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十论金刚经(十)

秦政

【人民报消息】(编者按:《十论金刚经》是秦政先生与佛教界朋友探讨金刚经的一些心得。本报分十日刊载)

(接上)

十论金刚经之第十

1、“第三十品 一合理相分”:“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则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这段对话,是释迦在辅导须菩提认识宇宙的真象,大成儒家云:万物与我一体,人与我同耳。又云:“民胞物与”,其大成学问,即道问学之路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至善者,与道同化,而参天地之造化,道法自然也。这里释迦先让菩提想,以三千大千世界这样一个整体体认,碎为微尘,这微尘当然人用自己的逻辑也知道非常多。但这里须菩提已经能够举一反三,他理解释迦不是要他回答这么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引导他对佛所讲的世界的体认,但因为宇宙的立体层次同时存在,当时他的语言结构又只能在同一平面来说这个事,所以就出现这样玄乎句式,人用自己的观念理解,说是辩证,其实他是在说所有一切也都是归于“一”。

一体才是世界的实相。其实这是一切圣者最后体认都是同一认识,这是归真之境的真实,这也是一切道德的缘起,为什么不论东西方古今中外都要以爱来结构道德的基座。理解这段话的关键在“若世界实有,则是一合相。然而就象一湖之水盛之以不同的器皿,并在过程中又加入不同的佐料一样,个体生命的特殊性与群体生命的根本一致性可以这样简单的理解,但还不是这样一回事,因为一个神在他以下的一切可以看作他的身体的一部分,但具体的个体存在状态却又似乎显得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立性,而个体生命如果修上去将回归于那个一,可是他又真实的成就更高境界的个体存在。这样的“一合相”,因为是宇宙一定范围之内的真实相,因为人是情迷中的生命,会因其贪欲执著而执著,人皆求大求多,这样的理其实又没法给人明说,人会用自己的功利心去想,往往因其贪著而更加不得其解。现代的人知道,任何一个细胞都具备那个生命的全息信息,所以能够克隆,那么生命在错念作用下,越是着眼于一粒微尘去用心时,已是与宇宙特性相背反,但他越“钻研”下去,也觉得趣味无穷,就象六祖慧能所见解之《坛经》一样,在一个坛中也能映照很大的一个乾坤,越是钻研下去,似乎一切都齐备其中,但从整体看,那却渺小得很。那么凡心凡识就会贪著其事,这是释迦不讲这个真实象的原因。可是这还只是人能够理解概念认识的简单讲法。要知道释迦也讲: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关于以上文字,是为了破除今天不了解佛教释迦所传真义而稍辨之,若人以此为实却以功利心求之,将会使自己更离本然佛性越远。

2、“第三十一品 知见不生分”:“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我们用一句话来概括这句经文,就是释迦在说格物之要,乃在无我。不著于相。现实中人们有一句话:见山是山,见水是水;这是指人于眼耳感官所拘的见识。那么深入一层,会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何以如此?这是在更为微观,比如人修炼具有法眼通功能时,见一切物都是活体,但达到一个更高境界时,这时心怀释然,“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反过来圆容一切,又会恬淡自如“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是一个圆容自如的境界。以此来理解这句话,就很容易。

释迦特别告诫说:“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就是不固定看它,因为佛看事物不是人这个看法,它是洪微十方同时观看,而一个修炼者在不断的升华中,也许就会明白,一切都是法所成所住的不同层次的表现而已,一切中都有法,至洪大极微观,无不包含着宇宙的特性。作为生命,你同化到哪一层次,你就是哪一层的生命。而一切圣者所证悟之法,传给人也就是一个道路,如释迦所说“以筏喻者”而已,它们并不是法的本身。说到此我们再明白地讲:其实我们所处的环境,以法眼观之,就是法在这一层的表现,换言之,法理并不一定是写在书上,他本来无所不在,我们所生存的环境就是法的表现,而且所有的层次的法都在。随着你心性的提高和智慧的开启,就能看懂这无字天书,这就是真正的“格物致知”。所以,古人才说“瓦砾堆上皆有无上胜法”。但却不是那愚妄之人,终日枯坐面对一物而冥思之意。是因为你得真法,心性提高,宇宙中无量的物质神佛就点化你认识的。所以不是落于那个有形的窠臼。人自有了文字,有了书本,慢慢搞忘了书本文字也不过一个载体,是一个神奇的生命创造物,但是无字之书智慧无所不在,一个生命的心性只要能够专精于某物,也都能从自己所面对的事物中悟出本性来。关键是心性的提高。所以,一切职业、行业的本身也都可以以修炼的道路,一切生命的生活过程也都可以用来修炼,前提是必须遵循宇宙的特性,宇宙的根本法。在这样的前提下,一切职业也都可以演化成宗教之路,而它们本来就是那样的路。

所以孔子当年说:“科,古之道也”,就是任何的行业也都是觉悟之路。那么这还要提起人类今天的一个很大的愚见,就是一切有成就的科学家、发明家、大成功者,本身也都是神意的一个载体,他们所发明、所成就的功业与事迹,也都是神意下的表达与表现。比如法拉弟发明了电磁发动机、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等等,如果在佛性无漏的空明境界,看这一切,那也不过是神选择了他们将宇宙中早已有之之物通过这层空间的物质再造出来而已,宇宙中没有的东西,人怎么弄也弄不出来。因为人这里存在之物,首先在另外空间要成就。歌德说:“人间的事情先起于天上,想有好事情首先得有好心肠。”牛顿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偶然捡起了几只彩贝。亚历山大二世在重新厘定欧洲局势后,非常谦卑地向上帝祈告:一切都是您,伟大而全能的上帝。那么再引申一步,就会看到耶稣说:一切都归功于伟大的天父,一切都赖父的意志。释迦说:我没有讲什么法。如果有人说如来有所说法,那就是谤佛。孔子说:我只是在记述天道,我所做的事不过是述而不作。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吾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强志之曰大。”一切真正的圣觉都会看到,真正伟大的不是宇宙中任何的个体,而是造就宇宙的法,宇宙的主的意志、智慧和力量。然而,却又因为其生命的局限,各自表达的不同。导致人类今天的文化体认非常的庞杂,其实最终都会归结于一。就是宇宙的造就者是一切智慧的源泉,一切存在的因素之因素的创造者、运作者和决定者。任何个体做成了什么,如果他自伐,那古人也知道“自伐者无功。”所以“满招损,谦得益”,是因为谦德乃是符合宇宙特性的,是个体生命的天道体认和道法自然的智慧,并不是什么外在的高妙的优点,一个真正认识到宇宙的实质的生命就会体认到和自觉。那么这也可以理解一点,就是人通常所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是一个什么意思。就是一个人读圣者著作,每读一遍,体会到一点,就照着去做,随着心性的提高,那背后的因素就会启悟你,就会告诉你那句话的真义。

现代科学不是发现了任何人写一笔都会内涵一个人的信息吗?更高的看法是一个人发出的一切都包含他个人的一切信息。所以,生命的觉悟之路,在今天可以获得一个空前的化简,人类必须清除冗杂不清的观念和错识,重新厘清生命的根本,在一个更新了的基点上摆正与宇宙根本法理的态度,主动同化法理,才有光明的未来。

3、“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再一次强调此经的重要和广传此经所说法的重要。释迦的目地就是要让佛文化广布人间,而此是当时将佛文化讲述最为深刻完备的经书了。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这里提出的是为人演说的要求,就是传法者的要求。你们可以广为演说,将来的佛教徒也可以广为人传,但是要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什么意思呢?别人可能根基很好,闻此法而欢喜,感谢于你,甚至多给你供养,你如何摆放自己呢?不要执著于这些表象。因为还会有人不理解,甚至迫害你,你又当如何?如果是这样,执迷于相,你就连起码的传法者心法也没有达到,应该是“如如不动”,就是你们自己首先要精解经义,在勤修戒定慧,按佛教的说法就是要“如法”,就是自己要精進修炼,要自己首先按照法来做,其次,就是要因众生根器、民族特点、环境而采用恰当的形式,就象后来佛教传到中国来采用广建寺院的方式一样,所谓入乡随俗,但如果没有第一点的遵法如教奉行,那第二条是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么,面对考验之时要不动其坚定之心。这才是如如不动的真义。空性灵明,自度度人,这才是释迦所说法的真义。这实质上是过去造就佛的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步。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为什么这样?因为众上部座弟子都是一直在释迦身边,从他开悟之初起听其讲法,四十九年传法中讲了许多不同层次的法理,前期的许多讲法在后来境界升华后发现了其局限甚至错误,而弟子们的提高中要不断的突破,关于《金刚经》中所说,虽然难于理解,但因其重要,需要反复强调,又因弟子与后学肯定在“有为”“无为”的问题上会犯许多的解证之误区,尤其是针对当时弟子的状态,释迦因此偈再论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因为他看到后世会因“相法”时期,人立起某个榜样,在修行佛法上将塑佛像、印佛经、造佛庙当成修炼,甚至互相比拼的状态,他要告诉众生,这不是修炼,不过是如梦幻泡影一样,而佛只承认人心,本质上并不承认宗教的形式,更何况那些有为的东西中包含着多么肮脏而妄求的人心!而未达其境为名利演说此经,是乱其法也。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此是后人所加。附会了自己的理解和低层所见。非经义也。△

(全文完)

(人民报首发)                       


新唐人电视台首推「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7/9/24/45626.html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