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找不到工作,習近平說要學會「吃苦」
袁莉
【人民報消息】格洛麗亞·李急於找工作。去年6月畢業並獲得平面設計碩士學位的她從秋天開始找工作,她希望在中國中部的一個大城市找一份月薪7000元人民幣左右的初級職位。她只拿到了幾個實習機會,每月僅1400到2000元,沒有任何福利。
今年5月,她在兩天內給200多名招聘者發了消息,並向32家公司投遞了簡歷——卻只獲得兩個面試機會。她說她會接受任何工作,包括以前不願考慮的銷售工作。
「往前10年或者20年,社會上都是欣欣向榮的那種感覺,到處都有機會,」她在接受電話採訪時說。「現在你即使想要去爭取一些機會,但是你深知都已經看不到可以朝哪個方向走。」
隨着中國跌跌撞撞地走出疫情,該國的年輕人正面臨創紀錄的高失業率。無論是在職業上還是精神上,他們都處於掙扎中。然而,共產黨和國家最高領導人習近平告訴他們,不要再覺得自己不能從事體力勞動或不能到農村去。習近平指示他們,應該學會「吃苦」。
年輕人對此並不買賬。他們認爲,自己通過刻苦學習拿到了本科或研究生學位,卻發現就業市場萎縮、薪資水平下降和工作時間延長。現在政府還叫他們吃苦。爲什麼?
「我覺得叫我們吃苦就像騙你一樣,就是希望你無條件地去奉獻,然後去做一些他們都不願意做的苦差事,」格洛麗亞·李說。
父母和老師愛教育格洛麗亞·李這樣的人吃苦是美德。現在還要聽國家領導人這樣說。
「無數人生成功的事實表明,青年時代,選擇吃苦也就選擇了收獲,」官方報紙《人民日報》五一青年節頭版文章引用習近平的話說。
這篇關於習近平對年輕一代期望的文章,五次提到「吃苦」。他還以自己在「文革」期間下鄉的經歷,反覆呼籲年輕人「自找苦吃」。
「放着好好的安穩日子不過,偏要讓年輕人自找苦吃,」獨立政治評論員蔡慎坤在Twitter上寫道,習近平的提議是「對年輕人的蔑視」。
「這是一種什麼居心?」他問。「要把中國年輕人帶向何處?」
今年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有1160萬,創下歷史紀錄,每五個年輕人當中就有一人失業。這一代人在日益繁榮的環境中成長起來,而中國領導人希望說服他們接受一個不同的現實。
青年失業率是中共非常重視的一個統計數據,因爲它認爲賦閒的年輕人可能會威脅到它的統治。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將包括習近平在內的逾1600萬城市青年送去下鄉。文化大革命後這些失業的年輕人返城,在一定程度上迫使該黨接受個體經營或國家計劃經濟之外的工作。
今天,黨的宣傳機器正在炮製年輕人靠送餐、回收垃圾、擺小吃攤、打魚種田過上體面生活的故事。這是官方的「煤氣燈操縱」(一種心理操控手段,使受害者產生認知失調,質疑自己的感知力或判斷力——譯註),試圖轉移政府政策破壞經濟的責任,這些政策包括打擊民營部門、施加不必要的嚴厲的防疫措施,以及孤立中國的貿易伙伴。
許多人在精神上也存在掙扎。上海的張女士去年畢業並獲得城市規劃碩士學位,她投了130份簡歷,但沒有獲得任何工作機會,只拿到少數面試機會。她租住在一套三居室的九平米臥室裏,以兼職家教爲生,不到5000元的收入僅勉強餬口。
「前段時間情緒很糟的時候,我想如果我是一個機器人,」她說,「沒有感情的機器人,我不會感到無助,我不會感到無力,我不會感到沮喪、失望的話,我就會一直投一直投。」
但她意識到不應該對自己太苛刻。問題超出了她的解決範圍。她不相信吃苦那一套。
「叫我們吃苦就是要去掩蓋當下國內的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就業崗位減少的情況,」她說。和我爲本專欄採訪的大多數人一樣,出於安全考慮,她希望只透露自己的姓氏。還有一些人希望只用自己的英文名。
黨傳遞的信息對一些人是有效的。郭是上海的一名數據分析師,自去年夏天以來一直沒有工作,他說他不想把自己的失業歸咎於疫情或共產黨。他責怪自己缺乏運氣和能力。
他取消了網絡遊戲和音樂的訂閱。爲了維持生計,他從去年12月開始送外賣,每天工作11到12個小時。最後,他一個月下來剛掙了5000元多一點。他辭職了,因爲那工作太累了。
換句話說,他吃不了苦。
習近平關於下鄉的指示不僅與年輕人脫節,也和中國的現實脫節。12月,他告訴官員們「要有序引導大學畢業生到鄉」。幾周前的青年節,他回覆了一羣在農村地區工作的農業學生的信,讚揚他們「自找苦吃」。這封信發表在《人民日報》的頭版上,引發了關於習近平是否會發起一場毛澤東式的運動,將城市青年送往農村的討論。
這樣的政策將摧毀許多年輕人及其父母所珍視的中國夢,即社會地位的提升。
王是中國西南部昆明的一名前廣告高管,自2021年12月疫情對他所在的行業造成嚴重打擊以來,他一直處於失業狀態。他跟身爲農民的父母談起想回老家辦養豬場。他說父母強烈反對這個想法。
「他們說他們花了那麼多的錢給我學習,就是爲了讓我不做農民,」他說。
在等級森嚴的中國社會,體力勞動受到輕視。由於城鄉之間巨大的貧富差距,農業的地位甚至更低。
「去找女朋友,人家一聽說你是送外賣的肯定就不考慮了,」他說。如果當農民的話,他在婚姻市場上的處境會更糟。
對一些年輕人來說,很明顯,習近平解決失業問題的建議是一種倒退。
那些選擇「躺平」的中國年輕人
習近平「他每天都國家要偉大復興」,畢業於英國一所頂尖大學、有互動設計碩士學位、目前尚未找到工作的史蒂芬說。「但復興不是每個人去做體力活,」他說,由於機器人和其他技術的快速發展,這些體力工作很容易被取代。
他所在學校的13名中國畢業生中,有五人選擇留在西方,在硅谷或華爾街的公司找到了工作。回國的八人中只有三人獲得了工作機會。史蒂文今年搬回中國,以便離母親更近一些。
經過幾個月徒勞無果的求職,他和我爲這個專欄採訪的幾乎所有年輕工作者一樣,認爲自己在中國沒有前途。
「我覺得現在對我最好的出路,」他說,「就是說服父母讓我潤掉。」△
袁莉爲《紐約時報》撰寫「新新世界」專欄,專注中國及亞洲科技、商業和政治交叉議題。歡迎在Twitter上關注她: @liyuan6。
翻譯:紐約時報中文網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23/5/31/7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