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報 简体版
 
麗江干裂成這樣 共產黨差不多了(多圖)
 
欣欣
 
2012年5月10日發表
 

昔日誰會說有一天麗江黑龍潭會沒水呢,雲南最不缺的就是水!



2012年的麗江黑龍潭乾裂的驚人魂魄,
工人修湖中亭子不需要划船去了!

【人民報消息】世界文化遺產雲南麗江古城,具有800多年的歷史。她座落在麗江壩子中部,面積約3.8平方公里,始建於南宋末年。是元代麗江路宣撫司,明代麗江軍民府和清代麗江府駐地。發源於城北象山腳下的玉泉河水分三股入城後,又分成無數支流,穿街繞巷,流佈全城,形成了「家家門前繞水流,戶戶屋後垂楊柳」的詩畫圖。街道不拘於工整而自由分佈,主街傍水,小巷臨渠,300多座古石橋與河水、綠樹、古巷、古屋相依相映,極具高原水鄉古樹、小橋、流水、人家的美學意韻,被譽爲「東主威尼斯」、「高原姑蘇」。

充分利用城內湧泉修建的多座「三眼井」,上池飲用,中塘洗菜,下流漂衣,是納西族先民智慧的象徵,是當地民衆利用水資源的典範傑作,充分體現隊與自然和諧統一。

古城心臟四方街明清時已是滇西北商貿樞紐,是茶馬古道上的集散中心。四方街以彩石鋪地,清水洗街,日中爲市,薄暮滌場的獨特街景而聞名遐邇。古城中至今依然大片保持明清建築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馬轉角樓」式的瓦屋樓房鱗次櫛比,既突出結構佈局,又追求雕繪裝飾,外拙內秀,玲瓏清巧,被中外建築專家譽爲「民居博物館」。

麗江古城文物古蹟衆多,文化蘊含豐厚獨特,是我國保存最完整、最具民族風格的古代城鎮。1986年國務院公佈爲中國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12月4日,被聯合國教文組織正式批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清單,成爲全國首批受人類共同承擔保護責任的世界文化遺產城市;2001年10月,被評爲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示範點;2002年,榮登「中國最令人嚮往的10個城市」行列。

10年以後如何了?

2012年5月10日,新華社記者刊登了當天拍攝的麗江黑龍潭。

報道說,麗江市著名景區黑龍潭(又名玉泉公園)公園乾涸見底,殘留的一股清流也面臨乾涸。今年以來的持續乾旱導致雲南麗江市近3個月無明顯降雨,古城區著名景點黑龍潭公園池水已經枯涸,裸露的潭底在陽光的暴曬下裂開無數巨大的口子。過去工人修葺潭中的亭子要划着船去,現在走着進去,太陽還燙腳底板。

報道說,爲了保持該景區的景觀,麗江市曾着手給黑龍潭供水,但是由於旱情嚴重,供水難度很大,曾經的供水工程停止運行。只能等待雨季來臨。

根據記錄,雲南麗江黑龍潭位於麗江古城東北角的象山西麓,一大股泉水從象山腳下古慄樹下汩汩而出,晝夜不停,匯成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水潭,即爲黑龍潭。泉水清澈如玉,水面開着潔白的海菜花,水底游魚如梭,潭畔花草樹木繁茂,樓臺亭閣點綴其間,風景秀麗。

公園內有近76萬平方米麵積的湖面,形狀如一彎新月,湖中心有亭子,亭與湖岸另一側有一珍珠泉出水口。潭水從石縫間湧湧噴出,依山斛清泉匯成四萬平方米潭面。四周山表水秀,柳暗花明。依山傍水造型優美的古建築點綴其間。其流光溢彩,常引人駐足留連。 但現在,76萬平方米麵積的湖面沒有了,遊客看見的就是裂開無數巨大口子的潭底!  

黑龍潭公園原名玉泉龍王廟,始建於清乾隆二年(1737年),建成玉泉龍神祠後,乾隆賜題「玉泉龍神」。並獲清嘉慶、光緒兩朝皇帝敕封「龍神」。黑龍潭也稱「玉泉公園」,又名「玉水龍潭」、「象山靈泉」,後改稱黑龍潭。這裏以龍潭倒映十三峯的景點最爲著名。有對聯:「龍潭倒映十三峯,潛龍在天,飛龍在地;玉水縱橫半里許,墨玉爲體,蒼龍爲神」。其後乾隆六年、光緒十八年均有重修記載。


「九龍治水」的九眼洞改造成五孔
的石拱橋,龍潭乾枯見底!
過去,麗江黑龍潭的出水口爲九眼洞,本意爲九龍治水,九眼洞上面覆有一水樓。無論乾隆、光緒重修時,哪個也沒敢輕易改動格局,因爲當初蓋這個「九眼洞」和上面的「水樓」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有講究的。但共產黨是戰天鬥地的,1985年修造下池時把這座水樓移到下池三孔出水口上面。而「九龍治水」的九眼洞則改造成五孔的石拱橋,說是什麼玉帶橋。

中共現在招攬遊客時拿出古詩「泉渙渙兮漣漪,問何時最是可人,須領略月到天心,風來水面;亭標標而矗立,看這般無窮深致,應記取雲飛畫棟,雨卷珠簾。」可這般美景如今在哪裏?   

黑龍潭本以其天生麗質,名列《中國名泉》、《中國風景名勝》等書,但有去過麗江的網友評論說:「風景美但太商業」,「古鎮很美,可惜太濃的商業氣息讓它變得有點虛假。」

爲什麼多麼天生麗質的一到共產黨手裏就變成了醜小鴨?不但變醜,而且現在病入膏肓!

過去誰要說雲南會缺水,那所有人都會說他神經病,「雲南要缺水,那全國都別活了!」可是現在,雲南真的缺水了,甚至部分地區飲水都困難!

共產黨說要繼續活下去,而且要統治下一個60年,那人民可怎麼往下活啊?!△

(人民報首發)

 
分享:
 
人氣:196,702
 

如果您喜歡本文章,歡迎捐款和支持!
 
  

 
 

 
人民報網站服務條款
 
關於我們
 
反饋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