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李鵬宣讀工作報告時主席臺上的廣角鏡頭 (圖)
 
【人民報消息】上午九時,人民大會堂主席臺第二排,江澤民、李鵬、朱鎔基、李瑞環、胡錦濤等領導人齊齊現身。江澤民落座,拿起桌上的人大常委會報告,瀏覽一番,就與緊坐他身邊的朱鎔基小聲探討起來,還不時用藍色鉛筆在報告上圈圈畫畫,朱鎔基側身細聽,時而頷首。頃刻,江澤民閉目養神。朱鎔基則開始批文件。擺在他左手邊的一摞文件高達尺餘,粗略一估,也有二百份。顯然,會議的文件,他早就看過,因爲公務甚冗,連開會的時間亦要「見縫插針」。

圖:中南海瀛臺「昨夜星光燦爛」


朱鎔基用的是一支黑頭紅筆身的軟筆,只見他左手輕扶文件,右手懸腕,寫得飛快。偶爾手託太陽穴,掩眼沉思,逾數十秒,又手不停筆。批完一份文件,就將它用一白色塑料公文袋裝好,放置左邊。文件堆的高度一點一點地矮下去,朱鎔基的速度卻一直未減。九點四十五分,最後一份文件批完,朱鎔基將它們全部理順放好,極快地翻了翻另外幾份材料,隨即在首日封上簽名。看起來他很喜歡用軟筆,運筆極圓熟流暢。

江澤民的亢奮時刻

十點零一分,二十個首日封寫完,朱鎔基略一整理,以一淺藍色塑料公文袋裝好,輕輕地將它推給一旁的江澤民。江澤民似乎沒有任何反應,朱鎔基看了江澤民一眼,把公文袋又向右推了推。這時候,江澤民醒過神來,兩人相對莞爾。江澤民寫首日封用的是鋼筆,可能因爲連日來簽得太多,駕輕就熟,他寫起來毫不費勁,不過信封之間有點粘連,似乎給他帶來少少麻煩:每寫完一封,他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用雙手將兩封信分開。寫至第十一封,江澤民可能覺得不夠盡興,放下自己的鋼筆,抓過朱鎔基的紅色軟筆就徑直寫起來。

寫完首日封,江澤民卸下眼鏡,從一黑色眼鏡盒內另外取過一副黑框眼鏡戴上,轉而在一張空白紙上寫東西。完畢,他朝後面稍使眼色,很快,坐在主席臺第三排的中央辦公廳主任王剛一路小跑過來,趨前,站至江澤民身後。江澤民低聲「耳提面命」一番,王剛點點頭,返回原座。當王剛展開江澤民的紙條時,坐在他旁邊的一女代表情不自禁地傾斜身子,往紙上偷覷,似乎有點好奇。

那邊廂,正在作報告的李鵬兩次猛烈咳嗽,每次均持續數秒,一時間,全場靜穆,江澤民微抿嘴脣,似有擔心之意。好在李鵬清了幾下嗓子,報告又繼續進行。

或許是「昨夜星光燦爛」,江澤民此時又顯得有些睏倦,恰巧一位身穿淺綠套裝的年輕女服務員來到跟前續水,江澤民臉上睏意頓時全無,圓睜二目直鉤鉤地盯着這位女服務員「飛想」了好一會兒……當她掀起江澤民的杯蓋一看,仍然很滿,江澤民趕忙端起茶杯連飲數口,服務員笑着替他重新加滿。


圖:江澤民的亢奮時刻

胡錦濤細閱報告

與人大開幕那天不同,一直不苟言笑的胡錦濤卻鮮有地與旁邊的尉健行交談。不過,大部分時間是尉健行在講,胡錦濤在聽,而且仍然是神情嚴肅。胡錦濤審閱報告時,例牌要摘下眼鏡,看完才戴好。他喜歡用紅色的鉛筆,手部不時有一些「小動作」,比如將鉛筆倒轉過來,在手中輕轉一圈,又或者用鉛筆頭輕觸報告。相隔數席,李瑞環、丁關根、李長春三人一直在說着什麼,手勢語言頗多,李瑞環與李長春有時甚至探過身子,隔着丁關根說話。

十點十五分,會議結束,代表紛紛起身,江澤民第一個離席。朱鎔基最後離席,他似乎沒有一下子站起來,服務員趕過來,幫他拉開椅子,朱鎔基報以一笑。他右手夾着文件往出口走,服務員替他拎着黑色公文包。未幾,祕書趨前,接過所有的物品。是時,一位機靈的女代表走至朱鎔基身邊合影,朱鎔基斂斂衣襟,粲然一笑,顯得極爲配合。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3/11/19617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