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报
 

十论金刚经(六)

秦政

【人民报消息】(编者按:《十论金刚经》是秦政先生与佛教界朋友探讨金刚经的一些心得。本报分十日刊载)

(接上)

十论金刚经之第六

1、我们来看“第十二品尊重正教分”“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佛法圆融,如天无所不覆,如地无所不载,此其心法也。却不是要人为去干什么。随说是经,是随缘传此经的意思,却不是随意、无恭敬心地妄言。至于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这话不是释迦牟尼所说。因为此时,释迦已臻如来境界,观其后面四句偈,“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里岂会让人去有为供养什么?他不是自相矛盾吗?佛讲法能够自相矛盾吗?阿修罗,就是修罗道,是当年释迦讲法时讲出的三界内的一个魔道层次,他会让他的弟子去供养它?至于说对世人的供养,那是世间法人要尽的责任,比如抚养和赡育,却非佛教要做之事,对于天人的供养,常人也是做的,也非佛教徒有为之事。这些都是后人舛入的。“如(崇)佛(建)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此处残断多处。错舛多处。除去我们上面讲的一个真正的修炼者自然慈悲一切众生,却非有为供养外,哪里说受持读诵就成就第一希有之法呢?就象一个如果没有初中高中踏实的知识作基础的人,要他一天到晚地背诵高等数学公式,然后就可以授数学博士吗?这真是笑话,这也是在后来改良释迦牟尼所传佛法,弄出所谓的“大乘”与“小乘”之对立的那些人所干的事,其实“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虽然经典所在,背后有佛在管,故说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这是过去的真实状态。

但其心能否相应,其修行的境界和状态能否达到,却是要扎实地修炼的。至于说后来慧能听一遍《金刚经》就开悟,我们说慧能在前此多次转生中修行的基础几人见了?他当年也只是达到一个罗汉境界,因为达摩也只是一个罗汉而已。慧能到晚年时期写了一部《坛经》,其实他也间接告诉了人他的悟道不过如坛中境界而已。一坛城所成就、所照见,绝非更大宇宙的实相,成就毕竟有限,因为人这个地方就是要有迷,尤其是近代以来为了造就更大的难度,也因为众生的败坏,慧能即使知道也不敢明说呀,“一朵花中见世界,世界非是一花身”。人应该明白这个理。

2、我们接下来讲“第十三品如法受持分”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金刚,人怎么理解呢?如何以有形来理解这种无形的不变的空性的智慧呢?金刚石的特性还是有助于这个理解的。大家知道那个钻石,是非常稀有的,开凿也是非常艰难,天然大钻,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以前的大道修炼,对修炼者的要求是非常高的。那么这个经名《金刚经》,那也间接喻含了真正明了这部经义的人,也必是难能可贵的,比如说,在修炼上,戒定慧的功夫已经很深,根基不错。所以,并不是象后来不明所以的人那样,一个对佛理知识一点不明白,也不知修炼为何物的人,就叫他一天到晚诵背《金刚经》,不要说末法时期,各法门也没有佛在管,就算是正常的时代,也不是那个修法啊,他什么都不明白,什么都不懂,结果只学到一个术语表皮,那有什么用?就象我们讲的,一个连小学四则运算题还没做熟练呢,甚至一二三都不会算的人,你让他一天到晚背高等数学公式,看微积分方程,那算什么呀?这样教的人不明白,这样学的人更加不明白。古人说,“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可得乎?”就是说自己也不明白,却想教人明白,这能办得到吗?

鸠摩罗什是历史上真实成就者,那么他以“波罗蜜”三字来翻译“正觉智慧”,内涵甚深。波罗蜜,不亲口尝,你能知道其味吗?怎么描述,也是隔着一层,所以,这种不变不动而空明圆容的佛元智慧,这个境界的真实,却需要自家品尝悟到,而非徒诵语言。达到与知道的概念,还不是一回事。因为现在了解物理知识的人也都知道,金刚石以天然纯净为最佳,就象慧能一样,稍加雕琢,自然就无量光泽。而一般的情况下呢,需要升华,尤其是本身还是没有价值的石墨炭,那也并非不可成就,却要经历难以想象的高温高压,而且来不得一点半星的差池,可以变成金刚石。那么,即使是一块上好的天然金刚石,也还要找到最好的雕琢者,依据其本质和特点,善加雕琢,过程中的精细控制,凡了解钻石打磨程序的人都是叹为观止的。

其实一个真正的修炼者,要能够修炼必须有两个先决条件,一是找到真正的觉者做你的师父,一是得闻真法精進实修。没有佛管你,随你怎么弄也是枉然。因为“修在自己,功在师父”。你的功,连同你修炼出来的一切,都是师父在给你演化,那个程序比世间最精细的钻石打磨还要精密不知多少倍,复杂多少倍,你一个常人的思想和身体,是无法做得来的。其次就是要得真法并踏实地实修。要明确,一块玻璃用打磨钻石的方式打磨出来,乍看也似钻石般耀眼,可那是没有价值的。还有坚硬非常的锆石,弄出来也似钻石一般,“水钻”只是一个廉价的赝品。一把上好的青釭剑,也要磨得法才会越磨越快,若磨过了火,可能就只剩下剑柄了。一块泥土铅皮,即使你用最好的方法来磨,也不过是土刀铅锋,什么用也没有。用磨钻石的方式来磨木棍,最后磨出来的也只能是牙签。这些事实都是值得真正修炼的人好好揣摩的。“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正觉),则非般若波罗蜜。”意思就是你就把这个“金刚般若波罗蜜”这个经名,作为你修炼中奉持之法吧。为什么这样叫呢?因为一方面衡量一个生命的升沉,不是人所想的佛说你成你就成了,而是合乎宇宙的特性,佛也必须按此行事,他不符合还要掉下来。另一方面,无论佛陀怎么讲法,关键还要是自家修炼达到这样的智慧,自然就体验到。所以,释迦的意思是我说的正觉自性圆满的智慧,却不是人用自己的观念思想和妄求的“正觉圆满智慧”。见水中月,仰天上月,似一般无二,实在不是一回事。这是一个贯穿《金刚经》的谶机,因为人体非常玄奥,不是人所表面知道的那一点,人的意识在一个层面上,刚一开始入道就会因为视虚为幻,因妄念而认幻为真,反误了自家前程,甚至狂悖不敬师,自心生魔,随心而化起来。

因为在人的一个身体层次,存在着一个场,这个场有一种本能,就是能够将宇宙中照射進去的影子反映出来,这就是遥视功能。这本是人的本能,由于人的進一步变异堕落而封锁,但释迦那个时代,人的道德观念还是以正善为主流,人一闻正法修道的过程中,很快就会出现这个返本出来的本能,那么把持不住的时候,就会随心而化,特别是外求妄化时,就会欢喜狂悖而毁了自己。猴子捞月亮,一生如是,尽管看来尽心尽意,但根本都搞错了。就好似农民种庄稼,尽管种播的技术一流,种播过程非常尽心,但是种子却是狗尾草,那可是白忙一生不得嘉禾。“须菩提!于意云何?”佛陀讲法,循循善诱,本来就是在解法啊。意思是说,须菩提,对我讲的话的意思理解得如何?(这里插入一句题外话,就是人类社会的一切知识文化和物事,也都有来历和缘由,近来西方兴起“教练技术”课程,其实这个技术(智慧)不是今人的发明,在释迦、耶稣、老子、孔子的教学实践中,尤其是中国历代的大儒问答集中,这个技术是普遍的被运用着,也不叫什么“教练”。所以,所谓教练技术,可以看做古希腊圣者“认识你自己”和孔子“循循善诱”的现代切磋。但它本身的精髓是值得人类习练并用以改善自己的思考和行为模式的)“如来有所说法不?”反复辨难,就是要须菩提明白“法不可以人心求,更不可以人心试探” 之理。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明明正说,却说没有说,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其实是在流传和翻译中将经义变异了,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来并没有讲真正宇宙的法,而只是在讲那一层生命对法的描述,就是法理。此犹如老子对弟子所说“不知其名,强名之曰道”。那个根本的“法”和“道”,不论不同层次的生命所见与层次的不同,生命会发现他只能描述,只能因为自己的理解证悟自己可以证悟的部分,却不是那个根本的法本身。而须菩提无法完美地表达他的领悟,鸠摩罗什译经时,从直译来且甚简略,“如来无所说”犹如说如来也没有将那根本的所以然讲出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这一段,细心静察,就会发现多处舛文重复,前后没有次序。表明当时回忆结集时在这部分的似是而非,莫衷一是。故有微尘非微、世界非世界之语。要知道当年释迦解法,目地是要让弟子明白,在修炼在解决他们面临的问题,而不是把问题弄复杂,让其更加不可解。所以,这部分看来是因为在结集时因为时隔旷远,回忆的人显然记忆不清了。所以将其写并一处。末尾与前同。佛陀强调此次讲法的重要,却未必要这样颠三倒四,应该说,总结起来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执著于表面文字与用人的观念来衡量。否则这样的执于人情和感受的执著反而就是一个修炼的大障碍。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这些话当是释迦讲完此经后,后来再有弟子问起,又重复的这部经的重要与传播这部经的功德。因为这个时候还没有讲“四句偈”。

3、“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须菩提为何悲泣?历来多不注意。释迦佛为后人好,讲出末劫末法时期很大的天机,并告诉后人不要把他的法当作根本不变的东西,那样会将后人束缚住,不能往更高处突破,也可能会干扰了人们敬信未来必然要出现的宇宙主佛所传大法。但是历史上那个时期又不能讲白,真是用心良苦,须菩提因读懂释迦佛之心而悲泣于佛陀的大爱。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即是非相。”是无执著而自得之实境。也就是空尽世间的一切执著,自然而见佛国世界的真实相。这也就可以知道前此说“如来实无所说法”,并不是象有人癫癫狂狂理解成的那样,实是“那边”的真实,你只有真正到了“那边”的境界才知道。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五百年而大圣者出。中国早有其應,就是天上对应世间五百年换一主管,而那人,要接受前此在位的主管的权力能力和机制,此前行于世间要完成自己的天命。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不是是非相,而是是非相。是相对相,有执相。无相则无执之意,并非虚空癫狂。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主佛讲:“告诉你一个真理:整个人的修炼过程就是不断的去人的执著心的过程。”成就诸佛也都是舍尽执著、苦尽甘来,在正道中开悟,自然回返佛土。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因为其法未坏时,后面有佛管,其威德很大,)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其实这里鸠摩罗什把经文翻译成饶口令了。弄得后人莫衷一是,谬解横行,谁也弄不清楚。释迦的原义是说在他这一门中这部经是他传出的最高、第一的法,但是又不是宇宙的根本法,也不代表别的法门的法威德就不伟大。但是真正的修炼者,要讲“不二法门”,入佛教之门,就要以此为大,以此为第一。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真正的忍,不是人懦弱和回避,而是一种无量慈悲的宽容。没有人对忍的观念,而是空性圆满。“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为了说明这个境界,释迦佛讲了他以前修炼中的一个故事。放下一切执著,放下对本体的执著,就是神,而这种境界乃是一个判断,同时要构成一个考验,一个人修佛就象上学一样,到时一定要有一个毕业考试的。对于色、财等的考试,好比年级考试,对于生死的考试,好比升学考试。“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执著),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在无执著的情况下,慈悲的对一切众生。发心度众生。在面对极端的考验的时候,其实就是放下根本执著的时候,如果有“我相”,庄子讲:“以自观之,我贵而物贱”,即使是一个乞者,只要我相很重,他也会重死而维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会动恶来迎击冒犯。因为“我相”,必执“人相”,人世间,人们可能会为着自己喜欢的人而去赴死,可是对自己不喜欢的人会很刻薄。就象对天出太阳会高兴得唱歌,天下暴雨就会骂咒,这那里是智慧的生命呢?分明是愚痴的众生。天不是一个吗?太阳不也是一个吗?为什么冬天出太阳就赞美而夏天出太阳就抱怨呢?这样说明痴毒未去,瞋恨必生。至于众生寿者,就是由我相人相延伸而去的复杂的分别相和妄念,总是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却不知这些“粗糙的石头”就是上天安排在你修炼过程中“磨玉”来的。

所以,释迦告诫须菩提要离一切相,才谈得到正觉发心。怎么做到?佛家历来讲“众生平等”,其实众生平等是佛性庄严平等,而因众生心性和层次的不同,众生又是有等级的,可从整个宇宙的角度,从圆容的整体来看,不是说低它就不好,就好比我们不会用搽脸的东西来擦脚上的皮肤,可是并不是说脚就不重要。可是你要用脚去跟宾客握手,却会被认为是冒犯和侮辱一样。那么,在这个意义上,来理解大成儒家“民胞物与”和耶稣讲“爱邻如己”,原来并不是强制,而是在告诉生命的本来相。认识到这一点,这只是一个有形的進阶,还要明了无形的圆容之理,并且在关键的时候真正的放下自我。时下许多学了一点佛教常识,自己都未证得,未解脱就在那里大言度人的人,其实要好好想一想,不要因为人的这个狂悖毁了自己的生命前程。因为度人是非常难的,正反同在相生相克的世界,度人的神要为所度的人承担很多,以前还要讲时机。“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真正的觉者度人是不讲条件,无代价地度值得度之人,这里释迦讲若菩萨住色生心,则非菩萨,在修炼层次上其于世间法还未出,一定会因名利而毁掉自己。也一定会因声色香味触等方法而生执著。比如说今天和尚搞什么建庙拜神啦,放生啦,那不过是历史上大德偶一用之的方便法门,目地是对治当时的心,使之归于正,以听佛法,以行佛行。凡一切有形,你要知道它的所以然,而不要盲目地模仿执拗,如梦幻泡影的东西,有什么实效呢?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著也)色布施。’”这是后人加注,被弄成了经文本身。这个解释的真正意思看来是后来禅宗的人舛入的,使得经义更加朦胧不可解。这话好比说:发烧吃药,所以应该打盘尼西林。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这话的意思是说菩萨应心普放光明而具厚德慈悲地传法济世,这是菩萨的心法。但如来所说的一切果位相,其实在他是真实见,在法界是真实相,但以人观念来审视,用人的单身思维和低能的思考来想他,却又是一个假象。好比说,如来可以说他是,也可以说他不是。“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释迦生恐后人不明他所讲的真义,特地强调这一句。须菩提显然在当时也生疑惑了,因为他的层次所见,所以,释迦才如此强调。此法无实无虚的意思,就是佛法遍布一切,真实存在,却不是人想象的、理解的一个东西存在的那个状态。一切都因循于他而运作。这与道讲“道法自然”,是一回事。释迦的苦心,后来的传播者和翻译者译这甚简而曲,反而让人更加不理解,弄得越读越不明白了。

“须菩萨,若菩萨心(执著)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什么意思呢?这话是不是理解为“无法可依”呢?那么佛菩萨也可以自己宣布了?其实不是这个意思。鸠摩罗什是非常聪慧的人,在译这个经的时候却因为此时中国玄学大盛阶段,不免受此影响,而且译之甚简,简得将原义弄得非常隐晦,就象将两山之巅本是一桥相连,为了显其珍贵,拆了桥,弄根独木来架着。如果“无法可循”,那释迦传法四十九年干什么呢?其实这里的意思是不要弟子被他以前讲的法而拘束住。因为达到菩萨界,智慧就是圆满如水,如果还将他以前比如罗汉法当成不变的规则,强而行之,就会象从非常明亮的地方進入较暗的地方,虽然那较暗的地方也并不是说没有光明,但人会什么也看不见。就是无明吧。“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如来是佛的层次,并不单指释迦,是说来世间的大觉,都是高层认可并共同支持的。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能够以无为法而行普度,当然成就功德不可限量。

4、来看“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故要修者无所求,不执于有为之事,而要静心同化法理,灭人欲而证天理。“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这一句说得非常明白,这是释迦为要达到菩萨果位甚至是佛果位的人讲的法,绝对不是普及课程,而是高阶课程。前此我们一再强调,过去的法是修副元神的,那么真正理解的也只是不入三界的副元神,而对于人的主体,只是传承一个文化并得以增强其生命的承负力和经验而已。所以是有区别的,非对小乘人说,小乘者,小根器者也,或者说“小学”。初级阶段者也。然而,这里不是后来人划定的小乘。其实无论“大小乘”,在佛教这一法门中都要以“戒定慧”来修,来贯穿。“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代代有传法者。前此讲过,接近人类三界的佛十年一更换,更况一些职务神呢?人间熟知的观音就有多个版本,这是怎么回事呢?财神,捉鬼的钟馗也都不是一个人,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小法者尚且不得听受读诵,为人解说,何况末世邪师说法如恒河沙数?众生今天的真实情况实可令人悲悯,古人云:众生不幸不见天地之大美,古今之大全。王阳明曰:“圣人之学,日远日晦;功利之习,愈趋愈下。盖至于今,功利之毒,沦浃于人之心髓而习以成性也几千年矣!相矜以知,相轧以势,相争以利,相高以技能,相取以声誉。……以若是之积染,以若是之心志,而又讲之以若是之学术,宜其闻圣人之教,而视之以为赘疣枘凿,则其以良知为未足,而谓圣人之学为无所用,亦其势有所必至矣!”因为宇宙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人的状态败坏到这里,那么与人相连的一切也随之败坏,真相随之封锁。所以他叹道:“呜呼!士生斯世,而尚何以求圣人之学乎?尚何以论圣人之学乎?士生斯世,而欲以为学者,不亦劳苦而繁难乎?不亦拘滞而险艰乎?”这话用在这里互证释迦的话,很是恰当,这话实是告诫语。想那些执著烦恼未尽,名利情未断者,读此经不止于无所用,反而因违佛意而造业,更何况带着执著显示心理去为人宣说,口说为人心向善,皈依佛法,实则以此高其虚名,真是孔子所讲:“道不远人,而人自远道”。古代人敬佛法,只是请高僧来念,自己并不敢念,就是为此。他难道不识字否?高僧来念,也一样的字句。今天的人,狂悖以此沽名射誉,而背后内涵佛理,已茫然去也,没有另外的内涵,读一万遍也是白读。“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这话后语不搭前言,与前此相类衍文,但因有“供养”等词相异,故结集中摞于此处。这句话当是婆罗门的东西往释迦所传法中舛入的见证。释迦在世时从未让人做此有为法,而阿修罗,是释迦讲出的“修罗道”,为魔道之一,此岂可供养?故此为舛文,此非有为法乎?释迦绝不可能自相矛盾也。

5、再看“第十六品能净业障分”:“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此处丢失文字)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消业转福也)”这里讲善男子、善女人信解受持这部经能得到业力的消减和善好的福报。此世为了轻贱,被人瞧不起,是因为先世作下罪业。如果不闻佛法,不修正道,下一世就会堕入恶道,所谓恶道,就是释迦当年讲的魔道、地狱道、畜生道,那么,因为敬信佛法,修善行道,就可以有一个好的转变。但并不是象这个翻译所说的就会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而是说会种下将来修炼的机缘,真正在末法时期能够有缘得大法开悟圆满。当得,不是说念了这部经就得。这是许多人不解狂悖的原因。你光是念,光是信而不修,怎么证得?只不过是因记忆中捡好记的记,又因历史上很多年里,佛教道教长期争夺宗教领导权,为了拉拢信众,不惜歪曲经义,宣扬“方便法门”,其实对释教来讲,都是改良和破坏。就象西方宗教当初用“免罪符”事件一样。其实,这里翻译是不严谨的。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可见释迦来历不浅),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因为当时败坏了的婆罗门教就极重“供养”,认为供养得好“神”就可以成佛,完全在向外用心。到了婆罗门教的末法时期,甚至出现了杀活人祭祀,这已经成了邪教了。是人心变异了败坏了宗教,这里不是说婆罗门神。那么当时印度人的思想这个方面特别重,释迦就谆谆告诫“与其供养恒沙圣,何如坚勇求正觉”的道理,明言此法的珍贵,也讲明了他传的法的珍贵。而且说明你们现在所认为极重要的“供养”之法,我在历史上就无漏地修过,但是真正的修炼却不是这样的,伟大威德也不是这样成就的。真佛法之威德无限,同化、传播这个法的威德极大,福报极大,是因为这是天意。而其本,至简至易却未尝说。是因为在过去一切修炼也都是针对副元神,在这个法会上,释迦也是同时在给副元神讲法,他们所听到的是实质,而人只是听到断简和只言。可是又有一点线索。纵观通篇未谈真正的佛法是什么,只是在讲不要用人的观念衡量。实质上就是让你主元神什么都不想,只要坚信,然后副元神好顺利“借体”修炼。同时给人奠定未来传大法时所需要的文化,在两千年的岁月中,也在锤炼人体本身的意识和承负力,所以今天还迷糊不清者,用感情来对待释教,岂不可悲!△

(待续)

(人民报首发)                       


新唐人电视台首推「全世界华人声乐大赛」


文章网址: http://www.renminbao.com/rmb/articles/2007/9/20/45585.html
 
文章二维码: