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報
 

拾荒老人"撿"出一座圖書館 無償捐贈千冊古籍(圖)




陳光偉為了讓更多人看到書,把書捐出來,也了卻了一生心願。



陳光偉正在整理他收藏的圖書。

【人民報消息】(人民報記者唐颯芮綜合報導)2016年12月16日上午,四川省圖書館收到一筆價值不菲的無償捐贈——1,166冊珍貴的古籍線裝書;而捐出這些藏書的卻是一位只有小學文化的拾荒老人陳光偉。

建圖書館 供居民免費借閱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出於對知識的渴求,陳光偉便在拾荒的過程中將有價值的廢舊書報留下。他沒有滿腹經綸,只有唯一夙願:一生財富,不求金錢兌換,只求流傳於世。36年的拾荒生涯中,他收藏了5萬多冊的書。1997年,他將自己的廢品收購站擠出一間門面,建起「光偉圖書館」,拿出多年收集的數萬冊圖書供居民免費借閱。陳光偉每年的收入只有大約2萬元,可這些收入幾乎都被用來收集和購買圖書,而他身上的那件棉服卻已經穿了十幾年。

自辦圖書館20多年,藏書5萬冊,其中古籍約1,600冊,民國書刊約2,000冊,包括清乾隆五十一年的《陽宅三要》、清道光刻本的《史記註解》、清光緒版《康熙字典》。

如此龐大的藏書,一般人看來,背後可能有極大的財力支撐。事實上,這一切都是巴中69歲的老農,36年來靠拾荒一本一本積攢起來的。更讓人敬佩的是,有人開價300萬,想買走這位拾荒老農所有藏書,他拒絕了;卻把珍藏的568種1,166冊線裝書,無償捐給四川省圖書館。

陳光偉的義舉堪比清朝的武訓。

武訓興學

「武訓興學」的故事想必很多人都知道。武訓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有兩個哥哥,四個姐姐,排行第七。武訓十六、七歲時,母親安排他去張變征家做長工。張變征即張老變,是武訓的遠房姨夫,是貢生,武訓在他家負責看果園、餵豬。武訓一生中,只有在張變征家這一段時間是正式的勞動工。此後開始以乞討為生,遭到家人激烈反對,「親戚朋友斷個凈」。

從21歲(清咸豐年間)起,武訓以行乞的方式集資興辦義學,目標是「使他們(貧苦人家子弟)無錢也能讀書,使他們讀了書不再被人欺」。

到光緒十四年(1888年),武訓已經靠乞討所得,置買了230畝田地作為學田,積蓄3,800余吊錢。於是他在堂邑縣柳林鎮東門外興辦起第一所義學——崇賢義塾。

學校建成後,他到當地有學問的進士、舉人家跪請他們任教,並且到貧寒人家跪求他們送子上學。當年就招收了50多名學生,學費全免,辦學所需經費就從他置辦的學田中支出。

在這之後,每逢開學第一天時,武訓都要先拜老師,次拜學生,這種儀式持續多年。

1890年,在今屬臨清市的楊二莊興辦第二所義學。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臨終時在臨清建成禦史巷義塾(現臨清武訓實驗小學)。

武訓為了一心一意興辦義學,甚至堅持一生不娶妻室。

武訓一生勞苦,對自己又十分節儉,終因積勞成疾,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4月23日,在臨清禦史巷義塾內含笑去世,終年59歲,葬於堂邑崇賢義塾東側。葬禮那一天,有萬人以上民眾,包括堂邑縣、館陶縣、臨清縣三縣全體官紳參加武訓的葬禮。令人婉惜的是,武訓的遺骨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批判燒毀。

古籍珍貴 具研究價值

陳光偉此次無償捐贈給四川省圖書館的線裝書大多為清中晚期刻本,涉及經、史、子、集諸類,尤以字書與醫書為最,《康熙字典》、《字匯》、《陽宅三要》等都是比較珍貴的文獻資料,對研究地方刻書歷史也具有重要的保存及研究價值。

據四川省圖書館介紹,陳光偉此次捐贈的書籍有以下特點:

一、字書最多,共整理出十九種不同版本的清末《康熙字典》與二十一種《字匯》,尤以清光緒版《康熙字典》最完整,而刻於清乾隆五十四年的《字匯》刊印較佳;

二、發現部份有一定版本價值的古籍,如清乾隆五十一年的《陽宅三要》為此次捐贈藏書中最早的版本,清道光刻本的《史記註解》書品較好,保存亦較完整;

三、醫書以及具有地方刻書特色的文獻保存較好,如清道光三十年(1850)四川巴州恩陽河飛鸞亭刻本《醫方辨難大成》,臨證各科兼備,辨析分明,至今仍有很高的使用價值。

此次發現的3種南充「海清樓」刻本《爾雅註疏》、《禮記易讀》,對研究地方刻書歷史具有保存價值及研究價值。「海清樓」是清末享譽川內外的一家印刷機構,所印書籍一開始是「四書」、「五經」及啟蒙教本,其刻印書籍暢銷南充及周邊地區,甚至輻射至西安及蘭州。

大部份收入購買圖書和書櫃

「路漫漫其修遠兮,我始終不忘初心。」陳光偉如此形容收集之路。

上世紀80年代,陳光偉家中上有老下有小,日子過得緊巴巴,為了養家糊口,陳光偉開始拾荒。1983年,他開始做起固定的廢舊收購生意。

只上過小學的陳光偉雖然沒有多少文化,卻對知識非常渴求,他是愛書如寶、惜書如命的書癡。在收廢品的過程中,他有意識的把收到的廢舊書報存起來並加以挑選和清理。

陳光偉迄今為止藏書5萬余冊,其中古籍約有1,600冊,民國書刊約有2,000冊。1997年開始,他自辦圖書館,免費借閱給大眾。

陳光偉不僅淘書,還自掏腰包買書,「我收廢品一年有2萬餘元的收入,其中大部份用於購買圖書和書櫃。」令陳光偉感到高興的是,他淘來買來的這些書,有的還是十分珍貴的古籍,比如清光緒五年出版的《康熙字典》、商務印書館在民國時期出版的《辭源》等。

收藏家開價買書 毫不猶豫拒絕

「爺爺很倔強,就是因為他的倔強,成為我們的驕傲。」陳光偉的孫子陳新說不很清楚爺爺那些年代久遠的藏書事跡,但爺爺有句話一直銘刻在心:「書本的最大價值就是能被需要的人閱讀。」

「爺爺愛書如命,每天都圍繞著書本打轉、整理、打掃、修復,日復一日。」陳新說,最初,家裡人都不贊同爺爺的這種行為,並質問爺爺:『有幾十萬,什麼事情不能做呢?』每當這個時候,爺爺都默不作聲,繼續埋頭做事。」

這一倔就是30多年,漸漸的,周圍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支持陳光偉,家人們的態度也慢慢轉變。「大家覺得爺爺在做一件造福人民的事。」

捐贈儀式上,陳光偉笑得很開心,「這些書終於有好歸宿。曾經有收藏者要把我所有的書都買走,開價300萬,我毫不猶豫拒絕了。這些藏書是我幾十年的心血,一本都捨不得賣。如果純粹為了錢,當初我也不會做這件事。」

談到自己的藏書故事,他說:「我自己沒有知識,對知識一直很渴求。而且,我們生活在一個文化歷史悠久的國家,我們有博大精深的文化遺產。有傳承價值的書籍是載體之一。我覺得生活在這個國家的每一個人都有義務收藏好、保護好我們的文化遺產。而且,還要盡我們所能,發揮好、利用好這些文化遺產。我收藏書30多年,把書收集起來,就是想盡自己力量,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有好書讀。」

如今陳光偉把他的藏書捐贈給圖書館,算是了卻自己的一樁心願。△


文章網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16/12/30/64793b.html
 
文章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