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中國衝擊」將再次席捲世界 更多高端商品湧入全球市場
 
2024年3月5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20世紀90年代末和21世紀之初,美國和全球經濟經歷了一場「中國衝擊」,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大量湧入降低了通貨膨脹,但代價是當地製造業崗位流失。而隨著中共政府聲稱加大力度推動出口以重振經濟增長,全球可能再次迎來新一波衝擊,這次的商品將是與先前完全不同的汽車、機械和消費電子產品,它們將因國內無法消化而在政府低利率支持下衝向全球。 《華爾街日報》引述經濟學家的分析稱,與第一次衝擊相比,這次的衝擊降低通脹的能力更強。中國經濟目前正在放緩,而在上一次衝擊中,中國經濟是快速增長的。因此,這次中國製造的廉價商品所帶來的通脹下行效應將無法被中國對鐵礦石、煤炭和其他大宗商品的需求所抵消。 專家指出,中國經濟的規模也比那時大得多,佔世界製造業的比重也更高。世界銀行的資料顯示,2022年中國的製造業產值佔全球的31%,商品出口佔全球的14%。而20年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的份額還不到10%,出口份額不到5%。 報導表示,本世紀初生產過剩主要來自中國,造成其它地方的工廠紛紛停產。結果是全世界充斥著中國商品,但當地人缺乏對商品的購買力,這是導致物價下跌的典型因素。現在,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的加劇,美國和其他國家正在大力投資和保護本國產業。 龍洲經訊(GaveKal Dragonomics)的中國策略師Thomas Gatley說:「中國對全球價格的影響正向抑制通脹的方向傾斜,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明顯。」不過,美國、歐洲和日本不希望21世紀初許多國內工廠倒閉的情況重演,因此,它們向戰略產業提供了數以十億美元計的支援,並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或威脅徵收關稅。 麻省理工學院(MIT)經濟學教授David Autor在2016年一篇討論中國衝擊的論文中說,「這不會是同一種中國衝擊,現在的衝擊更令人擔憂,因為中國正在汽車、電腦晶片和複雜機械領域與發達經濟體競爭,這些產業價值更高,對技術領先具有更加核心的意義。 第一次中國衝擊出現在20世紀90年代,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之後,對美國消費者帶來相當大的好處,尤其是中低收入者受益最大。不過也有負面效應,進入21世紀的12年間,大量的中國商品讓美國失去200多萬個工作崗位,傢俱、玩具和服裝製造商倒閉,工人難以找到新的工作。 中國經濟去年增長5.2%,預計中國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諮詢公司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認為,到2030年,中國經濟的年度增長率將放緩至2%左右。中共政府試圖向半導體、航空航太、汽車和可再生能源工業投入資金,將產品銷往國外來扭轉經濟局面。 然而,與本世紀初不同的是,西方世界現在將中國視為主要的經濟對手和地緣政治對手。歐盟正在考慮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是否受到了不公平的補貼,是否應該對其徵收關稅或實施其他進口限制。這種保護主義可能會將中國通縮的部分影響轉移到世界其他地區,包括在一些較貧窮國家探索新市場。△ (中時新聞網)
 
 
分享:
 
人氣:32,237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