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不要批評習伯伯?專家:未來幾年台塑會很辛苦(圖)
 
2024年1月3日發表
 
【人民報消息】 (人民報記者金欣綜合報導)中國人在三年的新冠病毒疫情中受盡苦難,付出無數生命的代價才總結出一個真相:相信共產黨,走入火葬場。因為中共的防火牆和網絡監控,很多中國人還聽不到真相。令人不解的是,不少生活在中共防火牆之外的人,盲目的接受中共的洗腦和欺騙,他們的結果會怎樣?真教人替他們捏一把汗。 台塑集團是著名大型企業,富可敵國。據台塑集團公司的網站介紹,台塑企業經過五十餘年的努力發展,目前共計擁有台塑、南亞、台化、台塑石化等百餘家關係企業,分別在台灣、美國、中國大陸、越南、菲律賓及印尼都設有工廠。
據《天下》雜誌報導,2020年,台灣50大集團營收總額已經超過了台灣GDP總額。(網頁截圖)
在2000年,《天下》雜誌首度調查台灣最強50大企業集團,台塑排名第一。十年後的2020年,台塑排名第二。但是,2023年,台塑的排名出現令人驚訝的滑落。 台灣財訊傳媒董事、著名的財經專家長謝金河近日在其個人臉書發表《未來幾年台塑集團會很辛苦》,文中表示,台塑集團是中國石化產能全開、價格殺戮的最大受害者。台塑集團第二代接班人面對大時代的變化不夠敏感,甚至曾有人當面要求他「不要批評我們習伯伯」。他指出:如果台塑只在「紅海」中掙扎,對於長期投資的股東會是一個很大的警訊。 謝金河寫道:「2023年走入歷史,台灣企業的市值排行又出現很大的變化,除了聯發科超車鴻海,廣達跑到第五之外,台塑四寶只剩下台塑石化排名第8。去年底前,台塑集團有3家列在前10大,今年台塑14,南亞15,台化24,名次大幅滑落。」 謝金河指出,去年台股以接近歷史高點的將近18000點封關,科技創新成為鼓動資本市場最大的動能,但是陷在中國產能過剩,殺戮的產業,股價頻創新低,除了南亞以外,台塑,台化,台塑石化股價都在今年最低檔。這次ECFA針對12項石化產品加課關稅,對台塑集團來說是首當其衝。 謝金河說,中國經濟往下行,很多標準規格,大量生產的產業都殺成紅海,這包括石化,鋼鐵,水泥,紡織,再到面板,太陽能電池模組,LED,以及現在當紅的電動汽車,電池。像最大的太陽能電池模組廠隆基綠能,獨霸電動車電池的寧德時代,贛州鋰業,天齊鋰業,股價都跌得很慘。 「台灣最早看到殺戮的是台泥的張安平,他努力帶領台泥轉型,希望到2025年台泥的水泥比重降至50%以下。台塑集團是中國石化產能全開,價格殺戮的最大受害者。這些年,台塑也很努力轉型,但大牛翻身不易,迄今成果有限,更可怕的是,王永慶及王永在的第二代接班人面對大時代的變化不夠敏感。」 謝金河回憶:「記得三年前,有一次三娘的女兒為一個好朋友祝賀生日,在台塑大樓吃牛排,這位小姐當著我的面說:社長!不要批評我們習伯伯。乍聽之下,我一時意會不過來,後來她說我們習伯伯很偉大,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推手!習伯伯對我們王家很好⋯⋯我終於意會過來。」 謝金河直言:「我和她抬槓一個晚上,我告訴她,將來中國石化產能全開,價格殺戮,一定會讓台塑石化王國面臨嚴峻挑戰!我也告訴她,王永慶與王永在先生一生為台灣創造偉大的石化世界,令人無比尊敬,但他們的第二代愛台灣顯然不夠多,尤其王雪紅把對岸當祖國,用力批判台灣,到今天為止,宏達電年年都虧損,對股東的承諾,年年都黃牛。」 謝金河警告:「面對中國產能全開的價格殺戮,如果台塑只在紅海中掙扎,對於長期投資的股東會是一個很大的警訊,過去投資台塑四寶的股票幾乎都不用傷腦筋,未來如果獲利衰退長期化,台塑不但年終獎金會縮水,股利分派也會減弱,長期投資績優股的角色也會改變!」 在中共總加速師的「指引」之下,中國經濟極度疲軟,臨界崩潰,外資大量外移、拖欠薪資、青年失業率飆升……中國知名分析師李迅雷日前發表文章《上山容易下山難?從需求面看經濟》,文中直指中國月收入在人民幣2000元以下的人口高達9.64億,證實已故前總理李克強所言的中國有6億人口月入不足千元人民幣。 過去中共吹噓的「14億人口大市場」的優勢已不復存在。如果有企業不肯放棄投靠中國大市場撈金的夢想,其實是把金錢投入中共貪腐集團的無底口袋,如同飛蛾撲火,結局將令人擔憂。△
 
分享:
 
人氣:52,84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北京空城計!網友嘆:北京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蕭條過;A股大跌!
北京空城計!網友嘆:北京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蕭條過;A股大跌!
樓市挺不住了 蘇州突然全面放開限購!中國年關將至  各地一片蕭條
樓市挺不住了 蘇州突然全面放開限購!中國年關將至 各地一片蕭條
亂世來臨?!中國經濟崩潰、收入縮減、房產貶值、中產陷入窘境;
亂世來臨?!中國經濟崩潰、收入縮減、房產貶值、中產陷入窘境;
2024年開年苦日子來了!上海空城了 商舖倒閉 大街上空蕩蕩
2024年開年苦日子來了!上海空城了 商舖倒閉 大街上空蕩蕩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