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消息】最近看到友人在网上推荐《火种:中国与美国被袭击的幕后故事》(Seeds of Fire: China and The Story Behind The Attack On America),作者高登·汤姆斯(Gordon Thomas)是国际著名的记者,有30年报道外交事务的生涯,擅长追踪情报领域的新闻报道,他已经写38本书,在36个国家发行,约4500万册,其中大部分是写间谍的。去年11月(Dandelion Books)出版的《火种》,版权已经卖给30个国家,并有一个电影公司(Anvil studios)已经卖下了他的电影版权。 这本书的主角波拉德(Jonathan Pollard),是一个获奖的微生物学家最小的儿子,原是美国一个高级情报部门的资深分析员(文职),因为在这个职位上可以看到美国情报系统最尖端的情报资讯,所以通常都要进行最高级别的安全背景检查,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波拉德年轻时毫不掩饰自己支援以色列,他的家庭和他家的朋友描述他对摩萨迪(以色列情报机构)的力量几乎著了魔,他在斯坦福大学上学的时候就说,正"等待以色列召唤我的那一天"。当时,并没有人把这当回事,许多人只是把他看作一个幻想家,也就是这个原因中央情报局(CIA)拒绝了他的工作申请。他有明显的个性缺陷:如典型的饶舌嘴。美国情报部门的负责人表示,要是长后眼的话,那时候我们都应该听到警铃的响声:波拉德吸毒、欠债,他的生活水平高于他的工资收入,他是国外情报部门想要收买的主要目标。但是他在情报分析方面的确是一位旷世奇才,他的这个才能使得海军情报部门忽略了他的其他缺陷。 现年47岁的波拉德,因为给以色列当间谍被判无期徒刑,目前在美国保安最严密的监狱中服刑。相当有趣的是,这本书描述了美国国内一个强大的游说集团--作者记录了这些游说者的名字--千方百计要让波拉德重获自由,他们的领导者是哈佛大学法学院教授艾伦(Allan M·Dershowitz),他以前曾担任波拉德的律师。这本书援引这位律师的话说,"波拉德不相信自己让美国搜集情报的能力受到了危害,也不相信泄露了世界性的情报资料。"在强有力的人物的支援下,以色列当局也施展了各种影响力,试图说服布希政府释放波拉德。但书中也同时介绍了,反对释放波拉德的除了CIA局长,另外还有四位退役的美国上将,其中一人还是美国海军情报部门的前负责人,这些人在华盛顿情报圈内散发一个文件:阐述释放波拉德的极度危险性,并毫不客气的说:如果释放他不仅是不负责任到了极点,而且是为美国最糟糕的叛徒所做的公关运动的胜利。 正像该书的书名一样,作者在这本书惟妙惟肖地描述了中国构成威胁。去年9月11日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被恐怖分子攻击的同一天,有一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运输机从北京飞抵喀布尔,成为塔里班所接待的最重要的代表团。几个小时以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局长接到了一封来自特拉维夫摩萨迪总部的红色警报--最高级别的紧急情报--中国会利用毫无人性的替身--本·拉登袭击美国。中国代表团是去阿富汗签署本·拉登提出的合同:给塔里班提供弹道导弹和最先进的通讯技术及空中防御系统,以换取塔里班保证让中国西部穆斯林极端分子停止袭击。这本书首次披露了大量官方从未公布的中国控制全球战类的文件,其中有中央情报局给布希的一封通报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部署十到几十个目标对准美国的核导弹;俄罗斯和中国之间的秘密交易;以色列摩萨迪和中国国家安全部不断发展的紧密关系,以及产生这种紧密关系的原因,……正是这种关系使美国最机密的核技术从劳斯·阿拉莫斯被窃取了。 读这本书人们大致可以得到这么一个印象,以色列把从通过波拉德获得的情报给了北京,中国则正在利用目前的全球性危机使自己成为新的超级大国,成为美国新的主要敌人。这是该书作者的主要观点。其中有一个细节是:以色列把一个从美国窃取的名叫PROMIS的电脑软体给了中国,中国得以用这个软体获取美国情报系统和拉斯阿拉莫斯实验室的核机密情报。这本书描述了一个可怕的情景,以色列情报机构与中国联手对付美国。尽管美国主流媒体对《火种》披露的内容,并没有充分的注意;或许书中的内容小说情节式的推理描写,远大于货真价实的情报价值,但是他所代表的社会思潮、民意取向是不容忽视的,并必将影响到中美关系。 到目前为止,美国公众现在还不知道波拉德破坏的危险程度, CIA和FBI和其他有关机正在构评估波拉德对美国安全所带来的危害,这些机构已经表示:他们会把所知的破坏程度公诸于众。有一个"现在"不愿透露姓名的联邦调查局(FBI)特工人员告诉作者,波拉德窃取了美国所有有价值的情报机密,美国还需要从他所造成的破坏中恢复元气,并不得不从前苏联,中东,南非,以及象英国、法国、德国等友好国家召回几十名高级特工。在作者和许多读者眼里,波拉德无疑是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叛徒,和波拉德相比其他间谍活动对美国安全进行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已经成了小菜一碟。从来也没有人象波拉德在情报史上引起这么大的争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