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园擂台王的崛起与殒落(图)
 查理.柯克是传奇的校园保守主义教父。(ChatGPT制图) |
【人民报消息】(记者岳小强报导)9月10日,美国「美国转折点」(Turning Point USA)创办人查理.柯克(Charlie Kirk)在犹他谷大学演讲时遭枪击身亡,年仅31岁。这位被誉为「校园擂台王」的保守派新星骤然殒落,震惊全美,无数青年支持者深感痛心。
柯克的校园擂台战
2012年,18岁的柯克没能进入心仪的西点军校,于是在伊利诺伊州的一个车库里,白手起家创办了「美国转折点」——一个专注于青年保守主义的组织。
他既没资金、也没人脉,更没有现成模式。但凭著敏锐的口才和对年轻人心理的把握,迅速打开局面,他从自由市场和有限政府的核心价值切入,点燃年轻人的认同感。
当时,正值奥巴马政府时期,许多大学校园弥漫著进步派的声音,而柯克选择迎难而上。他设立了一个标志性的桌子,叫「证明我错了」,他邀请学生当面辩论。他把校园里的公共话题搬上桌面,视频上传网络后迅速走红。这等于是摆下擂台,以一人之力同全美国的校园左派进行擂台赛。
在美国的大学校园里,你常能看到这样的画面:一个人站在讲台中央,面对一群提出尖锐问题、甚至带著敌意的学生。他不急不躁,不用高声吼叫,而是一步一步,用逻辑拆解对方的论点。这个人,就是查理.柯克。
几年时间,柯克就把这个组织从一个小车库,扩展成覆盖高中和大学的全国性网络。它的影响力遍及全美3,500多所高中和大学校园,拥有超过25万名学生会员。每年大型集会更像是一场演唱会:舞台灯光、巨型屏幕、甚至烟火效果,把年轻人彻底带动起来。
川普总统也多次登上「美国转折点」的舞台,对柯克表达感谢,说「没有人比查理更懂美国年轻人的心」。
激励一代年轻人
许多政坛新星都承认,柯克是他们的引路人。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Karoline Leavitt)说,柯克是最早相信她的人之一,鼓励她投身公共事业;佛州联邦众议员安娜.保利娜.卢娜(Anna Paulina Luna)则提到,当年她准备上医学院时,柯克招募她担任全国西班牙裔拓展主任,这让她最终走进国会殿堂;副总统万斯也强调,政府很多成就,都和柯克的组织动员分不开。
柯克推动的不只是政治理念,还包括信仰与生活方式。《校园改革》通讯员艾米丽.斯特奇(Emily Sturge)说,柯克推动的是「爱国主义、信仰和家庭价值观的复兴」。他帮助年轻人建立友谊、婚姻、家庭,让这些传统价值观落在实处。
在柯克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女性开始重新考虑「传统妻子」的身分,并接受这种传统价值观。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年春天在德州举办的「青年女性领导力峰会」。当天有三千多名女性聚在一起,主题是反对「觉醒主义」、支持川普、拥抱传统价值观。大会由「美国转折点」主办,柯克和妻子艾莉卡几乎成了全场的灵魂人物。
柯克对年轻女性传递了一个清晰的信息:要敢于拥抱家庭和母职,把婚姻和孩子放在生命的优先位置。在问答环节,他强调,一个人最重要的目标就是找到好伴侣,建立稳固的家庭。而艾莉卡也在一旁,以轻松幽默的方式跟女孩们互动,回答她们关于生活和信仰的问题。这种夫妻搭档的场景,让在场的年轻女性感受到真实、稳定、温暖的力量。
对激进暴力和仇恨的反思
查理.柯克遇害之后,美国社会陷入震惊和哀痛。但这场痛,不只是来自一颗子弹。它折射出一个更深层的问题:极左派和马克思主义者的仇恨言论和双重标准,正在把美国社会撕裂。
白宫办公厅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Stephen Miller)在电视直播中说:「这已经不再是边缘现象了。联邦工作人员、官僚、教育工作者、教授、护士……人们在庆祝和欢呼查理·柯克的暗杀!这个国家正在兴起一个国内恐怖主义运动。」
更令人担忧的,是媒体的角色。理性辩论本应是美国政治的美德,更是避免暴力的唯一方式。然而现实却是,极左派改变了话语规则。他们把不同意见定性为「仇恨言论」,甚至说,发表这些言论的人就是「在杀人」。当这种观念被反复灌输,总会有人真的相信,开枪就是在「伸张正义」。
所以,柯克遇害后,社交媒体上不仅有冷血的嘲讽,甚至有人制作恶搞视频、拿来庆祝,把现实悲剧当成游戏。这种去人性化的氛围,正是政治暴力的温床。
9月11日,犹他州州长斯宾塞.考克斯(Spencer Cox)在记者会上警告:查理.柯克遇害后,中共与俄罗斯的网络机器人趁机散布虚假信息,大量谣言正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目的就是煽动暴力、加深分裂。这提醒人们,柯克之死不仅是国内事件,更成了外部势力操弄美国的入口。
与此同时,中共的喉舌与学者也迅速登场。在中国,复旦大学的沈逸在《观察者网》发文,把柯克的死称为「人血馒头」。他承认柯克是MAGA青年运动的核心人物,却强调这场悲剧会被两派利用,不是「殉道者」就是「控枪工具」。在他眼中,美国社会的痛苦,不过是一场可以消费的政治资源。
中共喉舌的前主编胡锡进甚至借机大肆渲染美国「政治暴力传统」,冷嘲热讽,说子弹在美国政治中「永远在路上飞」。这种幸灾乐祸的语调,显然是把柯克的牺牲当成攻击美国制度的工具。
一些中文自媒体干脆拿悲剧当笑话。比如《有理儿有面》就以「拥枪者被枪杀」为题,嘲讽柯克支持拥枪却死于枪击,称之为「莫比乌斯环式的荒诞」。这种冷血的戏谑,就是在拿生命做段子,把美国的痛苦当笑料。
这样的人在美国,也不乏其人。如前中国广州刑警、在X平台所谓的大V邓海燕(网名:二大爷),因发文暗讽柯克「死得其所」,遭到网友举报。还有留美的方是民(笔名:方舟子)也遭到网友举报,他经常抨击川普的政策。99年中共镇压法轮功的时候,方舟子在美国留学,却跟随中共猛烈攻击法轮功,煽动仇恨。
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章家敦13日公开发声说,「我们必须调查、起诉、监禁或驱逐(他们),中共政权正试图摧毁美国」。
白宫办公厅副幕僚长斯蒂芬·米勒在福克斯新闻直播中说:「我们将尽一切努力,摧毁那些煽动骚乱、进行人肉搜索、试图煽动恐怖主义的组织和实体。」
此前,美国常务副国务卿兰道(Christopher Landau)在X平台表示,柯克遇刺事件可能促使川普政府加大力度,驱逐那些美化暴力和仇恨的外国人。这可能是这次不幸事件中唯一的幸运,在黑暗中给美国敲响了警钟。如果川普政府能够痛定思痛,抓住问题的本质,清除内外的马克思主义激进势力,美国必将浴火重生。
柯克的一生,把成千上万的年轻人凝聚在保守主义旗下。他用言辞和逻辑替代了暴力,用信念和勇气带动了一代人。从崛起到殒落,柯克的一生浓缩了美国校园保守运动的传奇,也留下了未竟的使命。他留下的遗产,将继续鼓舞无数年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