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正體版
 
行百里者半九十(图)
 
宋宝蓝
 
2020年8月31日发表
 
事不在大小,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善始善终。

【人民报消息】黄庭坚为劝勉弟弟做事慎始慎终,特别写了《赠元发弟放言》短文送给他。全文曰:「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故曰时乎,时不再来。终终始始,是谓君子。」这篇短文不到50字,却引用了四个典故。 亏功一篑 未成丘山 「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大意是说堆积一座山丘,就因差最后一筐土石而不能成功。这句话从《尚书.旅獒》演绎而来,原文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三千多年前,周武王姬发伐纣后建立周朝,史称西周。武王大封宗亲和功臣,将弟弟姬奭封在召地(今陕西岐山西南),时人尊称姬奭为「召公」。有一年,西方的旅国向武王进献一只名犬「獒」。召公恭贺武王得此珍犬,并提醒武王勿要玩物丧志,因此特意写了一篇《旅獒》。 召公为武王举了一个例子。比如一个人要修筑九仞高的土山,每天辛苦挖土,挑了一筐又一筐。然而,就在最后一筐土的时候,他不想干了,结果这座九仞高的山,只因少了一筐土而修不成。以此提醒武王勤政爱民,注意从细节上培养善行,由小积大,从而成就大德。 周人举行隆重的祭祀时,需要搭建一座高台,高台的高度不一,有的可能是九仞。登上高台祭祀神明,以表敬畏和虔诚。修筑高台是件苦差事,可能累到不想干了,认为少一筐土也无所谓。这种欺心行为,别人不知道,只有自己知道,神明知道。只差了那么一点儿,然而对神明的敬畏之心,无愧天地的坦诚之心已经打了折扣。这是对「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的另一种解读。 凿井九阶 不次水泽 「凿井九阶,不次水泽」从《孟子.尽心上》中的一句话演绎而来。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一个人做事譬如挖井,一直凿了九轫(八尺为一轫)之深都还没有看到泉水。尽管之前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然而,这双眼睛对外界表象的执着,使他得出错误的结论,以为这里根本没有水,从而轻易地否定自己的苦心,没有达到最终的目的。 或许,他只差那么一点功夫,就会大功告成。当他放弃时,不仅水井没有凿成,之前所有的努力也付诸东流。 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者半九十」典出《战国策.秦策五》。战国时期有一无名之士向秦王进言,根据《战国策》记载,这位无名氏出言犀利,大胆敢言。他直言不讳地指出秦王的二个缺憾,说他做不到「胜而不骄、败而不忿」这二点,就难以有王者作为,所以他恳请秦王能够深思,戒掉这二个缺点。 为使秦王更好地理解,无名士引用《诗经.大雅.荡》名句:「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人们做任何事情都抱着美好的初衷,都有个好的开头,但很少有人能做到善始善终。比如,过去晋国大卿智伯(智襄子)灭掉了范氏、中行氏,又围攻晋阳,志意骄盛的他想着灭掉赵国。结果,智伯为韩、赵、魏三家所灭,成为三家笑柄。 吴王夫差攻打越国,把越王勾践围困在会稽山上,又在艾陵一战中战胜齐国,吴王可谓声威赫赫。后来,在黄池主持诸侯会盟时,吴王对宋国蛮横无礼,杀其大夫,囚其妇人。最后,吴王被勾践所擒,死在干隧。 魏惠王也曾盛极一时,伐楚伐齐均是大胜,又令韩、赵二国臣服,惠王邀请十二国诸侯齐聚孟津,朝拜天子。然而,惠王却落得被秦国所囚的下场。 智伯、夫差、惠王三人都曾建立赫赫功勋,名望盛极一时。只因不能慎始慎终,国亡身灭,招致惨败的局面。 秦王出兵攻破宜阳,占领三川,天下策士都震惊得不敢再言;秦军屡屡进兵相逼,使东、西二周疆界屡屡更改,各路诸侯不敢聚在一起策划反秦。秦王又夺取黄棘,致使韩、楚二国不敢进兵。这位无名之士看到了秦王常常表现出骄傲的情绪,于是引用「行百里者半于九十」劝告秦王,最后的一段路所剩不长,但要走好却很难,他慨叹「末路难行」。全程为一百里,有人走了九十里,剩下十里没有走完,只相当于走了百里的一半。 无名氏以史实为例,劝说秦王应当兢兢业业,善始善终,以免步夫差、智伯之后尘。 小狐汔济濡其尾 「小狐汔济濡其尾」出自《周易》最后一卦「未济」,卦辞:「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小狐狸要渡河,因水流湍急,牠在水中艰难行走,颠簸挣扎,连尾巴都打湿了。倘若牠不能勉力而行,只能面临灭顶之灾。济,渡河的意思。「未济」卦则以狐狸渡河不成,比喻事情失利,未能成功。 这个典故用意很广,根据《史记》记载,战国时期,楚国太子熊横入秦国为质子。公元前302年,在一场打斗中,熊横失手杀了秦国一位重臣。为逃避秦国责罚,太子逃回母国,因为此事,秦、楚二国关系恶化。 楚怀王去世后,太子熊横即位,是为楚顷襄王。秦国数次出兵攻打楚国。楚国接连失去城池,楚顷襄王被迫迁都至陈县(河南淮阳)。秦国接连夺下楚国城池,并未停止用兵,又命大将白起连手韩、魏二国,再次攻打楚国。 面对大军压境,楚顷襄王派辩才出众的公子黄歇(春申君)出使秦国。黄歇为阻止此事,特意修书一封,向秦昭王分析战事利弊,为政得失。黄歇分别引用《诗经》和《易经》典故,他说:「《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易》曰『狐涉水,濡其尾』。此言始之易,终之难也。」 黄歇借《诗经》诗文,婉转地表达出他的观点,秦国出兵攻打楚国,看起来好像不错,但不一定会有好的结果。他又以狐狸涉水为例,阐述凡事开始都很容易,但要取得好的结果并不是易事。 秦、楚二国都是当时的强国。如果秦国攻楚,必会两败俱伤。那些已经臣服秦国的韩、魏等国便会坐等渔翁之利。黄歇劝说秦昭王,不如强强结盟,即秦、楚二国联合共同攻打他国。黄歇成功说服昭王,使楚国解除了危境。秦昭王停止伐楚,阻止白起出征,并派使臣给楚国送去大礼,由此二国结盟。 黄庭坚这篇短文引经据典,短短几句话囊括数千年历史,诸家经典。他殷切地劝勉弟弟,勿要荒废光阴,时间一旦逝去,就不会重来,懂得善始善终,才能称为君子。 (参考数据:《尚书》、《周易》、《孟子》、《战国策》、《史记》)△ (有删改)

 
分享:
 
人气:19,521
 

如果您喜欢本文章,欢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报网站服务条款
 
关于我们
 
反馈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