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凱歌新片販賣愛國主義失靈 網民高呼「讓領導的兒女首先犧牲」(圖)
 
2023年10月3日發表
 
陳凱歌新片《志願軍:雄兵出擊》9月28日起在中國院線上映。
【人民報消息】 陳凱歌主旋律大片《志願軍:雄兵出擊》近日上線,未料其販賣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失靈以至票房慘淡。片中毛岸英戰場喪命更引中國網民喊出「讓領導兒女先犧牲」。在江湖沉寂一段時間的「蛋炒飯」也再度變成熱詞。時評人批陳凱歌為個人利益而淪為官方扭曲歷史的工具。 據自由亞洲電臺報導,近年,《長津湖》和《水門橋》兩部主旋律電影近百億票房,讓聯合導演之一的陳凱歌看到該題材的紅利,他再獨自執導了中國援助「朝鮮戰爭」三部曲。 其中《志願軍:雄兵出擊》是這系列中的首部。已於上週四(9月28日)在中國和香港、澳門上映。 一如「愛國財富密碼」的老套手法,陳凱歌利用宏大敘事加煽情、及網羅眾多明星參演,在片中重塑了「朝鮮戰爭」的國際背景,以及中共出兵的決策過程,其中虛構了毛澤東在天安門上接見代表,與中國知名的女產科醫生林巧稚的對話,藉林巧稚之口將戰爭歸為「人民的選擇」。 在其中的戰爭部分,首戰的雲山勝利之後,迎來一個重大事件,既毛澤東長子毛岸英同志在空襲中死去。 該片和《長津湖》的敘事雷同,毛岸英化名中國援朝軍隊的「劉祕書」,片中毛岸英稱「爸爸28歲去上海幹了大事,我今年也28歲了」;1950年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開始,在美軍轟炸中國軍隊司令部的時候,入朝僅一個多月的毛岸英被炸死,生命定格28歲。 中國官方歷史中曾寫道,毛澤東聽聞長子去世消息時稱:打仗總是要死人的。中國人民志願軍已經獻出了那麼多指戰員的生命,他們的犧牲是光榮的。岸英是一個普通戰士,不要因為是我的兒子,就當成一件大事。 在陳凱歌的影片中,未展現毛澤東對毛岸英的私人感情。而快速轉換當天晚上,中國軍隊的德川戰役勝利。這一段落被媒體著力吹捧為創新,解讀為「所有士兵的犧牲,不因個人身份而有所不同」。 儘管毛岸英的故事只是影響很小的一部分,但還是引起網友的熱議。有網友認為,該片仿若「戰爭模擬器」,如果未來再開戰,「領導人的兒女應首先犧牲」;毛岸英因蛋炒飯丟命的故事再被熱傳。中國大陸豆瓣、微博上類似的評論很快被鋪天蓋地的通稿式宣傳所覆蓋、或被和諧。 「蛋炒飯」成為中國官方敏感詞 在中共官方敘事以外的史料中,關於毛岸英之死有多種說法,最廣為流傳的是原中共援朝司令部作戰處副處長、司令部辦公室副主任楊迪在1998年出版的回憶錄《在志願軍司令部的歲月裏——鮮為人知的真實情況》的史料,當天拂曉前毛岸英、高瑞欣和成普三人違反必須進入防空洞的防空紀律,在彭德懷辦公室中炒米飯。本書分別於2003和2008年出版的第2版和第3版增加了用雞蛋炒米飯的細節。 其後成普斥責該說法為「謊言」,但其口述後整理的文章中,稱毛岸英在烤蘋果皮,但「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的版本刪除了該細節。「蛋炒飯」 成為中國官方敏感詞。 生活在新西蘭的《北京之春》主編陳維健向本臺表示,陳凱歌淪為官方敘事工具,扭曲真正的史實。 陳維健說:陳凱歌現在歌頌共產黨,歪曲歷史。甚麼叫「抗美援朝」?完全是不義之師。當年斯大林要求毛澤東打到朝鮮去跟美國對抗。而且當年剛剛解放戰爭打下來,中國那些士兵、軍人都不願意再打仗了。中國志願軍不是志願,就是讓中國年輕的士兵去送死。 陳維健:毛澤東原本打算由毛岸英接班 陳維健也表示,毛澤東讓毛岸英參加這場戰爭,以讓其鍍金接班,成為「毛二世」。 陳維健說:毛澤東當時認為「我要讓兒子接班的話,也不能沒有戰功」。所以說他送毛岸英到朝鮮戰場鍍個金。毛岸英基本的軍事知識都沒有,為了吃個蛋炒飯明火來煮飯,最後被美軍的飛機炸死了,使中國沒有一下子變成朝鮮;沒這個炸彈,中國可能就是毛岸英接班,就是「毛二世」了。但是制度沒變化,最終還是走了這條路,蛋炒飯都變成敏感詞了。 陳維健也認為,經濟不景氣讓網民開始反思,他們的犧牲成就了誰的利益? 陳維健說:民族主義是它們最後的手段,但是這個民族主義這麼多年下來,現在也開始不管用了,能夠被忽悠的人越來越少。中國普通的老百姓的經濟利益受損以後也開始認識到了「他們是犧牲品」,這些網民開始覺醒了,他們在網上冷嘲熱諷「打仗,你們權貴的兒子去打吧」。民族主義已經是沒辦法轉動了。 陳凱歌促成民眾逆向反思 法國獨立電影導演、時評人王龍蒙也在接受本臺採訪時,認為陳凱歌的國師角色失敗,反而促成民眾逆向反思。 王龍蒙說:這是對標下沉市場民族主義者的高濃度的雞血影片,這很符合習近平的口味,也就是「美帝不過是紙老虎」、「痛打美國霸權」等。儘管陳凱歌極盡煽情,但片中沒有對生命的尊重,而是鼓勵韭菜犧牲。很高興看到這種「蒙汗藥」失靈,網友喊出「讓領導的兒女先犧牲」是給這個片子最好的評論。也讓那些叫囂攻打臺灣、挑釁南中國海的中共領導人、還有狂熱民族主義者逆向反思。 王龍蒙也嘲諷陳凱歌販賣愛國情懷觸礁。 王龍蒙說:很多關於二戰的戰爭片會打動人心,這是因為其中不是灌輸仇恨和意識形態,而是反思戰爭的殘酷、挖掘人性。過去主旋律成為中國電影票房保證,也是道德綁架票房的利器,但這次聽說陳凱歌新片票房不盡如人意,這說明販賣愛國主義的情懷失靈了。 「朝鮮戰爭」為北朝鮮和大韓民國之間的戰爭。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跨越三八線南下入侵韓國,「朝鮮戰爭」爆發,以美國為主的聯合國軍出兵支持韓國,而中國出動軍隊支持北朝鮮,至1953年7月27日雙方在板門店簽署《朝鮮停戰協定》,擱置戰爭。在中共敘事中,將中國出兵參與朝鮮戰爭稱為「抗美援朝」。 陳凱歌這部全長140分鐘、被中國媒體宣傳為「全景式展現戰爭的鴻篇巨製」的影片票房慘淡。據「網易」報道,儘管獲得官方加持及各影院高排片安排,但該首片首映票房僅為2700萬元,其中香港單日票房3.7萬港幣。至10月1日21時,上映4天總票房也只有2億元。只有司馬南等一眾「愛國大V」依然不遺餘力的為該片叫賣。△
 
 
分享:
 
人氣:50,329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給予打賞。讓我們一起打拼未來!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