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消息】今年是文革爆發35週年紀念。在文革期間,中國如何幫助周邊國家,尤其是緬甸共產黨鬧革命的內幕一直都是一個謎。近來,一位曾經在文革期間越境進入緬甸,並參加緬共遊擊戰的中國女青年楊建軍的一本名爲《我在緬共15年》的書,揭開了這層神祕的面紗。美國之音特約記者採訪到了當時的幾位歷史見證人。 在35年前爆發的文化大革命期間,中國媒體經常報導外國兄弟黨領導人一起參加在天安門廣場或是其他地方舉行的集會。這其中,緬甸共產黨中央副主席德欽巴登幾乎每次都被提到。據記載,1948年緬共建立了反奈溫軍人政府的第一支武裝「人民軍」之後,就與中共關係密切。1951年7月28日,以緬共副主席德欽巴登爲首的80多人抵達中國培訓學習。 *北京幫助緬共建立根據地* 現任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前緬甸華僑林錫興回憶說:「67年時,我們搞文化大革命,就培訓他們。就帶他們到處去那個軍區、老游擊區參觀訪問。學習如何打游擊戰,還有學理論。學完以後68年,他們就回緬甸去。去了一年之後,就在中緬邊界的地區建立了東北根據地。從那個時候,緬甸和中國的關係就不是很好的。邊貿也停下來了。」 據《我在緬共15年》一書的作者、從中國雲南越境進入緬甸,並與緬共高級領導人丁貌結婚後改名爲楊美紅的楊建軍在書中敘述,在中國爆發文革之後,緬共不僅在軍事、經濟、幹部組織結構上都效仿、依賴北京。甚至緬共當時也開展自己的文化大革命,規定全軍全民每天都要向毛澤東、林彪和緬共第一任總書記德欽素的畫像「早請示, 晚彙報」。 *緬甸共產黨成員主要是瓦族人* 當年,不少中國的紅衛兵爲了聲援緬共的革命,而越過邊境置身於轟轟烈烈的游擊戰之中。林錫興介紹說:「當時,我們很多同學都去了。很多都死了。那些人不會打仗,結果死了一大幫。在緬甸共產黨中真正的緬甸人很少,主要是少數民族瓦族人(大約百分之七、八十),還有中國去的那些紅衛兵,上海的,都參加緬共了,跟緬甸政府作戰。」 緬甸政府從70年代初就開始了排華行動,致使當地大批華人不得不四處逃離。因此,可以說中國的文化大革命殃及的不僅僅是中國本土上的人,還有不少海外的華人。於1973年移民到澳大利亞的華人靳雲祥先生,就是在那時逃離的緬甸第二代華人。 他回憶說:「排華的事件是受了中國文化大革命的影響。大概在67, 68年的時候,有一些左派學校,也就是比較親大陸的那些華人學校的學生,他們開始佩戴毛澤東像章。因爲那些學校在62年就已經變成了國有學校,這些華僑子弟因爲佩戴毛澤東的徽章,結果就引起老師的干涉。那麼從這一點小事情開始,漸漸擴大就變成了學潮,學潮就變成緬甸人攻擊華人的一種事件了。這一件事情開始以後呢,人心惶惶,對於緬甸就有一點反感了。能夠申請出外的人就開始向外移民了。」據介紹,當年不少緬甸的華僑移民美國、澳大利亞、歐洲、中國大陸、澳門和臺灣等地。 *中國境內設有對緬廣播電臺* 文革期間,北京還在中國境內爲緬共設立對緬甸廣播的電臺,提供設備甚至工作人員,幫助緬甸共產黨搞宣傳。林錫興說:「那個時候,文化大革命更不用講了,(電臺)高唱革命歌曲呀,反對奈溫政府呀,就談緬甸共產黨與中共的關係呀。都是替他們緬甸共產黨宣傳的。」 1980年喬石代表中共中央會見了緬甸中央代表團。喬石在那次會見中表示,中共將逐漸削減對緬共的支持。1985年,中共對緬共的所有經濟援助都完全停止了。緬共也因內訌加劇,自相殘殺而走到了盡頭。了解這段歷史,也許有助於了解東南亞對所謂中共威脅論擔憂的真正原因。 (VOA毅然墨爾本報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