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拜相。(網絡圖片)
【人民報消息】引言: 齊國宰相管仲是春秋戰國時期時代一位極具傳奇色彩的風雲人物,是周禮的繼承和發展者,堪稱「華夏第一相」。 最引後世關註的是管仲的治國理政的經濟金融思想,他早於亞當斯密2500年即洞察了市場經濟的資源分配功能,強調價格調節機制; 他推行「相地衰徵」的財稅改革、農商齊展的產業策略、「官山海」的鹽鐵經營、貧富有度的分配制度,利用貨幣和貿易戰略,輔佐齊桓公,成為一代名相。 (接上文)敬天重德經世濟民的「華夏第一相」(中)(圖) 孔子評價管仲說:「桓公兒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也。 如其仁! 如其仁!」諸葛亮也曾自比管仲、樂毅。 可見管仲影嚮力的深遠。 其稱霸並非靠窮兵黷武,發動世界大戰,而是靠主張和平競爭,不戰而屈人之兵,平息戰亂,從而達到稱霸目標。 管仲提出君主稱霸應「以人為本」。 他說,「無德而欲王者危」,「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 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齊桓公在管仲的倡導下,不搞建制部隊,沒有正規軍,採用民兵制,目的就是不想在春秋各諸侯間引起軍備競賽,從而耗費國家財富,增添百姓稅賦。 而管仲稱霸的方式別具一格,他充分地發揮了自己先進經濟思想的優勢與財經攻略,以商代戰、以商止戰,其中最為後人稱道的是他的貨幣政策。 國家鑄幣,縱橫輕重之術 美國於1913年成立美聯儲,基本功能之一是穩定幣值和經濟執行。 而早在2700年前的管仲,就提出國家鑄錢立幣,並調節用度,利用市場經濟的價格槓桿機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 《管子·國蓄》中說:「五穀食米,民之司命也; 黃金刀幣,民之通施也。 故善者執其通施以禦其司命,故民力可得而盡也。」 意思說糧食是人民生命的主宰; 黃金和刀幣是百姓交易的硬通貨。 所以,善於治國的君主,要掌握貨幣權,這樣百姓民力就會為國家所用。 管仲尤為強調金融輕重之術。 他說,「凡將為國,不通於輕重,不可為籠以守民;不能調通民利,不可以語制為大治。」是說治國,不懂得輕重之術,社會發展經濟執行就無法合理控制;國家不能夠調劑民利財富,就稱不上大治。 管仲說,善治國者總是在民間物資不足時,把庫存的東西供應出去;而在民間物資有餘時,把市場的商品收購起來。 民間物資有餘就肯於低價賣出,故君主應該以低價收購;民間物資不足就肯於高價買進,故君主應該以高價售出。 用低價收購,用高價於收購價拋售,國家既能盈利,又能平抑物價。 管仲的這種「平準」經濟思想對後世影嚮非常大,賈誼、晃錯的「貴粟」思想和桑弘羊推行穩定物價的「平準」政策、耿壽昌推行的穩定市場糧食價格的常平倉制, 都受到管子價格槓桿思想的影嚮。 管仲為了給齊桓公講解輕重之術的重要性和历史淵源,舉了堯舜的例子。 他說,「堯舜當政,之所以能把天下治好,是因為在北方取用禺氏的玉石,從南方取用江漢的珍珠,他們還在驅捕野獸時,使大夫參與其事。」 桓公問:「這是甚麼意思? 」管仲回答:「他們命令:『各國諸侯之子到本朝為臣的,都要穿兩張虎皮做成的皮裘。 國內上大夫要穿豹皮袖的皮裘,中大夫要穿豹皮衣襟的皮裘。 』這樣,大夫們就都賣出他們的糧食、財物去購買虎豹皮張,因此,山林百姓就會賣力去捕殺猛獸。 這就是說,國君只消冠冕堂皇地坐在堂上,猛獸就將被獵獲於野外; 大夫們散其財物,百姓都可在流通中得利。 這就是堯舜曾經用過的輕重之術。 」 《禮記·王制》中說,「命市納賈,以觀民之所好惡,志淫邪降」,就是說通過市場可以看到民眾喜好、民風的正與不正,就知道國家的治亂了。 《尚書·酒浩》也有類似的表述,國家要使百姓安居樂業、盡力勞作,勤勉侍奉父母,做完農事之後,要辛苦驅牛趕車,赴集售賣,以孝順贍養父母。 管仲在《管子·乘馬》中也表述了同樣的思想,「不慮則不生,不務則不成,不傲則不失,故曰:市者可以知治亂,可以知多寡,而不能為多寡,為之有道。 」意思是,通過市場,可以通曉社會的治亂興衰,財富與物資的多寡,而財富物資的多與少是有規律的,不能強為。 可見,管仲將輕重之術視為治國理政之典制,表達了他對周禮德化天下之大道的遵從。 「石壁謀」與「菁茅謀」  利用價格機制賑災,是管仲的一大發明。 齊桓公有一次問管仲:「齊國西部發生水災而人民饑荒,齊國東部五穀豐足而糧價低廉。 想用東部的糧價低廉來補助西部的糧價昂貴,有辦法嗎?」 管仲說:「現在西部的糧價每釜百錢,每樞就是二十錢。 東部的糧食每釜十錢,每樞只是二錢。 請下令向每一口人徵稅三十錢,並要用糧食來繳納。 這樣,齊國西部每人出糧三鬥就可以完成,齊國東部則要拿出三釜。 那麼,一釜僅賣十錢的齊東糧食就全都進入國家糧倉了。 西部的百姓也就可以饑者得食,寒者得衣,無本者國家貸予陳糧,無種者國家貸予新糧了。 這樣,東西兩地得以相互補助,遠近各方也就得到調節了。 」 《管子》一書中還記載著管仲幫著齊國增加財政收入的著名謀略。 齊桓公有一天對管仲說:「我想西行朝拜天子而缺少貢費,怎麼辦?」管仲說:「請下令在陰裡築城,要求有三層城牆,九道城門。 利用此項工程使玉匠彫制石壁,一尺的定價為一萬錢,八寸的定為八千,七寸的定為七千,石珪值四千,石瑗值五百。」 石壁如數完成後,管仲就西行朝見天子說:「敝國之君想率領諸侯來朝拜先王宗廟,觀禮於周室,請發布命令,要求天下諸侯凡來朝拜先王宗廟並觀禮於周室的,都必須帶上彤弓和石壁。 不帶彤弓石壁者不準入朝。」周天子答應說:「可以這樣做。」便向天下各地發出了號令。 於是天下諸侯都運載著黃金、珠玉、糧食、彩絹和布帛到齊國來購買石壁。 齊國的石壁由此暢銷天下,而天下財富則盡歸於齊國。 之後,齊國八年沒有徵收賦稅。 這就是著名的「石壁謀」。 雖然管仲利用的是天子詔令天下的市場壟斷權,但管仲利用天子權力進行市場營銷的頂層策略,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以商止戰的經典成功案例  管仲運用貿易金融策略戰略不僅能富民強國、內安百姓,還能外伐諸侯、以弱勝強、以商代戰。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攻占魯梁兩國,怎樣才好?」管仲說:「魯、梁兩國的百姓,從來以織綕為業。 您就帶頭穿綿綕的衣服,令左右近臣也穿,百姓也就會跟著穿。 您還要下令齊國不準織綕,必須仰給於魯、梁二國。 這樣,魯梁二國就將放棄農業而去織綕了。 」 桓公說:「可以。」就在泰山之南做起絹服。 十天做好就穿上了。 管仲還對魯、梁二國的商人們說:「你們給我販來綾千匹,我給你們金子三百斤; 販來萬匹,給三千斤。」魯、梁二國國君聽到這個消息,要求百姓織綈。 13個月以後,管仲派人到魯、梁探聽。 兩國人口都集中在城市裡織綕。 管仲對齊桓公說:「是時候了。 您改穿帛料衣服,帶領百姓不再穿綕。 封閉與魯、梁關卡,與其脫鉤。」10個月後,魯梁百姓陷於饑餓,兩國國君命令百姓停止織綕而務農,但遠水解不了近渴,魯、梁的百姓買糧每石要花上千錢,是齊國糧價百倍。 兩年後,魯、梁的60%百姓用腳投票,潤到齊國。 三年後,魯、梁的國君也都歸順齊國了。  齊桓公問管仲:「萊、莒兩國燃料業(砍柴)與農業並舉,如對付他們? 」管仲說:「您可率新兵鑄幣,高價收購萊國柴薪。」萊國國君得知此事後,非常高興,讓百姓棄農打柴,夢想著豐足國庫戰勝齊國。 管仲則命令隰朋撤回士兵種地。 兩年後,齊桓公停止購柴並封關。 萊、莒的糧價高達每石三百七十錢,齊國才每石十錢,萊、莒兩國的百姓70%移民齊國。 28個月後,萊、莒兩國國君紛紛請降齊國。 齊桓公霸業初成之際,楚國時有滋擾,齊桓公欲發兵又恐力戰不勝。 管仲獻計說:「請重金購買楚國的鹿。」管仲首先讓桓公通過民間買賣貯藏了國內糧食60%。 其次派左司馬伯公率民夫到莊山鑄幣,然後派中大夫王邑帶上二千萬錢到楚國收購生鹿。 管仲還對楚國商人說:「您給我販來生鹿二十頭,就給您黃金百斤;加十倍,則給您黃金千斤。」於是楚國的男人為獵鹿而住在野外,婦女為獵鹿而住在路上。 結果是隰朋讓齊國百姓藏糧增加五倍,楚國則賣出生鹿存錢增加五倍。 管仲隨即派人封閉關卡,深溝高壘,不再與楚國通使。 結果楚國發生通脹,米價瘋漲,逃往齊國的楚國難民多達楚國人口的十分之四。 楚國元氣大傷,三年後向齊國屈服。 穿越春秋 千古垂名 管仲是古代賢相的突出代表,《韓非子·說疑》將历史上的「霸王之佐」列出了15位, 在管仲之前的僅5位:後稷、臯陶、伊尹、周公旦、太公望。 管仲輔助齊桓公, 使齊國成為春秋五霸之首。 春秋時代,百家爭鳴,管仲雖為法家代表,但其治國韜略中多能體現德為本、法為用,禮樂為典,財商為制的思想。 管仲一生的思想與理論多記述於《管子》一書中,《管子》共86篇,雖為後人根據管仲言行所編撰,但學界公認至少70篇左右為管仲真實思想。 在《管子》一書中,管仲治國理論與實踐中,其經濟改革創新與財富謀略尤為後人所稱道,其中諸多經濟思想历經了历史與時間的考驗,值得後人我們去學習。 「管仲者, 集立德、立功、立言於一身也;其立說之術仰之彌高、鑽之彌堅也。 」管仲的財經觀,將傳統的德、義、禮等倫理理念融入財經管理實踐,其系統的經濟金融發展糢式, 開啓了中國古代德法並舉,尊禮重樂的治國先河, 映射了國家經濟生活中傳統倫理道德與人文關懷的先導性與不可或缺,管仲經濟思想的浩瀚與深邃, 恰恰折射出的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開放性、包容性與敬天重德、愛民親民的宏大主旨。(完)△ (人民報首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