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越来越淡 华人找寻失落的传统文化(1)
 
2024年2月21日发表
 
2月17日,纽约上州希望山华人协会举办新年联欢会。图为青年男子组舞狮表演。(戴兵/大纪元)
【人民报消息】在中国大陆,人们普遍感觉年味越来越淡,而在一些海外华人群体中,保留著一些美好的中国传统,过年时分外热闹、喜庆,人们在寻找失落的传统文化。 据大纪元报导,贴对联,贴窗花,包饺子,放鞭炮,收红包……10岁的华裔女孩茜茜(化名)在收到老师、长辈们给的压岁钱后特别开心:「过年太有意思了!」她还穿著中国传统服饰参加了纽约法拉盛的新年大游行,在纽约上州希望山新年联欢会上表演了中国舞节目,并在活动之余品尝美食、做游戏、DIY画灯笼。 近年来,中国新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成为法定节日,在纽约州公立学校也成为法定假日。 初四(2月13日),茜茜的老乡姚阿姨喊茜茜一家过去吃饺子,两家像走亲戚一样,双方家长互给孩子红包,茜茜数了数有60美元,是双数(寓意好事成双)。「(红包)不用给多了,主要是传承这个文化。」姚女士说。 年轻的Lily女士几年前嫁到台湾,感受著两岸不同的过年习俗。大年三十(2月9日),Lily的先生准备了一大桌年夜饭,菜品精致、丰盛,一家人围炉吃火锅。初一(2月10日),台湾人要拜祖先,上香拜庙。 但是Lily还是感觉没有大陆过年那么热闹,「老家吃年夜饭分不同时段,所以除夕那天你会从早到晚听到爆竹声。台湾是三十12点了才开始放鞭炮。」 「在台湾,子女工作之后,会给爸妈包红包。不同还有很多,我们初一、初三、初五早上吃饺子,除夕早上吃包子的,可能每个地方风俗不一样。大年初一不能出门,要守财,初二才开始走很近的亲戚,初三开始串门。去拜年的话都是长辈给下边压岁钱,然后要磕头,但是现在很多地方也没有磕头了。」 Lily表示,自己的父亲尊崇传统,让她对过年有了深刻的记忆。从腊月二十三就进入过年流程,一直到元宵节。 如「七炒八不炒」,腊月二十七炒各种炒货,炒瓜子、炒花生,「八不炒」是腊月二十八要炸果子;除夕要给过世亲人上坟、点灯;大年初一、初三、初五早上吃饺子,除夕早上吃包子;元宵节舞花船、舞狮子、点花灯。 过年也有关于神仙的传说。Lily说,「我们那边规矩很多,初一、初二、初三不能往外泼水,因为净化水的神仙回天庭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回天庭,正月初三迎灶爷等等。」 旅居美国的华人某药品公司销售兼客服代表Lillian(莉莲)女士告诉大纪元记者,小时候对新年的理解就是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小朋友最开心了。等长大了,尤其到海外之后,远离家人跟亲朋,但是种种原因自己不能回中国,那朋友之间的友情可能更重了。 莉莲认为,在海外的华人当中,还是保留了一些很好的中国传统。比如说台湾人,过新年的时候,他们会祭祖先,进寺院拜神明。但这些文化已经被共产党破坏掉了。 「越到海外的华人,我发现人们越来越回归信仰,越来越珍惜传统文化。尤其在经历疫情之后,人们好像突然间发现这个世界物质不是第一的,健康更重要。怎么获得健康?不仅仅是物质能得到,我们的内心要保持那种传统和善良。这是很多人都在反思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海外的华人。 「人们曾经把希望寄托在疫苗上……但是很多事解决不了这个世界的根本问题,根本上我们还得回归传统,找回对神佛的信仰,才能保持内心的那种善良。」 莉莲的家人都不在美国,但是今年过年她却忙著「攀亲」、走亲戚。她把自己来美不久的老乡当成自己的亲兄弟,把他的太太就当成自己的兄弟媳妇一样待,把他的孩子当成自己的侄儿,小孩过年要给压岁钱。 「今年过年我就觉得是真正的新年!因为海外不同,中国大陆有放假,台湾、亚洲地区都有新年的假,我们在身处西方社会没有这个假日。但是今年恰恰赶上了一个周末,那就有机会让我跟更多的朋友团聚,我包了三天饺子。」莉莲表示很享受这个过程,跟朋友一起聊天,增进彼此之间的情感,对孩子来讲也是一个很好的氛围。 对于希望山华人协会举办的庆新年活动,莉莲认为这很重要,尤其对在海外长大的这些孩子,他们在西方的文化当中,会渐渐地失去自己的根。这些活动会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他们的成长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成长的背景,也注定了你的饮食、各方面的文化,你最终无论生活多好,还是怀念小时候的味道,是吧?尤其在美国的环境。因为这是个世界的大家庭,各种文化,各种食物,不同族裔的都可以找到。 「希望中国也能是这样吧,因为那才是中国曾经的根本,在没有共产党之前,中国人就是保持著纯朴和善良。但是当我们失去了对神佛、对传统文化的信仰的时候,我们就变成了没有文化的民族,所以大家内心都空虚了,也寻找不到自己要的温暖,就是你再有钱,物质再丰富,但是内心是孤独的。我们自己需要温暖,其实我们也得要给别人温暖。」 (未完待续)△
 
 
分享:
 
人气:41,094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给予打赏。让我们一起打拼未来!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