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 編者按:楊力宇教授是鄧小平一國兩制政策的第一個傳信人。二十年過去,香港迴歸,鄧對臺灣和香港的一國兩制承諾,究竟兌現多少?楊教授的觀察值得世人重視。楊教授正在撰寫他的回憶錄。) 一九八三年夏,筆者應北京中國社科院之邀,赴大陸與社科院的臺灣專家就兩岸問題進行學術交流。一週的交流結束後,中共領袖鄧小平約見,針對臺、港問題,發表重要談話。談話的重點爲臺灣問題,但也涉及香港問題。 在談話中,鄧小平宣示中共的臺、港政策,並作了重要承諾。今年爲此談話的二十週年,海內外人士應檢視鄧的承諾是否已兌現。 鄧小平與我的八三談話 一九七六年毛澤東逝世後,華國鋒掌控中共的黨政軍大權,但不久鄧小平復出,迅速成爲中共的強人,主導北京的內外政策。在鄧小平領導下,北京開始改變其對臺政策,並展開與英國的談判,計劃於一九九七年收回香港。 一九七九年,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九點談話,改變過去的武力解放臺灣的說法,提出「和平統一」新政策,並要求兩岸開放三通。此後葉的談話被定名爲「葉九條」。 「葉九條」發表後,臺灣在蔣經國領導下,仍然堅持「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兩岸的交流因而並無任何進展。中英有關香港問題的談判亦是困難重重,並不順利。 因此,鄧小平對筆者發表重要談話,提出新政策及重要承諾,希望在臺、港問題取得重大進展。 鄧小平對臺灣的承諾 在談話開始時,我即強力批評中共對臺政策的兩大主軸:對臺的武力威脅及在國際上孤立臺灣。我坦率地指出,北京一方面在國際上打擊臺北並堅持不放棄對臺使用武力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卻要求臺灣展開兩岸的三通,臺灣因而決不可能作出積極的響應,抵制是必然的,北京必須在武力及外交兩大問題上展現善意。 在聆聽我的冗長分析後,鄧小平立即作出響應。針對中共對臺用武的問題,鄧小平強調,如北京放棄對臺用武的可能性,中國將永遠不可能統一;而中共的武力並非針對臺灣人民,而是針對臺灣的分裂勢力及外國對臺的野心,特別是美國的「兩個中國」政策。 至於臺灣的國際參與,鄧小平提出一個新的政策:臺灣可以保留其在亞洲開發銀行(亞銀)的席位。自北京於一九七二年進入聯合國後,中共即在國際上運用其影響力,迫使臺灣喪失其在所有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中的席位。至一九八三年即與我談話時,臺北在國際官方組織中的席位只剩下亞銀。鄧小平對臺灣在亞銀席位的承諾爲一重大轉變。時至今日,亞銀及世界貿易組織仍是臺灣在政府間的國際組織中僅存的席位(臺北另在亞太經合會議中具有官方代表)。 當筆者進一步要求鄧小平同意臺灣重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等國際財經組織時,鄧小平並未作出正面響應,但卻似乎暗示,亞銀應是一個起點,未來仍有其它可能性。 當有關亞銀問題的談話告一段落時,鄧小平立即展開中共對臺新政策的全面陳述: 統一後北京不指派官員接收、接管、干預或監督臺灣的「內政」,不過問臺灣政府的人事。鄧小平作出了具體的承諾:「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我不管你,你不管我,各搞各。」因此,臺灣可保持其經社制度,生活方式及黨政軍和特工組織。兩岸在「一國兩制」下和平共存;他說,大陸「絕不損害臺灣的一草一木」。 統一後臺灣將享有獨立的立法權,並基本上可維持現有的法律。 統一後臺灣將享有獨立的司法權,及司法機構。 統一後臺灣將可保有外事權,並可維持獨立的經貿及其它非政治性的對外關係,甚至可與外國政府簽訂某些協議。鄧小平因而同意臺北保留其在亞銀的官方席位。 統一後臺灣可使用其特有的旗幟及「中國臺灣」或「中國臺北」的稱號。 統一後臺灣可保留其武裝力量。中共軍方絕不調動臺灣的軍隊,人民解放軍也不進駐臺灣。 鄧小平上述六大承諾被甚多人士解讀爲「鄧六點」。一直是中共的統一方案之基礎。 檢視鄧小平的對臺承諾 「鄧六點」所說的各項承諾雖然是指統一後的安排,但在統一前中共並未採取具體行動來爭取臺灣邁向統一之途。中共在統一前對臺的表現可綜述如下: 一、在六項承諾中,外事權最爲具體,幷包括統一前的安排。鄧雖同意臺灣保留其亞銀席位,但在一九八三年後北京一直在國際上打壓臺北,也未同意臺灣維持其在其它國際財經機構中的席位。 二、在武力問題上,從一九八三年以至於今,中共無數次以武力威脅臺灣,甚至進行飛彈演習以恫嚇臺北。 三、至於統一後中共不派官員及軍隊進駐臺灣及臺灣可保留其立法權及司法權,均取決於臺灣政府是否承認臺灣爲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部份,換言之,臺北必須放棄其主權才能獲得上述條款。 從一九八三年以迄於今,中共的所作所爲似乎並不符合鄧小平的一國兩制的承諾:「你不吃掉我,我不吃掉你;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各搞各。」中共在統一前的對臺灣的威嚇、打壓及孤立政策與鄧小平的善意承諾顯然是背道而馳。 鄧小平對香港的承諾 在對我的談話中,鄧小平對香港迴歸後的承諾並不如他對臺灣的承諾之具體,但卻也相當全面: 香港迴歸後可保留其經社制度。 香港未來可保留其獨立的立法權。 中央不派員接管香港的政府機構,並實施「一國兩制,港人治港」。 香港可維持其獨立的對外經貿關係。 香港將具有獨立的司法權及終審權。 但鄧小平並未表示北京不派軍隊進駐香港,因維護香港的防務應是北京中央政府的職責。除此以外,鄧表示香港迴歸後一切不變。 爲展現中共對香港迴歸後一切不變的承諾,鄧小平特別強調:「馬照跑,舞照跳」,他似乎暗示,除北京駐軍外,香港的一切,不論是好的或是壞的,絕不改變。 檢視鄧小平對港的承諾 鄧小平於一九九七年病逝不久,香港即正式迴歸中國,迄今已有六年多,各方應可檢視鄧小平當年對港的承諾: 最近半年來中共迫使港府積極推動「二十三條」立法,顯然違返鄧對香港有關獨立的立法權之承諾。 「二十三條」的目的是箝制香港的言論自由及天賦人權,違反鄧小平對「一國兩制」的承諾。 表面上香港實行「港人治港」,但港府聽命於北京中央,故其實是「檯面上是港人治港,檯面下是京人治港」,違反鄧的「港人治港」承諾。 綜上所述,鄧小平對港的承諾並未真正落實。小平先生如地下有知,不知有何感想。 然而鄧小平的另一承諾並無任何問題。今日香港人士的確繼續享受「馬照跑,舞照跳」權利,迴歸後全然沒有改變. 臺灣與香港 在談話時,鄧小平與我雖有不同的看法,亦有針鋒相對之時,但大體上鄧小平耐心聆聽我的分析及不同意見。他雖知臺港問題之嚴重性及複雜性,但卻展現中共有能力處理這些問題的信心。 然而在鄧的談話二十年後,香港雖已迴歸中國,但臺港的真正問題並未獲得解決,中共實有檢討的必要。 「統戰」是中共的三大法寶之一,但北京如欲以香港的「一國兩制,港人治港」爲例。對臺進行統戰,必將徹底失敗。目睹今日香港的情勢及中共對臺的強硬政策,臺灣民衆對統一及「一國兩制」的抗拒必然愈益強烈與二十年前相較,今日兩岸統一的前景似乎更爲黯淡。 (楊力宇:美國西東大學退休教授) 開放2003年9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