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 - 正體 - 手機版 - 電子報

人民報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大唐 第四章: 演進篇(一)(圖)
 
作者:樂天、如意
 
【人民報消息】在昔戎戈動,今來宇宙平。
—唐太宗《還陝述懷》
爲勢所迫 起兵反隋

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隋煬帝任李淵爲太原留守,另外又特派高君雅和王威作副留守來監視李淵。當時,各地豪強已陸續脫離隋室控制,擁兵自立。農民軍在轉戰間亦冒出了三支厲害的隊伍,他們分別爲(一)瓦崗軍、(二)河北起義軍和(三)江淮起義軍。

暴君隋煬帝在此時竟遣使去太原,意欲押李淵往江都治罪,原因是他未爲朝廷盡力鎮壓亂軍,但很快又改變主意詔赦了他。其實,李淵在任年間,曾鎮壓了母端兒起義、柴保昌起義和甄翟兒起義,更退突厥之入侵。隋煬帝此舉令李淵與李世民意識到背腹受敵的可怕,他們將不是死於朝廷之毒手,就是死於叛軍之夾殺。

此刻,倆名副太守高君雅和王威亦想趁李淵到晉祠祈雨之際對他下毒手。李淵與李世民接獲情報,立即以「引突厥入寇」之罪將二人斬首,同時宣告脫離隋室,起兵與羣雄爭鋒。

哭諫進師 攻拔京城

公元617年6月,李建成與李世民倆兄弟合力領兵猛攻西河,二人身先士卒,大隊士氣高昂。軍隊沿途不干擾百姓,未得天下早已廣施仁政,盡得人民支持。大軍勢如破竹,西河城一觸即潰。入城後只殺民憤極大之郡丞高德儒。兵士撫慰百姓,西河城頓時變得井井有條,李氏威望瞬間擴大宣揚開去。李淵爲此稱讚年僅十八歲的李世民道:「汝等如此帶兵,可以橫行天下。」

李淵自稱大將軍,並重新編排隊伍,分左右軍:

(一) 李建成爲左軍統帥,封隴西公;

(二) 李世民爲右軍統帥,封敦煌公;

(三) 李元吉爲鎮北將軍,暫守太原。

公元617年7月,李淵連同左右倆軍,共三萬戰士西進關中,與各地羣雄爭先攻佔隋之首都大興(長安)。適逢秋雨時節,道路泥濘,軍隊進程受阻。更忽傳突厥聯合馬邑割據劉武周襲大本營太原。李淵唯恐李元吉有失,兼前路茫茫,便思退兵,以策萬全。但直搗長安之機絕不容失,李世民挺身反對班師。原因有四:

(一) 兵一退,隋軍有可能從後殺上,軍心紊亂,必然一敗塗地。

(二) 突厥與劉武周之突襲未必屬實,這也許只是隋軍故弄玄虛。

(三) 軍隊士氣旺盛,大可一舉破隋,日後良機難再。

(四) 長安若被其他割據羣雄首先攻佔,半壁江山馬上落入他人手中。

李淵對大勢未能看透,依然決定退兵。李世民斷定此舉不利大局,連夜於李淵營前大聲痛哭,悲徹軍之舉。李淵聞聲召其入帳,問:「爲何而哭?」李世民答道:「義軍進必克,退必散。敵乘於後,死亡頃刻而至,怎能不悲?」李淵再三思考,終覺世民言之有理。他改變了初衷,並決定全力出擊,直指長安。李世民糾正了這場至關重要的戰略性失誤,可見其深遠的謀略和超凡的膽色。

在他們面前還有三大關,如表所示:

八月,李世民與父親商議好對策,決定以誘敵之法破霍邑。李世民與李建成率數十輕騎至城下,辱罵隋守將宋老生乃懦夫一名。果然,宋老生中計而領兵出戰,結果三萬大軍被全殲。霍邑城地處要衝,奪得此城後,關中大門頓開。

九月,李淵帶兵把河東城包圍得水泄不通。守將屈突通死守□御,一時難以取下。李世民對父親說:「兵貴神速,不如撓過河東,直趨長安。滯軍於此,盡失先機。」李淵納其意見,留一部份軍隊繼續圍城,用以牽制屈突通,然後迅速向西進兵。

大軍火速佔領了永豐倉,李淵此刻作出了最後攻擊策略:

(一) 以李建成留守永豐倉,緊守潼關,堵住東方援敵。

(二) 派李世民出戰,密封長安所有出路。

李世民軍紀嚴明,更有皇者之風,無數小規模反隋武裝紛紛歸順,大軍一時增至九萬。十月,李淵軍攻陷長樂官。十一月,破長安。在羣雄紛爭之中,李淵從宣佈起義到攻入長安只用了一百二十多天時間,實是後發先至,快如雷電。次年三月,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所殺。五月,李淵自立爲帝,改國號唐,建元武德,史稱唐高祖。唐朝在歷史上正式建立,大地又再次改朝換代。

雄霸天下 橫掃千軍

唐室初立,各地軍閥仍控制著國內多處地區。朝廷當務之急就是要清除這些勢力,統一全國。李淵剛爲帝,不便親征,太子李建成身爲皇儲,要留在父皇身邊襄理政務。於是,討伐之重任再次落到了秦王李世民肩上。

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國內局勢緊張,割據勢力如下:

(一) 隴右霸主薛舉,雄據西北,自稱秦帝。

(二) 代北霸主劉武周,與突厥勾結,士兵精銳。

(三) 洛陽霸主王世充,擊潰了李密之瓦崗軍,自稱鄭帝。

(四) 河北霸主劉黑闥,於武德四年舉兵反唐。


統一戰爭 揭幕

出戰目標: 西北秦帝薛舉,擁兵三十萬。

出師原因: 此地處唐軍後方,先清除這勢力可免後顧之憂。

出征年份: 公元618年8月。

戰事經過:

薛舉忽暴斃,由其子薛仁杲繼位。李世民趁此立即進軍,遇上薛軍大將宗羅喉。薛軍補給線長,李世民決定採取拖延戰術,把敵人拖垮。薛軍屨次叫戰不成,又沒突破性戰略方針,弄得士氣受挫,加上軍糧不濟,部份將領悄悄降唐。

等到薛軍差不多不攻自破,李世民終於出動。大軍掩殺過去,而李世民更不理勸阻,率兩千精騎乘勝追擊,所謂「險中求勝」,結果大捷而回。
薛仁杲見大勢已去,遂歸降大唐。

統一戰爭 第二役

出戰目標: 代北之王劉武周,曾擊敗唐將李仲文、裴寂。

出師原因: 先安北方,再圖南下。

出征年份: 公元619年11月。

戰事經過: 劉武周攻陷太原,李元吉棄城逃回長安。李淵在驚慌下準備放棄河東,而遭李世民極力反對。於是,李世民帶兵踏著堅冰渡黃河出戰,迎頭撞上勁旅宋金剛部隊。

劉武周兵鋒甚銳,士氣高漲,但軍中乏糧,以虜掠爲資,急於速戰。李世民決定以逸待勞,不急於求勝,大軍按兵不動,只偶爾派劉弘基帶小隊作滋擾性攻擊。

足足對峙了五個月,宋金剛仍末能痛快與唐軍主力開戰,已沒了當初氣勢。冷不防唐軍悄然渡過汾水,截殺了劉武周糧隊,宋金剛糧盡計窮被逼北徹。

李世民率兵以晝夜行軍二百里之速直追敵軍。行至高壁嶺,將士們已極之疲倦,孤軍深入重地,兇險異常。劉弘基按著李世民馬轡,勸其等援軍到位,再繼續前進。李世民卻說:「良機僅此,生死度外。」

李世民兩日沒吃飯,三日沒解甲,連番追殺,一日八戰,節節勝利,萬般奮勇。最後,在介休城一戰,大將李世績、程咬金、秦叔寶等更立下大功,擊潰敵方二萬餘窮寇。

劉武周與宋金剛棄太原投奔外邦突厥,後二人皆被突厥所殺。而李世民則在這一場大戰中收服了名將尉遲敬德。

統一戰爭 第三役

出戰目標: 洛陽鄭帝王世充,及其軍事盟友夏王竇建德。

出師原因: 王世充日益坐大,威脅唐室安危。

出征年份: 公元620年7月。

戰事經過:

今回,李世民因斷情況而決定主動進攻。大軍把洛陽外圍之鄭軍據點逐一擊破,馬上形成對洛陽合圍之勢。

但洛陽城又豈會那麼容□被擊破?唐軍千方百計地猛攻,但卻未見功效。劉弘基見兵士有厭戰之緒,請求暫且退兵。李世民堅決地道:「大軍一鼓作氣,勝利在望。洛陽已是孤城,此戰可一勞永逸。」他又再一次拒絕劉弘基之見,而結果當然是李世民的判決更爲準確。

洛陽縱然地富糧豐,亦終有竭盡之時。王世充日坐愁城,被李世民持久的圍城戰折磨得非常痛苦。正在這緊要關頭,河北竇建德突興十萬雄師,援救王世充孤軍,正所謂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世民沉著應戰,立制新策略,以李元吉統兵照樣圍困洛陽,自己率三千精騎飛馳武牢,血戰竇建德軍團。

李世民和幾名大將首先衝入敵陣,騎兵隨後,竇建德軍見世民將寡兵少,遂團團圍住唐將死戰,一時喊殺震天,塵埃蔽日。唐將王道玄在敵陣中左衝右突,身上中箭多如刺胃毛一般,但仍拔箭射人,敵軍莫不應弦而倒;李世民使弓,發大羽箭,百發百中,賊衆望之喪膽;尉遲敬德使長槊,憑萬夫不擋之勇,如入無人之境;而秦叔寶、程知節(咬金)、宇文歆、史大柰等大將則依世民之計繞到敵陣後方,猛地展開大唐旗幟,奔殺而來,敵衆驚見之下以爲陣破,頓時潰不成軍;此時唐兵大軍掩至,兩下夾攻,諸軍混戰,直殺得竇軍屍賴遍野,血流成河。竇建德負傷被擒,全軍潰沒。
王世充聞竇建德敗,無心戀戰,身穿素服出城降唐,李世民取下了洛陽,精彩地打勝了著名的「武牢之戰」。

統一戰爭 尾聲

出戰目標: 竇建德部下劉黑闥。

出師原因: 舉兵大打反唐旗號,這是最後一支聲勢較爲浩大的部隊。

出征年份: 公元621年12月。

戰事經過:

劉黑闥舉兵反唐,在半年內恢復了竇建德故地。唐室只有派李世民出戰,他再次巧妙地切斷敵方糧草。劉黑闥一急便亂了方寸,他帶兵南渡□水趕著與唐軍交戰。不料,李世民兵將勇猛,劉軍只戰了半天便無法支持。正想逃奔之際,李世民忽命士兵決□水堤壩,洪水驟至,淹殺劉軍無數。結果,劉黑闥逃往突厥,一場叛變迅速地被平息下來。

天策上將

李世民武功蓋世,唐朝江山其實盡皆得自於他。由太原起兵直到統一戰爭結束,李世民均扮演著重要角色,缺他不成。李淵更進一步封他爲「天策上將」,代表皇帝已不敢擅專,唯有由天來策封,以示尊榮。

「桃李滿天下」,一切順應著天意而行。後來,李世民登基成爲唐太宗,過著他更爲精彩,更爲輝煌的下半生。論膽色,論才智,論武略,概括而言,李世民可謂「天下無敵」,自古以來,誰與爭峰?

李世民帳前猛將如雲,最能格殺者如程咬金,秦瓊(叔寶),尉遲敬德,皆有萬夫不擋之勇,甚爲秦王喜愛。

風雲人物

唐太宗身邊紅人
「房杜」大唐左右二仕

功勞第一 房左仕

房玄齡乃進士出生,早在李世民起兵討隋時便投入軍中作參軍。每戰勝一役,衆人皆忙著掠奪財物,他卻忙著找人才致之幕府,如有勇略將佐必深相結,使爲世民盡其忠,其眼界心志實乃高超卓越。

武德九年,當太子李建成與其弟齊王李元吉密謀殺害親兄弟秦王李世民時,房玄齡與杜如晦在千鈞一髮間被李世民召入府中商議對策。結果,李建成殺弟不成,反遭天譴,中箭而死。

李世民稱帝后,論功行賞,確認房玄齡功勞名列第一,讚揚他有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才,封爲宰相。房玄齡自此處理朝政事務夙夜勞碌,在他的秉衡決斷之下無一事不妥當。他能隨才任用,更無貴賤之分,世稱良相。
貞觀二十二年,房玄齡病重,但仍牽掛國事,直至氣絕一刻。太宗與他握手而訣,悲痛莫名。

十八學士之首 杜右仕

在平定薛仁皋、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等戰役中,杜如晦一直在李世民身邊作軍情分析。他見解超凡,能洞悉先機,成功輔助李世民平定全國割據之亂。

公元621年10月, 秦王李世民開設文學館, 邀杜如晦坐上文學館十八學士首座。在李世民登基後,他亦被譽爲功勞第一,與房玄齡齊名,合稱「房杜」。

貞觀三年,杜如晦升遷爲尚書右僕射,與房玄齡一起支撐大局。其辦事能力絕不亞於房玄齡,他能斷大事,盡心竭力,同被稱良相。可惜,杜如晦於貞觀四年就與世長辭,難再效命朝廷,而太宗因此罷朝三日以示紀念,君臣義重,催人淚下。

(香港大紀元)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2/10/12/23385b.html
打印機版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分享至: Facebook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tumbleUpon Pinterest Email 打印機版
 
 
 
 
 
 

 
 
 
 
 
 
 
 
  
  
  九評共產黨
  歷史驚變要聞
  神韻晚會
  共產主義的終極目的
  魔鬼在統治著我們世界
  祕卷玄學系列
  高層祕聞內幕
  時事評論
  奇聞怪事
  天災與人禍
  政治小笑話
  環宇遨遊
  三退保平安
  還原歷史真相
  江澤民其人
  焦點專題
  神傳文化
  民間維權
  社會萬象
  史前文明
  官場動態
  國際新聞
  控告江澤民
  活摘器官與販賣屍體
  精彩視頻
  談東談西
  聚焦法輪功
  精彩網語
 
 
本報記者
 
 
專欄作者
 
首頁 要聞 內幕 時事 幽默 國際 奇聞 災禍 萬象 生活 文化 專題 寰宇 維權 視頻 雜談
 
 
Copyright© RMB Public Foundation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