵察機、美國海軍海洋考察船和日本戰機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及領空,仍然近距離遭遇中國戰機的騷擾,這些行爲無疑反映了中國在西太平洋國際海域採取新的強硬政策。根據新華社的報導,中國有意擴展海洋監察控管權,欲逐步將200海里的專屬經濟區視爲領海,而聯合國海洋法公約規定距離海岸線12海里範圍內才可以視爲領海。在2003年1月,美國新聞報導說,中國已經採用新的法令,要求美國軍事及非商業的政府船艦,要先得到中國的授權,才能在距離中國陸地200海里內的海域從事海洋偵察,而美國則要求在公海上有「接近的自由」。假如中國政府對南中國海,琉球島鏈及臺灣的廣闊領土主張成立,中國不但會與美國在未來幾年內發生摩擦,而且與亞太地區的所有其它國家都會發生摩擦。 六、人權狀況 自從1989年六月的天安門悲劇到今天,中國的人權或公民自由一樣沒有獲得顯著的改善。中國有時爲了某種目的釋放一些著名的異議人士,做出改善人權記錄的姿態,但是每一步前進都伴隨著一步或著兩步的倒退。比如,2003年,一位年輕的西藏政治犯在從監獄移到醫院後不久即宣告死亡,一位幫助上海居民控訴一位著名的房地產開發家的律師被判監禁三年,還有一位前高中老師因爲在網路上貼文章而被法院判以試圖顛覆政府的罪名。 七、軍事擴張 美國五角大樓估計,中國每年花在防衛擴張上的總數約爲四千五百萬到六千五百萬美金,這數字使中國成爲僅次於美國,成爲世界排名第二大軍事預算的國家。根據國防部報告,中國政府大部份的防禦擴張是花費在長程和短程飛彈。中國的軍事擴張對於臺灣的安全是一個明顯的威脅。如果以武力方式取得臺灣,中國政府希望以最快的速度獲取以避免美國政府的介入。中國政府同時也改善軍事訓練,將美國當成是軍事演練的假想敵。 結論 在回顧了中國過去兩年來在外交、貿易與國家安全方面的政策之後,卡西克發現中國對美國的利益經常持反對態度,有時保持中立,但是從沒有協助美國達成目標。 他建議,爲了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美國應該加強與日本和澳洲的夥伴關係;政府和國會討論中國問題的基點應該從美國自由、民主的價值觀出發,將中國的民主改革列爲美國對中國政策的首要目標,並且重新評估中國對臺灣日益強大的軍事威脅,在公開場合對中國的國際行爲保持公正態度,避免在美中關係上塗脂抹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